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猛
(长春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2022年5月26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线开幕。大会以线上的形式举办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论坛,强调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导向。高校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长春师范大学于2007年在外国语学院设立朝鲜语专业,将培养能在外事单位从事翻译、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将国际化办学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创新点。
根据《长春师范大学关于制订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和《长春师范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朝鲜语专业经过充分地调研和论证,结合本专业实际,就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新版人才方案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了“朝鲜语专业毕业学生应具备国际视野”的要求,在培养要求中提出学生应具备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实际环境中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汉语能力和中国文化素养,并了解对外交往礼仪和国际贸易的常识,凸显国际化办学特色,反映教学理念的重要变化。
朝鲜语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努力彰显国际化办学理念,保证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朝鲜语专业打破了传统的“以语言技能训练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理念,在全校通识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增加了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朝鲜、韩国相关文化课程,如高级朝鲜语能力综合技巧、朝韩政治与外交、朝韩历史与社会、经贸朝鲜语、朝韩贸易实务、朝韩文化、旅游朝鲜语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扩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朝鲜语专业建立之初,与韩国翰林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交换生、“2+2”双学位、短期游学等方式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共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感悟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朝鲜语人才。
朝鲜语专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适合中国学生学习朝鲜语的教学新理念,即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实习的平台。经过长期努力,朝鲜语专业形成一系列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出国留学形式多种多样,出国留学人数也越来越多,有力地促进了该专业的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该专业的学生对出国留学和实习项目表现出更积极、更理性的态度,出国的学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交流模式从单一的“2+2”双学位模式,扩展到“2+2”双学位+免学费交换生+短期游学模式。交流范围从单一的朝鲜语专业,扩展到英韩专业和日韩专业。
2014年韩国法务部对赴韩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提出韩国语能力考试过级的要求,规定赴韩攻读学士学位的留学生需具备韩国语能力考试3级及以上证书。为了提高韩国语能力考试过级率,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出国留学,朝鲜语专业成立了以留学负责人为主导、以大学2年级朝鲜语精读和朝鲜语视听说教师为能力考试培训教师的队伍,专门在大学2年级上学期对能力考试的听力部分和语法阅读部分进行辅导训练。韩国语能力考试专项训练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学生赴韩留学比例,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水平。后来这一临时训练项目延续下来成为常规训练项目,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韩国语能力考试过级率。
随着国际化办学的不断推进,外国语学院的师资队伍日益国际化。在外籍教师的师资甄选和引进方面,我们努力克服外教待遇偏低带来的困难,努力扩大交流渠道,引进高素质的师资,使外籍教师在学历水平上得到极大提升,在专业背景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外籍专家讲授的课程不再局限于听力、口语或写作等传统意义的朝鲜语课程,而是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融入相关知识内容或开设相关内容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朝鲜语专业近五年聘用韩国籍教师6人,均为硕士学历。韩国籍教师不仅负责朝鲜语口语、朝鲜语视听说、朝鲜语写作等语言类科目的教学工作,还负责韩国时政类和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外籍教师还要参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课外活动、培训或指导工作。另外,作为朝鲜语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韩语角,一直由外籍教师负责,主要活动内容是韩国社会文化体验活动。
一流的师资团队是人才培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稳定发展的根基。[1]学校高度重视外语专业教师的国际化发展,在资金和政策上向外国语学院的各语种倾斜,支持外语教师以各种方式出国培训进修。此举充分利用了学院现有外籍教师以及合作学校的资源,对学生和教师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朝鲜语专业的教师都曾有国外学习进修的经历,6名教师分别到韩国庆北大学、韩国光云大学、韩国崇实大学、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等留学或进修硕士、博士课程。这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学术深度,更扩大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全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步伐加快,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不仅提升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并通过交换生、双学位、短期游学等交流项目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海外学习机会。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问题,如留学生学籍管理问题、学分置换问题、思想教育问题、论文撰写问题等。针对以上问题,朝鲜语专业结合教务、学生等部门的政策要求,制定了相关的出国留学管理规定,要求实施辅导员、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教学秘书、主管副院长和主管留学项目负责人的四级签名确认工作制度和与学生、家长签订出国学生安全责任保障书等制度,规范了出国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学生出国材料的归档工作。此外,还建立了院系学生交流情况汇总的电子档案。通过对出国学生的集中管理,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效地解决了海外学习或实习学生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际交流项目的有效开展。
随着国家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中外高校间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国际化人才的定义不断更新。这要求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在改革和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
2019年末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使国家间和高校间的交流合作项目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给国际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疫情的影响下国内教学由线下转为线上,加速了各级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借鉴此种模式,开展学术及文化交流互动项目。
依托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院校,共享对方学校的优质线上课程,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丰富的线上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不出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2]以朝鲜语专业为例,应该建立与韩国翰林大学间的优秀课程线上共享机制,建立校际间网络课程平台。朝鲜语专业与翰林大学对口交流专业为中韩商务专业。因此,长春师范大学的线上共享课程应该设定为朝鲜语专业的半岛国情学、中朝语法对比等文化或者对比类课程,中文专业的初、中级语言课程和文化相关课程;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相关课程。翰林大学线上共享课程应该设定为韩国语中、高级语言课程(中韩商务专业内设课程),中韩商务类课程。
教学平台以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系统化为前提,是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体现,起到了服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学平台除了具备可以共享课程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具备教师备课、发布电子教案、发布多媒体资源、发布习题作业功能以及学生在线预习、作业在线提交、教师线上评价和线上答疑等功能。国际合作线上课程教学平台在上述基础功能外,还应担负避免两国平台技术冲突、兼顾两国线上平台使用习惯、监管线上共享课程和线上课堂的内容等功能。国际合作线上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在客观上有许多困难,但就国际人才培养效果而言却是最优选择。根据疫情发展趋势,国际合作线上课程教学平台的建立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除以学校为主体构建的交流方式之外,还可以以专业为单位探索更多的线上交流形式,如中外教师间的线上学术交流。以长春师范大学朝鲜语专业和翰林大学中韩商务专业为例,可以针对韩国语能力考试过级问题开展关于语言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针对赴韩留学前商务经济类课程对接问题进行研讨交流;针对中韩两国间教育模式差别化问题进行研讨交流。还可以开展学生间的语言文化线上交流活动。以长春师范大学朝鲜语专业和翰林大学中韩商务专业为例,可以开展以中韩各领域热点话题为内容的学生间的语言交流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朝鲜语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可以将此活动与教育实习实践活动相结合。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开发中韩协同育人新模式是朝鲜语专业国际人才培养的新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不仅需要学校各部门和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交流学校的建立、完备的国际交流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作支撑,更要在疫情背景下从中韩两国各领域交流发展方向、互联网发展模式等层面探索和发掘新方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