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黄河三角洲区域宜居幸福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2-11-21 12:01:15徐亚丽
智库时代 2022年37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东营宜居

徐亚丽

(东营职业学院)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幸福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黄河三角洲区域近几年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倾力打造沿黄沿海盐碱地等具有东营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高黄河三角洲区域美丽乡村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进而提高建设东营美丽乡村的档次。

一、抽样调查获取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域宜居幸福乡村建设的现状

利用随机原则从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域进行抽样,抽样过程中充分考虑村民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以及家庭年总收入之间的差异,样本覆盖面较广,代表性较强,具有统计分析价值。得到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在表1样本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2000名村民组成样本,利用调查问卷开展线上调查和线下走访,共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800 份村民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样本基本特征的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早在2017年东营市就提出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目标:2018年至2023年每年创建120个美丽乡村,比全省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在环境建设方面,东营市重视乡村的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开展村庄清洁活动,健全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体系,加大了污水治理力度。交通建设上,也在“四好农村路”方针规划下,实现了村村硬化道路“路路通”。同时推进乡村绿化工程,使东营地区的乡村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美、生活美,但是还没有给老百姓建好“宜居幸福”的家园。

二、黄河三角洲区域宜居幸福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本课题组随机选取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域东营作为乡村宜居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案例,从生态宜居、人文宜居、社会宜居和安全宜居四个方面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以东营为代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幸福宜居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农民的主体意识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在宜居幸福乡村建设实践中有相当的农民参与意识还比较薄弱,农民并没有主动去深入了解。对宜居幸福村建设本身的目的、要求、具体内容和价值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河口区六合乡的新合村走访时了解到一些村民认为宜居幸福乡村建设就是在农村盖楼房、修新路,他们认为只要盖新房修新路,宜居幸福乡村自然就建成了。农民现有的想法和态度来看,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乡村的主人,没有明确自己建设家乡的权利和义务。

(二)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主体利益的根本需求

我们国家党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为了某个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修路造桥、翻修房屋、规整街道的时候有些干部没有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没有尊重农民的利益,就搞大规模的、机械地“赶上楼”,造成农民生产与居住分离,搞得农民无心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很多农民对乡村建设产生了厌恶感甚至是恐惧感,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三)乡村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东营,自从相应国家号召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地方政府一直重视乡村基础教育,着力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使得当地乡村教育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然而,乡村基础教育仍存在“撤点并校”的遗留问题、乡村教师流失、乡村学生“离农”情结加剧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四)农村劳动力流失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调研发现,在乡村建设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即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尤其是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下黄河三角洲区域乡村建设的一个普遍现象,政府应该高度关注。乡村人口的减少也对乡村自身活力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体而言,宜居幸福乡村建设在实施开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若想让东营的美丽乡村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就要正视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宜居幸福乡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原因剖析

相对于国内很多乡村地区而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属于中上游水平,在宜居幸福乡村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着上述令人不满意的问题,究其原因,一定有着内在的影响因素。

(一)农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导致农民的主体意识薄弱

“漠不关心”已成为很多农民的惯性思维,他们常把宜居幸福乡村建设看成是政府和村委会的事,而没有把它上升为自己的事业。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达不到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二)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

1.农村家庭收支难以平衡

现在农村,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毕业,保守测算,需要25多万元;子女婚嫁一般支出在25万元左右;加上平时日常生活购置生活生产物资的支出。对于农民来讲,紧靠土地种植农作物收入难以支付如此大额的支出。这是走访群众中反映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群中。

2.农村劳动力饱和

现有的土地资源数量不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农村的劳动力出现剩余,这样闲置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

3.抵挡不住城市的诱惑力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一些劳动力特别是青年人受城市多彩生活和便利舒适条件的诱惑,在思想上瞧不起农业生产这个行业,不愿继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以各种方式外出谋求他们心中的美好生活。

4.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拥有好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基础条件,一些有了子女的进城务工人员,有一定资金积蓄后,基本都留在城市中,即使没买房,也长时间租住在城市,他们想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乡村的基础教育拉低了村民幸福指数

好多有能力的家长让孩子进城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能力的家长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有些孩子还是留守儿童。村里小学生人数减少,政府就考虑合校。合校导致了孩子上学路程远,需要家长接送。每天舟车劳顿,大人孩子都很辛苦况且接受的教育质量还不如城市的孩子。有个公认的事实就是:中考的时候是按分数来录取的,不会考虑孩子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比如广饶县大王镇大王西村的孩子在自己村里接收的小学教育,在大王镇接收的初中教育,在中考时他要和一直在广饶县城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竞争。明显的是大王西村的孩子竞争力弱,再加上现在高中录取率低。孩子考不上高中的可能性很大,目前农村孩子想拥有美好未来生活的出路依然是上学。为此居住在乡村的家长很发愁,生活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四)民生领域的安全感影响村民的幸福指数

经过调查得知,东营市辖区的所有村庄都普及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有时还不能满足农民需求,主要体现在:乡村卫生所药品不全、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乡村医疗水平较低,村民往往只能去大医院看病,但大医院的医疗费相对较高,住院报销比例较低,村民收入又有限,村民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只要生病,他们就很忧伤。平时农民怕生病,农村的老人更是怕生病。心理的安全感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他们根本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

四、推动黄河三角洲区域宜居幸福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协同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和当地乡村联手合作打造宜居幸福乡村的建设路径

宜居幸福乡村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建设,东营乡村地区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当地高职院校的文化规划职能,和当地企业的经济发展职能,使之与乡村宜居幸福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本地乡村经济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鼓励黄河三角洲区域职业院校滨州职业学院和东营职业学院把成人职业教育融合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构建“政—校—村”联动办学机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更为切实的途径。

(二)解决“空心村”和农村儿童教育问题

最近这几年,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基础教育建设中一直很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配制。在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优秀案例中,东营市教育局位居榜首,这证明东营市教育局的领导是有能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

我们可以考虑实施“名师计划”工程入手,盘活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实行“优中选优”改革主基调,在引导优质师资均衡配置上蓄劲发力,探索构建“重业绩、奖实绩”的改革导向,突出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为了弥补农村骨干教师力量的薄弱,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教师竞聘、落实奖励待遇,引导一线优秀教师跨学校、跨区域竞聘交流。充分发挥好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中的职能作用,加大校长、教师的交流力度,进一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

(三)提升当地乡村居民的幸福感

宜居幸福乡村的建设是一项大工程,涉及到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基础建设、公共交通、水电供应、物流服务、网络通信等,必须有个统筹。建议让东营市农业局进行统筹规划,东营市政府要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在推进宜居幸福乡村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留乡村原有的文化才能让村民的幸福感不丢失。当地政府应该深入基层调研,体验乡村居民的幸福感需求。着力提升乡村的治安水平、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健全农民生活保障体系。

(四)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和帮助

东营地区因为地处胜利油田周边,既受到油田经济效益带动的经济发展,也收到石油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建设宜居幸福乡村需要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开设专项整治资金,解决石油污染问题,改善乡村居住生态环境,同时带动当地居民开展绿化建设活动,打造良好的宜居环境。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规划乡村的建筑绿化布局,打造具有高标准审美品位的乡村环境。此外,政府在乡村的经济产业建设和文化事业建设方面都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促进宜居幸福乡村建设的早日实现。

(五)借助农村电商平台打造宜居幸福乡村建设

东营乡村地区除了有依托胜利油田的优势外,当地优质农副产品产量也很丰富。当务之急就是打开更大的市场,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当前用于商务的电商平台功能齐备,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仅农副产品,其他本地产品都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快速地推销出去,实现丰厚的回报。农民生活富裕了,未来有奔头,生活有方向自然就会体会到幸福,因此这也是宜居幸福乡村建设的一部分。

(六)充分发挥当地农民的主体性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推进乡村建设,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切实维护好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的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建设为了农民、建设依靠农民、建设标准由农民评判和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

(七)打造乡村15分钟生活圈

生活便利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有效手段。东营区已经在城区试点成功,比如东营区的雅苑社区、汇泉社区、物华社区等7个社区为试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 社区便民服务直通车工程已经取得成效,方便居民养老、托幼、就医、文化、购物、休闲等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尝试把社区便民服务直通车延伸到农村地区。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用手机下单,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可以通过村民便民服务直通车领取为他们买的东西。

五、乡村振兴战略下宜居幸福乡村建设的深远意义

宜居幸福乡村建设可以充分有效地使黄河三角洲区域农村地区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也是释放黄河三角洲区域农村发展活力的必要条件。宜居幸福乡村建设是促进黄河入海口生态文明城建设的必要补充更是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重要抓手。宜居幸福乡村建设还可以帮助我们“讲好黄河故事,厚植黄河文化”,进而推进黄河生态经济的发展。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黄河三角洲区域宜居幸福乡村建设路径,让东营市的乡村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让乡村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对于山东东营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乡村建设工作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东营宜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8
宜居的海底城市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宜居大化
宝藏(2018年11期)2019-01-15 03:46:08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山东东营
宜居星球
太空探索(2016年2期)2016-07-12 09:57:27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山东东营黎宁化工有限公司
西部皮革(2015年22期)2015-02-28 18:15:16
断—盖时空匹配及其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浅层东营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