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佳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2017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和亚洲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留学目的国。2018年,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指出,要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对标《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和《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进一步推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建设[2]。
1962年,我国明确提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原则为: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3]。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对留学生的教育一直遵循该方针。如今虽然一些高校开展了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但是存在不少问题,如辅导员与留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很难,留学生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理解等,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更因为文化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向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不失为开展国情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好来华留学生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4]。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在此背景下,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于2017年发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和2018年发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处于从扩大规模逐步走向提质增效的新阶段,高校应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高校要充分认识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敏锐性,把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优秀国际学生和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国发展理念及发展道路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国际学生培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方面知识的传授,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实现来华留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调研数据显示,在来华留学生的留学预期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提高汉语水平”和“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5]。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他们提高汉语水平,也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符合其个人发展需求。留学生来华学习时正处于其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故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有利于留学生在生活上加强自我管理和遵纪守法,克服跨文化适应等问题;在学习上提升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心理上养成多元文化包容意识和积极向上、健康健全的人格,及时化解心理危机;在情感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对中国的友好感情,成为真正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
中国故事包括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等内容,是一个特定的复合型、总括性的概念。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理应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故事、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交往的故事。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传统美德,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来华留学生普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节日、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内容很感兴趣。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高校不仅要讲解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思想,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7],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根基作用及当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8]。因此,高校首先要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讲好中国共产党党史,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针和理念,讲好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的故事。其次,讲好当代中国发展的故事。8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苏区,写下《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展示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今天,高校要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续写“西行漫记”,通过留学生国情教育,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要讲好改革开放史、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倡议,带领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美丽乡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全面、深入、立体地了解中国的发展进步,引导他们深切体会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惠及华夏儿女和世界人民的丰富图景。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崛起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针对国际社会的关切,习近平同志通过对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创新解读作出了科学而有力的回答,同时更加全面系统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不谋求霸权,而是真诚追求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9]。中国将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因此,要向来华留学生讲解中国军队历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故事,讲述中国通过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为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的故事,讲中巴、中非之间相互支持、国际交往的故事,讲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并肩战“疫”的故事等。通过对来华留学生讲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交往的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正能量。
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实际,高校应从丰富中国故事的素材、优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拓宽讲述中国故事的渠道三个方面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1.立足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建立中国故事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高校制定的来华留学生专业培养方案,应当至少包括专业教育类课程、汉语能力培养类课程、中国概况类课程、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等必修内容。开设课程应当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及符合规定的教材或自编讲义。课程建设要充分立足中国国情、文化特色、制度优势及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提高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二是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师资主要由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人员构成。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进一步引进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良好的中国文化素养以及较好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技能的专家学者。三是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高校要建好来华留学生教育精品教材,打造一流的国际教育课程。
2.重视课外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来华留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课外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对课堂教学的升华。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让留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感知中国。一是结合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高校应当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绿色生态、数字经济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访问、互动交流等形式,组织来华留学生参观中国企业、红色基地,组织学生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并深入新农村一线开展“洋支教”活动。二是建立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基地。高校应与中小学、社区街道、企业、创业园等共同搭建来华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实习实践、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留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深化课外学习、体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社会的平台。实践基地可定期举办中国文化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让留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深入地感知中国。
3.推进趋同化管理
推进趋同化管理,加强中外学生交流、中外文化交融互通,才能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一是高校各部门各学院要按照趋同化管理原则,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主动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纳入本部门、本学院整体规划和日常工作。二是加强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一般来说,愿意积极主动与中国学生交朋友的留学生较少,大部分留学生都存在抱团倾向,即只和本国或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交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主动为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通过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出台激励措施推动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中外学生共同参加实习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组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社团、合唱团和体育俱乐部,共同参加文艺演出和体育竞技比赛等。通过加强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1.采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能自说自话,要根据受众的异国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进行话语体系转化[10],要让受西方话语体系影响的广大受众能够听得懂、听得进我们的故事。有学者提出用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认为讲故事不同于概念对概念的解释、定义对定义的介绍,而是用受众可参照、可比较、听得懂的有情感、有情节的方式与内容,用他们习惯的方式介绍中国,是效果比较好,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比较强的办法[11]。因此,高校教师要采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不能只用一种声音、一个调子讲中国故事,要用来华留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和易接受的方式,既讲好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大故事,也讲好身边人、所处环境的小故事。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来华留学生,要灵活使用不同的话语体系。
2.创新教学方法
中国故事系列课程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授课很容易变成单向输出。因此,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可以设立一些面向中外学生的科研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鼓励他们共同探究有关当代中国的问题,比如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养老问题等,丰富留学生接触中国社会的渠道,以便他们全面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发展理念和实践。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二是注意因材施教。对于来华时间较短、汉语水平不高的留学生,要选择通俗易懂的内容;对于具有一定汉语基础、在华时间较长的留学生,则可以尝试让其深入理解中国。
3.注重表达的艺术化
要以文化人、以艺化人。艺术借用感性具体的形象而非理性的说教来向受众传达思想和情感,更具趣味性、可读性和传播性,好的艺术能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以艺术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成为对外传播的方法论[12]。高校应当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文学和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宣传化育作用,中国风的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中往往蕴含大量的中国元素,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可以使中国故事通过特定的艺术创作得到表达。如抗疫纪录片《一级响应》、抗疫电影《最美逆行》都是关于中国抗疫的故事,还有不断崛起的中国品牌故事等。高校可以组织国际文化节、艺术周、留学生中华才艺展演、留学生说汉语大赛、留学生看世界等活动,为留学生提供文化交流、才艺展示的机会,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讲好中国故事。
1.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能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如何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创新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是高校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高校应积极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建立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留学生微信群、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国内平台和Twitter、Facebook、Tik Tok等国外热门传播渠道建立广泛的传播网络,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要规范新媒体平台的运行,通过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管理制度,在内容审核、外文翻译、信息发布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新媒体阵地规范有序运作。要加大对新媒体管理人员的培训,引进、培养擅长官微运营、视频拍摄、视频剪辑等方面人才,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抓手。
2.开发信息平台
高校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教育等新技术开发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信息平台,拓宽讲述中国故事的渠道。一是建立讲好中国故事的智慧教育平台。要运用技术手段建立一个易检索、可不断丰富和调整的中国故事资源库。资源库里不仅应有文字材料,还应有视频材料。教师可将课堂教学和活动录制成视频储存在云端,留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学习中国故事或录制上传自己讲述中国故事的视频。二是建立讲好中国故事智慧教育平台积分规则。留学生可以通过选读文章、进行视听学习、在线答题、分享链接等途径获得积分,既能提高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扩大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3.重视校友资源
学成回国的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拥有较强的本国群众基础,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高校要高度重视并维护来华留学生校友资源,将中国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一是建立来华留学生校友会,构建良好的校友联络机制。留学生归口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应及时跟踪毕业生相关信息,做好来华留学生校友联络的基础工作。二是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母校校庆日传达节日问候,增进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感联结。三是定期开展校友活动。通过组织校友返校、短期考察、线上交流等活动,使校友了解母校和中国的最新发展,有助于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