陆 静, 陈 丹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特别是贵州养禽业的快速发展,养禽结构不断调整,养禽思路发生巨大变化,养禽模式逐步由小户散养、小规模饲养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养殖。集约化养禽模式虽然效益高、产量大,可极大提升家禽的生产性能,然而在优越的环境下家禽对小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愈来愈差,抗病能力呈下降趋势[1]。因此,如何适应集约化养殖模式、掌握环境控制技术、避免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率、降低饲养管理成本成为养禽场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养禽场的建设及场内环境控制技术进行综述,为养禽业的规模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1 选址传统的养禽场多为养殖农户利用自用地资源自建,并未充分考虑是否符合养禽场建址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场址选择不科学、不合理,达不到环保、粪污处理等相关要求[2]。对于养禽场的选址,首先建场位置的选择要符合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对养殖场建设的要求。符合《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等文件对设施农业用地的要求,同时属于林地的要经林业部门现场查勘、审批其是否为可用林地。其次,选址应符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畜禽养殖禁(限)养殖区划分方案》《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497—2009)等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配齐粪污处理设备,推行粪污资源化利用。再次,选址应综合考虑地势地形、土壤、水源、地理交通、气候、电力供应等要素是否适合养殖场建设要求。
1.1.1 地势地形建场地势地形要求地势平坦(或较高)、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场区内小气候相对稳定,冬、春季节风雪侵袭小。平原地区选址要求场地平坦、开阔,较周围地势稍高以利防涝排水。地面坡度以1%~3%为宜,建筑地基高于地下水位0.5 m以上。在多河流、湖泊的地区建场,选址应根据当地水文资料记录高于最高水位1~2 m以上的地方,以防水淹。山区建场应选在地势较平缓、背风向阳的地方,坡度不得大于25%,建筑区坡度应小于 2.5%。此外还要进行地质构造调查,避开塌方、断层、滑坡地段及谷地、坡底、风口位置,避免山洪、暴风雪的侵袭。为了避免场区内空气流通不畅、潮湿、阴冷、闷热,不要在易形成局部空气涡流现象的地势建场。
1.1.2 土壤水源建场区域土壤要求排水性能良好、隔热、不利于病原繁殖,没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污染,以沙壤和壤土为宜,耐压、透气、吸湿[3]。水源要求水量充沛、水质良好、便于取用,能满足场内日常生产生活所需,且在干旱或冰冻时期也有盈余。水质要求清洁卫生,不含寄生虫卵及有毒物质,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7—2008)、《无公害食品 畜禽产品加工用水水质》(NY 5028—2008)要求。对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必须通过净化消毒处理,达标后才能饮用。
1.1.3 地理交通禽场选址地理位置符合相关规定,总体原则是在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符合防疫要求的情况下,尽量方便禽场运输要求。根据《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0年第7号)规定,在城镇郊区建场应距离大城市10 km以上,小城镇5 km以上,距离铁路、高速公路、交通干线不小于1 000 m,距离一般道路不小于500 m,距离其他畜牧场、兽医机构、畜禽屠宰场不小于2 000 m,距离居民区不小于 3 000 m[4]。为防止禽场产生的粪污影响居民生活或污染环境,场址应在城乡建设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避开居民点和工厂的污水排出口;不能将场址选在水泥厂、化工厂、屠宰场、制革厂等易产生环境污染企业的下风向处或附近。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建场。禽场交通方便,以便于饲料、粪便、产品的运输,利于节约饲养成本。
1.1.4 气候因素气候状况不仅影响建筑规划、布局和设计,还会影响禽舍朝向、防寒与遮阳设施的设置,与禽场防暑、防寒日程安排等也十分密切。因此,规划建场前需要收集拟建地区与建筑设计有关和影响家禽场小气候的气候气象资料、常年气象变化、灾害性天气情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雨雪、凝冻等)。
1.1.5 电力供应家禽场生产、生活用电要有可靠的供电条件,一些家禽生产环节,如孵化、育雏、机械通风、供水等对电力的依赖性很强,必须保证电力供应。一般要求有Ⅱ级供电电源,Ⅲ级以下供电电源需自备发电机,保证场内供电的稳定可靠。
1.2 养禽场的布局
1.2.1 场区规划按建筑物功能分为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各区按主导风向、地势高低及水流方向依次排列。场区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当地势与风向不一致时,以风向为主;因地势易使水地面径流造成污染的,可利用地下水沟改变水流方向;利用侧风避开主风向,将禽舍建在安全位置,避免污染;优先考虑管理区(人),其次为生产区(禽),最后为隔离区(污),按照主风向顺序依次排列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风向与水流方向不一致时,以风向为主的顺序排列[5]。
1.2.2 道路和排水场内道路分为净道和污道,二者不能相互交叉,其走向为:孵化室、育雏室、育成舍、成年禽舍,各舍分设净道和污道。污道为运输死禽、病禽、粪污及其他脏污设备的通道。净道为人行走、运输饲料等的干净道路。净道和污道通常用林带或沟渠相隔,道路硬化不透水,路断面的坡度为1%~3%。场区应设有排水的沟渠,并构筑牢固,以免塌陷,将场内污水或雨水排出至粪污处理点进行处理。
1.2.3 场区绿化绿化能改善场区小气候和舍内环境,绿化设计时注意不能影响场区和禽舍的自然通风效果。场区可设置草坪、行道绿化、防风林、隔离林等,根据情况种植不同的树木或花草。有的集约化种禽场为了确保卫生防疫安全,场区内不种树,避免野鸟在树上栖息,以防病原通过鸟粪等污物在场内传播,引发传染病。
由于禽舍的设计类型不同,室内环境控制技术也有差别。集约化养禽场的室内环境控制主要有环境温度、通风换气、光照管理、相对湿度、噪声等。
2.1 温度控制禽类生存有1个适宜的温度范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禽的生产生活,进而影响养禽场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会根据禽类各饲养阶段的生理特点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温度。集约化养禽场一般都是全密闭式,因此对建筑材料有一定要求。屋顶和墙壁应选择导热系数较小的建筑材料,结构合理,隔热性强,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一般屋面和外墙面采用白色或浅色,增加其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减少太阳辐射热能向舍内传入。在炎热地区通过挂湿帘、在窗口设置挡板遮阳等方式防暑降温。在寒冷地区要防止贼风,舍内增加取暖设备,并注意各个区域的温度均衡,通过智能控温设备控制舍内温度,同时适当关闭门窗、注意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清新。
2.2 通风换气通风换气能调节禽舍空气环境,排出舍内污浊空气,引入新鲜空气,一般采取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
2.2.1 自然通风是利用风压和热压进行舍内外空气的自然交换。自然通风分为2种:1种是无专门进气管和排气管,依靠门窗进行通风换气,适用于在温暖地区和寒冷地区的温暖季节;另1种是设置有专门的进气管和排气管,通过专门管道调节进行通风换气,适用于寒冷地区或温暖地区的寒冷季节。
2.2.2 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依靠机械动力强制进行舍内外空气的交换[4]。机械通风的形式有负压通风、正压通风、联合通风3种。
2.2.2.1 负压通风负压通风也称排风式通风或排风,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费用低的优点。根据风机安装的位置,负压通风可分为:(1)屋顶排风方式。风机安装于屋顶,将舍内的污浊空气、灰尘从屋顶上部排出,新鲜空气由侧墙风管或风口自然进入。这种通风方式适用于温暖和较热地区、禽舍跨度在12~18 m以内或2~3排多层笼鸡舍。(2)侧壁排风方式。风机安装在一侧纵墙上,进气口设置在另一侧纵墙上,适用于跨度在12 m以内的禽舍。也可在两侧纵墙上分别安置风机,新鲜空气从墙上或屋顶上的进气口进入,经管道分送到舍内的两侧。这种方式适用于禽舍跨度在20 m以内或舍内有5排笼架的鸡舍,不适用于多风的地区。(3)一端排风方式。风机安装在鸡舍一端,进风口设在另一端,即纵向通风。
2.2.2.2 正压通风正压通风也称进气式通风或送风,其优点在于可对进入的空气进行预处理,能有效调节舍内温湿度和空气质量,严寒、炎热地区均可使用,但通风系统较复杂,投资和管理费用大。根据风机安装位置,正压通风分为侧壁送风(适用于炎热地区及10 m内小跨度的禽舍)和屋顶送风(适用于多风或气候极冷或极热地区)。
2.2.2.3 联合通风同时采用机械送风和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大型封闭禽舍(尤其是无窗封闭舍)单靠机械排风或机械送风往往达不到通风换气的效果,需采用联合式机械通风。联合通风的效率比单纯正压通风或负压通风高。相关研究表明,鸡舍内空气质量差对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影响极大,在气流速度方面,夏季鸡群附近的风速应大于1.5 m/s 为宜[1]。
2.3 光照管理光照对家禽的影响很大,除觅食和日常活动外,对家禽的繁殖也有很大影响。适宜的光照能刺激其性成熟、排卵和产蛋。有学者研究发现,适当增加光照对提高家禽生产性能有利[6]。光照对家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上,总体规律为:短光照和弱光照促进生长,长光照和较强光照促进性成熟、排卵、产蛋。一般育雏期光照时间较长(18~23 h),光照强度适中(15~20 lx);育成期光照时间较短(8~10 h),光照强度较弱(10~15 lx);产蛋期光照时间较长(16~17 h),光照强度较强(15~20 lx)[7]。育成期光照在规定的时长内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否则会使禽早熟,影响生产性能;产蛋期光照在规定的时长内应恒定,不能减少。光照强度太强会使禽兴奋,发生打斗和啄癖等;光照强度太弱则使禽精神不振,不利于繁殖性能的发挥。此外要注意光照灯距和各个地方采光不均的情况,光照灯之间距离3 m,离地面2 m,靠墙的灯距离墙1.5 m,灯之间交错排列。
2.4 相对湿度湿度是指室内单位体积空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分含量,常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过小则环境干燥,空气中粉尘较多,禽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相对湿度过大则环境潮湿,容易滋生病原[8]。一般在高温或低温时,相对湿度过高(>80%)或过低(<40%)都会对家禽产生不良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选址(地势高燥、通风向阳等)、做好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湿度控制,如:保持良好的禽舍卫生、合适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系统、及时检修饮水漏水情况、及时更换垫料等途径来控制湿度,也可以通过加湿器、喷雾器、干燥器等控制湿度。在家禽饲养中,孵化期、育雏期受湿度的影响较育成期和产蛋期大,应特别注重对湿度的控制。
2.5 噪声在集约化、密闭式的饲养环境中,家禽已适应舒适的饲养环境,由于缺乏自然环境竞争的锻炼,其抗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易发生应激反应,对噪声的适应性也较差。严重的噪声应激会导致家禽大量死亡。禽场噪声主要有禽舍内机械运行噪声、禽鸣叫声、生活区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等。禽场减少噪声的措施有:做好选址,远离易产生噪声的工业园区、交通主干道;场区内做好规划布局,使禽舍远离易产生噪声的地方;做好场区绿化设计,通过绿化带或绿化林减少噪声应激。
2.6 其他环境控制技术日常的卫生清理与消毒也是禽场环境控制的重要部分,做好禽场的卫生清洁工作能有效减少部分病原的生存;消毒是杀灭环境中病原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预防为主防疫方针的1项重要措施。卫生与消毒的方式很多,要做到认真、彻底、持之以恒。卫生与消毒要贯穿整个禽场,包括禽场大门口、进出人员、车辆、禽场用具、带禽消毒、饲料消毒等,并定期做好灭鼠、灭虫工作[9]。
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是养禽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家禽产业发展要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因此养禽场的环境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养禽场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合理选址,注重地势地形、土壤、水源、地理交通、气候、电力供应等因素,合理进行场区规划及道路和排水、场区绿化等场内布局,优化温度、通风、光照、湿度、噪声等环境控制技术,确保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