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安全依恋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2022-11-21 12:01:15张小梅
智库时代 2022年37期
关键词:亲子婴儿情绪

张小梅

(内蒙古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一、依恋概述

依恋是婴儿最早形成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适应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1]。鲍尔比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他指出依恋是抚养者与婴儿之间所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结[2]。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育者之间所形成的积极的、亲密的身体与情感联结,具体表现为分离时的焦虑,重逢时的喜悦和亲近及平日的追随[3]以及对生人的疏远与排斥,安全的依恋带给婴儿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依恋具有指向性(主要抚养者)、亲密性(有较亲密的身体与情感联结)、持久性(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等特点[4]。

鲍尔比把婴幼儿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成四个阶段:一是前依恋期(0-3个月),对人物不加区别做出反应阶段。这时的婴儿不加区别地对所有人都做出反应,比如听到或看到某种刺激时会有咿呀语、微笑等反应。二是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对特定人物进行反应阶段。这时的婴儿能对主要抚育者做出频繁的反应,比如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有反应但不明显。三是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该时期婴幼儿会对主要抚育者表现出分离焦虑,主要抚育者在身边时身体放松、心情愉悦,而当主要抚育者离开时会不安、哭闹,对代替主要抚育者的照料者表现出拒绝、反抗的行为。四是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岁以后),幼儿可以理解母亲的需求,意识到其离开是暂时性的,并能与其他照料者建立互动的双边人际关系[5]。

安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测验将依恋划分为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矛盾型)三种类型[6]。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的离开未表现出分离焦虑,母亲在其身边也无明显的喜悦、高兴等积极情绪,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其没有明显影响。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表现为胆子大,不退缩,能进行自主探索。但事实上,这类儿童对其主要照料者未形成真正的依恋,长大后容易产生攻击与反社会行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愉悦地玩耍,自信地探索环境。母亲离开时表现出分离焦虑,当母亲回来时主动寻求母亲的安慰与拥抱,情绪较快恢复平静。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较为积极,能在母亲的鼓励下逐步适应交往。这类儿童长大后表现出积极、利他行为较多,具有更强的人际吸引力[7]。反抗型(矛盾型)依恋儿童似乎总是缠着母亲,与母亲身体接触频繁,即便母亲在其身边,也不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环境。母亲离开时极为痛苦,难以接受;而当母亲回来时既想寻求母亲的安慰,又在母亲亲近时生气地拒绝反抗。他们与陌生人接触表现为怯懦与退缩,长大后容易出现退缩性行为。

二、影响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因素

(一)父母的抚育质量

婴儿开始建立依恋时,并不仅仅只针对母亲,而是对父母双方都会形成依恋。婴儿对父母情感上的需要是天生的,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所以父母对婴儿的抚育质量会对其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母亲抚养行为的敏感性是影响亲子依恋质量的重要因素[8],也是母婴建立情感联结的关键变量[9]。所谓母亲抚养行为的敏感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婴儿看来母亲能否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做出及时且恰当的反应。比如,母亲是否能听懂婴儿哭声背后所代表的未满足需求的声音,并给予相应的满足;当婴儿感冒身体不舒服时,母亲是否全身心陪伴并对其呼唤迅速做出回应。久而久之,婴儿就知道母亲总能在自己最需要时出现,就会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那么其安全依恋倾向就会越高。反之,母亲总是延迟满足婴儿的需求或不满足,让婴儿长久体验等待过程中的不确定感与折磨,那么婴儿就会觉得周围的人不值得信赖和依靠,更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另一方面,父亲与母亲一样可以引起婴儿的依恋,只不过父亲更多承担“玩伴”的角色而非“保护者”。父亲主要通过亲子游戏为婴幼儿提供更丰富的体验与刺激,其在婴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婴儿的气质特点

父母的养育质量对安全的亲子依恋有重要作用,那么,婴儿身上表现出的巨大气质差异也会影响依恋类型。婴儿并非单向被动地接受亲子关系的影响,而是带着自己的特点积极参与到父母的互动中并塑造自己与父母的依恋关系[10]。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虽无好坏之分,但却很可能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父母与新生儿的依恋是相互的,新生儿的气质及其所赋予的行为影响父母的抚养行为,父母的抚养行为又会影响其依恋的发展,双方是一个互相影响,互动循环的过程。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成容易型、困难型和慢热型。容易型的婴儿生理机能有规律,情绪积极愉快,适应能力强,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积极反馈,容易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喜爱;困难型的婴儿生理机能缺乏规律,难以适应环境,在游戏中也不愉快。父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长久以往,使得父母身心俱疲,心生怨恨与不满,很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慢热型的婴儿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对新刺激缓慢发生兴趣。由于慢热型的婴儿较少对外界做出反应,母亲及主要的抚育者得到的积极反馈较少,这会导致主要抚育者养育婴儿的信心大受打击,照顾婴儿的耐心也受到影响。

(三)母亲的性格特质及依恋史

如果说安全依恋的养成受到婴儿先天气质的影响,那么父母的养育质量可以很好地调节婴儿安全依恋的形成,此外,母亲的性格特质及过往的依恋史则在最大可能范围内很好地“软化”婴儿自身的气质缺陷,协助婴儿培育良好的性格并养成安全依恋。敏感而温和的母亲更容易与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母亲可以敏锐捕捉婴儿的需求,即便对于婴儿的过分行为也能较好地涵容,采取更成熟的方式化解负面情绪。反之,如果母亲脾气暴躁且不能很好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总是强迫、控制孩子的发展,容易让孩子养成暴躁的性格,也较难从母亲那里获得包容与支持。张茜等人的研究表明母亲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更倾向于形成以婴儿为中心的养育方式,反之则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养育方式的倾向[11]。事实上,即便是拥有过不安全依恋史的母亲如果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反思自身之前的不安全依恋史可能给婴儿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婴儿形成不安全依恋的弊端,尽可能地调节养育方式,提升养育质量,做到以孩子为中心,关注并提升孩子发出需求信号的敏锐度,及时给予孩子适当且积极的反馈,这将大大减少婴儿形成不安全依恋的可能。同时,婴儿与母亲之间所形成的安全依恋将修复母亲过往不安全依恋史。

(四)亲子互动

亲子依恋是在亲子互动中形成的,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利于婴儿形成安全依恋[12]。良好的亲子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父母能在互动中敏锐觉察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其用词汇表达情绪。如当孩子表现良好时,父母要学会夸奖孩子,当孩子听到夸奖会非常开心;当孩子委屈难过时,父母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到此时孩子的情绪,你会发现孩子会认真倾听甚至可能低声啜泣,并不像我们所想的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二是了解孩子的特点与需要,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不能满足,需说明原因。比如妈妈上班孩子哭闹,可以告知孩子上班是自己的工作,希望孩子能理解,并表示下班尽快赶回家陪伴他。三是增加全身心投入互动的时间,分享积极情绪。亲子游戏是亲子互动的形式,家长在游戏中可以创造一些新鲜的玩法,刺激婴儿的感官,产生愉悦的情绪时主动表达,让婴儿知道父母跟他在一起玩耍是快乐和满足的。四是树立安全依恋的榜样,创造信任的机会,建立积极的互动模式。父母可以鼓励婴儿去独立探索外部世界,主动与安全依恋的婴儿一起玩耍,自己会在原地一直等他。积极、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婴儿逐步放下戒备,构建信任的堡垒。

(五)家庭与社会环境

家庭是婴儿生活、发展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其在很多方面影响依恋质量。而家庭本身又处于社会、文化甚至是历史的背景中,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婴儿安全依恋的建立。一方面,父母婚姻和谐,感情融洽,沟通良好,教育理念一致,父母的心情就愉悦,享受亲子时光,关注、支持婴儿需求的满足;家庭成员心中充满对婴儿的关爱,以婴儿为中心,即便有矛盾也能合理解决,不让对家庭中某一成员所产生的负面、对抗情绪影响到婴儿的情绪,进而给婴儿带去不安全、不稳定的感受。另一方面,每一种社会文化都有其所推崇的价值观,置身于其中的个体难免受到影响。例如,日本的母亲期望孩子能情感成熟,顺从,有礼貌,而美国的母亲希望孩子能更早地独立,拥有更自信的语言表达能力[13],中国的母亲对孩子有较高的学习上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孝顺,能成才。总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观,身处其中的父母的抚养期望也是不同的。显然,这种抚养期望必然会指导父母的实际抚养行为,而抚养行为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给婴儿的感受以及婴儿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婴儿的依恋风格也会受其影响。

三、安全依恋培育的应对策略

(一)提升父母抚育质量,构建心理结构中心的安全基地

1.敏感捕捉并反应婴儿所发出的信号

婴儿不舒服或者有需要的时候会通过哭闹、叫喊、肢体动作等方式来表达,作为婴儿的主要照料者要敏锐捕捉婴儿发出的“信号”,并且及时通过抚摸、拥抱、安慰等共情性行为耐心而温和地给予其安全感与满足感,让其充分体验到自己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有人给予自己支持,婴儿就会觉得主要照料者是爱自己的,自己也可以爱这个世界。

2.调节情绪,给予婴儿无条件积极关注

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孩子哭闹不止、烦躁不安,或者自身身体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即便作为成人有时候也很难控制自己情绪,容易冲孩子发火、大喊大叫,甚至打骂孩子。我们要接纳自己情绪失控的状态,比起自责更要去反思如何调节负面情绪。与孩子接触过程中,尽量保持平和或者欢快情绪。如果实在做不到,在情绪爆发时,可以先选择沉默并将孩子交给其他照料者,自己冷静一段时间,待情绪稳定下来再与孩子互动、交流。

3.提升心智化能力,促进换位思考

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确实可以听懂我们的话。婴儿和大人一样也需要尊重,我们对待婴儿,要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凡事要和他们商量、分享,而不是觉得他们那么小,什么也不懂。而心智化指的是通过想象从外部的角度看自己和从内部的角度看他人的能力[14]。比如婴儿手指他喜欢的小鹿方向时,我们可以询问他:“哦,你是在给妈妈说小鹿吗?”当他不想睡觉、哭闹,手一直指向外面时,我们可以询问:“你不想睡觉,想去外面玩吗?”等等。在父母与婴儿的互动过程中,父母的心智化水平会逐渐提高,父母可以越来越理解婴儿,婴儿也可以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同时这对婴儿的心智化发展也是有利的。

4.抚触婴儿,感受爱的流动

触觉是人体感官中分布最广、最灵敏的感觉。通过抚触,不但可以刺激婴儿的感官,也更能调节婴儿的情绪反应,让其情绪达到平衡、愉悦状态。母亲在晚上与婴儿睡觉的时候,与婴儿聊天的同时可以抚触婴儿的后背、腿部、脚掌等。我们会发现,平时闹腾的婴儿被抚摸时会逐渐安静下来,温顺得像一只小猫咪。通过抚触,也可以增强父母与婴儿的交流与感情,帮助婴儿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

(二)遵循婴儿自身发展特点,引导安全依恋的形成与发展

婴儿自身发展特点是其建立安全依恋的必要前提。一方面,婴儿安全依恋的养成与其生理成熟的早晚有关,生理发展为其依恋发展提供时间与可能性。只有婴儿具备分辨主要抚育者的能力时,稳定的安全依恋才有形成的可能。作为父母,需要了解婴儿依恋发展的生理条件,并在其生理条件成熟时,增加良性亲子互动,给予孩子温暖与支持。另一方面,父母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与特点,为改善养育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有的婴儿天生活泼、好动、爱笑,喜欢与人身体接触;有的婴儿天生暴躁,爱哭闹,不喜欢拥抱,属于高需求的婴儿。父母应克服偏见,遵循孩子的气质特点,并匹配相应的抚育方式。在孩子哭闹时,不要采用冷漠、斥责,甚至惩罚的态度对待婴儿,当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愿打招呼时不强迫孩子,孩子聚精会神玩某个东西时不故意激怒,不让他玩……研究表明,只要父母调整自己的抚育方式,满足婴儿的合理需要,任何一种气质特点的婴儿都可以形成安全依恋。因此,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顺其自然地成长。

(三)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保证安全感与信任感的充盈

家庭是婴儿生活与成长最主要的场所,为婴儿安全依恋的养成提供相应的心理营养。一方面,婴儿属于正在成长的个体,其心理发展具有极大可塑性和可能性,外界环境对婴儿的性格、人格、习惯、人际交往会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婴儿认知发展尚处于较早阶段,自身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积极、消极刺激的影响。一般来说,儿童安全依恋的养成的关键期是0—6岁。因此,在此阶段,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创造一个温馨、互助、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婴儿沐浴在爱的海洋里,充分感受“无条件积极关注”,为其独立探索外界环境提供有力保证。由于婴儿的父母需要工作,家里可能会请孩子的奶奶或姥姥带孩子,年轻人与老年人由于所经历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所持有的价值观、育儿理念等可能也不尽相同,产生诸如婆媳矛盾,婆媳各持己见,互不理解,甚至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产生疏远、冷漠、拒绝等负面情绪,其实对于婴儿安全依恋的养成存在破坏性作用。建议尽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学习相关育儿知识,尽量沟通、化解矛盾,毕竟家庭环境对婴儿安全依恋的建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亲子婴儿情绪
婴儿为何睡得多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8:44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婴儿房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
婴儿为何会发笑?
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婴儿的救赎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4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