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互融共促机理及实现路径

2022-11-21 12:56任芳芳
中国出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母体双一流一流

□文│任芳芳

2017年9月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拉开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序幕,标志着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大学出版社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一段时间以来,大学出版社的发展面临双重挑战:在出版市场中受到大型出版发行集团的强力冲击,在母体高校内部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在梳理首轮“双一流”建设及其评价情况的基础上,如何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抓住发展契机,全面融入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各项工作,是大学出版社需要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迫切问题。

一、大学出版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出版兼具文化与市场双重属性,一方面要坚守大学文化出版、学术出版阵地,另一方面也面对市场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近些年,大学出版社在转企改制进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复杂,传统发展路径面临冲击。不过新的发展环境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挑战,也可以转化为机遇与优势。

一般而言,出版行业可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三大领域,[1]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部署下,大学出版社进行转企改制,学术出版与商业出版并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2]一时间大学出版社生存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在身份转变的同时并未完全配套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使得大学出版社在激烈的商业化市场竞争中劣势明显,尤其是各大传媒集团、地方出版发行集团在不断整合力量的过程中,大学出版社并未参与其中,[3]同时,部分大学出版社迫于经济压力,面临学术出版特色弱化的挑战。为此,2015年教育部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出版社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面临的发展形势虽然相对严峻,但是近些年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下,大学出版的发展路径与方向愈加清晰和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工作,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出重要指示,这为大学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我国出版行业中特色明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出版在其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对大学出版的目标导向需求明确。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双一流”建设进行总体谋划。目前,我国108家大学出版社中的90家(占总数的83.3%)分布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设有出版社,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48所设有出版社。[4]在国家战略对大学发展的愿景与中宣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对大学出版的角色定位基础上,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统筹部署与深入推进又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出版在服务高校发展、对接相应建设目标方面的路径和具体任务。面向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大学出版社与母体高校具有相向而行、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互融共促机理分析

从历史发展脉络看,大学出版社与母体高校的学科建设存在较强的共生关系,二者之间具备良好的业务融合基础与相互依托优势。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母体高校需要大学出版社全程参与其“双一流”建设,提升建设成果的影响力与育人成效;同时,母体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也为大学出版社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平台,形成新时期下大学出版社的特色发展路径。

1.互融共促夯实发展基础

面对行业的强力竞争,回归立社初心、思考差异化发展模式是大学出版社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母体高校协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现实。首先,大学出版社与母体高校肩负着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共同使命。大学出版社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体高校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体,尤其是《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更是将大学出版社与母体高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大学出版社的立社初心就是要服务于教书育人和学科建设。《高等学校出版社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出版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出版高等学校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工具书以及其他教学用书,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在随后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中,又将同为母体高校重要功能之一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赋予了大学出版社。最后,母体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内容与大学出版社的业务范围高度一致。首轮“双一流”建设及其评价已经基本结束,根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规定,评价指标涵盖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等6个方面,评价指标涉及的内容均可以对接大学出版社的业务领域。由此可见,大学出版社与母体高校之间不仅存在“学术共同体”关系,[5]还具有“目标趋同、业务互补”的重要关联,共同形成了二者互融共促的重要基础。

2.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大学出版社的全程参与

我国高校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各建设高校先后组织开展了自评和专家评议,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不仅对首轮建设成果评价提供了直接依据,而且对下一轮的“双一流”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人才培养方面。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除需要大学出版社配套质量高、适用性强的教材体系之外,对体现学科前沿、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体现行业特色、文化底蕴性强的主题出版物同样具有较高的需求。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推动形成教育学术出版与教师队伍建设良性互动的积极局面,在服务于教材与学术出版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大学出版社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接口,例如进一步扩展大学出版社的教学和研究数字资源服务功能。

科学研究方面。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功能是母体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尤其是对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而言,更是如此。同时,依托于大学出版社,组织申报国家级出版基金和出版项目,也是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加学科贡献度的重要方式。

社会服务方面。社会服务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经之路,[6]而大学出版社则有能力、有义务在母体高校与社会群体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系列出版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将母体高校的文化资源与学术成果推向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

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大学出版社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可为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形式多样的载体和平台,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进行出版传播,提升大学出版社对“双一流”建设的贡献度。

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大学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版权贸易业务,结合母体高校的学科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积极组织策划国际学术出版物及相关活动,以此为发力点,辐射母体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对外国际合作交流等领域。

3.大学出版社的发展需要母体高校“双一流”平台的强力支撑

在差异化发展模式下,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母体高校提供的发展平台。纵观诸如牛津、剑桥、哈佛等知名大学的出版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可以发现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关键在于母体高校的重视与支持。[7]母体高校对大学出版社的重视与支持是大学出版社在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建设指标方面反哺母体高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母体高校对大学出版社的重视与支持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对大学出版社的管理考核模式,弱化利润要求等硬性经济类考核指标,减轻大学出版社的经营压力,强化“双一流”贡献度考核指标;第二,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指标与内容,探索“学术出版专项基金”的筹措与运行模式,协助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学术影响力高的出版物,为国家级出版项目的申请奠定基础;第三,为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资源,鼓励校内优秀师资力量、科研平台与出版社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为学术出版积极积累、培育学术资源,为开发形式多样的出版物奠定数据基础;第四,母体高校在制定“‘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吸纳大学出版社主要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与其中,与校内各职能部门一起分解与对接“双一流”建设任务,提前谋划,深度参与,在推动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助推大学出版社实现发展壮大。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出版发展路径分析

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模式下,“双一流”建设内容及其考核指标与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定位、业务范围等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大学出版社应充分重视该发展机遇,锚定发展方向,明确工作重心,深度融入母体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进程中,以改善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化解在高校内部被边缘化的风险,助推大学出版社迈入新的发展平台。

1.明确定位,推动转型发展

大学出版社兼具教育和出版功能,重点强调其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在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大学出版社应重点推进以下几个转型。第一,推进母体高校对大学出版社管理模式的转型:结合“双一流”高校二级管理模式改革推进工作,针对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定位,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社会效益考核;第二,探索大学出版社内部治理模式的转型:参考借鉴大型出版发行集团的业务运行模式,在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优化内部治理模式,优化内部人员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方式,重点提高出版业务的运营效率;第三,持续推动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模式的转型:充分重视新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可行路径,系统学习《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创新传统出版物的出版形式,构建独具特色的数字平台,打造优质数字出版物等,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应进一步重视在线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2.全面融入育人体系,探索多元化参与路径

“双一流”建设之初,教育部要求高校“双一流”建设要做到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四个回归”,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大学出版社如何在“四个回归”的要求下,全面融入母体高校育人体系建设、探索多元化育人参与路径,是大学出版融入“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求。首先,大学出版社可与母体高校就特色教材体系建设进行深入交流,全面落实2020年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教材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面向“十四五”参与研究制定母体高校的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在严把意识形态关的基础上,打造品牌教材、特色教材;其次,大学出版社应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出版社的业务平台与优势,深度挖掘校园文化建设潜力,以丰富多彩的出版物载体形式,凝聚并展现特色校园文化,进一步促进母体高校“文化育人”的落地落实;最后,大学出版社还可以通过参与母体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依托大学生训练计划,协同母体高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吸引并鼓励优秀大学生参与到出版物的选题策划、版式设计、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等环节,指导、培育优秀大学生“双创”项目。

3.全面对接重点建设学科,打造学术出版品牌

纵观世界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出版社的发展壮大与母体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相互支撑的特点。根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母体高校的学科建设需要大学出版社的全方位参与,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学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二者存在众多共赢点,具备相向而行的基础。首先,建议母体高校在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将大学出版社纳入编写部门,将出版社在学科建设中的切入点、发力点落地落实,同时,将相应的工作任务列入出版社的工作计划中。其次,建议出版社与母体高校的科研处、规划处以及校友管理部门等建立沟通联络机制,成立校内出版基金,制定目标导向型的出版基金管理办法,吸引、鼓励校内重点建设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到基金项目培育工作中,争取国家级出版基金、项目的支持。最后,依托母体高校的优势和重点建设学科,以策划主题出版物的形式,整合校内的优质学术力量,引入选题策划的同行评议、业内专家评议机制,组织、策划独具特色的“精品学术出版物工程”,推进大学出版社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模式。

四、结语

我国高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已经启动,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指导下,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思路愈加清晰,同时也为大学出版社深度融入、全程参与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明确了发展思路。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大学出版社未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涉外交流等领域全面对接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需求,以对接需求打造发展平台,凝练学术出版、文化出版发展特色,以此带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出版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母体双一流一流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大理大学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蒲公英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故乡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