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鹂
(甘肃省静宁县新城小学)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想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对阅读教学做出革新。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阅读写景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景色的图片,再配合意境悠扬的音乐,营造一种人在画中的情境。或者在阅读出场人物比较多、戏剧性比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再向学生提问“比较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异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以往的阅读课中,大多数是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学生比较被动。同时,每节阅读课的教学流程大致相同,对学生来说会有千篇一律、乏味无趣的感受。因此,优化阅读教学形式成为了个性化阅读的前提。例如,教师可以开展“阅读接力”活动,将全篇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让学生结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精读所负责的文章段落,解决其中的生字、词和中心思想等问题,再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作为“小老师”,以接力的方式向其他学生朗读、讲解所负责的文章段落,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分组合作的个性化阅读形式可以让全班学生都投入阅读中去,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与感受的生成。因此,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带有个性化特点的阅读体验,教师要给予尊重和肯定,同时要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感受的生成创造条件。
首先,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如有些学生喜欢先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再详细地阅读,而有些学生喜欢直接精读课文。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表达阅读感悟的习惯,如有些学生喜欢一边阅读一边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有些学生喜欢将自己阅读课文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画下来;还有些学生有表演的天赋,喜欢将自己化身为课文中的人物,以念台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对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习惯,教师应当给予尊重,允许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阅读。
其次,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不同的学生在阅读内容上有不同的偏好。例如,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声情并茂的、卡通元素多的书籍,高年级学生更多的是喜欢阅读一些文学名著、实用性强的书籍;男同学喜欢阅读一些科技类、军事类、科普类的文章,而女同学喜欢阅读一些抒情类、叙事类的文章。对于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
阅读,不仅仅是简单地读出文章中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要让文章中的文字与学生的思考和内心的感触相结合,将文章读到心里去,既要明白文字表面的含义,又要懂得文字蕴含的道理。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收获更多的感悟。
例如,在对教材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就课文中老汉的两次“吼”向学生提出问题:文中老汉吼的是谁?为什么要吼?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老汉两次“吼”的对象都是同一个人,即老汉的儿子。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老汉第一次吼儿子,伴随着“揪”这个动作,而第二次吼儿子,伴随着“推”这个动作。“揪”与“推”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动作,其中蕴含了老汉对儿子什么样的感情?老汉对儿子是爱,还是不爱呢?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产生了不同意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组进行探讨。在组内讨论中,很多学生倾向于老汉爱儿子的想法,也有一些学生表示既然老汉爱儿子,可以让儿子排在群众的后面,党员的中间,不至于非让儿子排在最后。针对不同的意见,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回答也各有道理。在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中,学生感知老汉身上所体现的党员自觉、无私为公的精神,深受其感染,自觉向老汉学习,最终收获“读书使人明智”的效果。
以往的阅读教学评价,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内容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评价主体局限在教师一人身上,评价内容局限在学生对字、词的认知,对语义和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上。同时,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与量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局限的评价难以发挥教学评价本该具有的教学激励作用,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例如,有些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后,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触,但是却因为自己的想法和感触与教师所希望的“标准答案”不一致,而只能收到教师给出的“回答不正确”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势必会打击学生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评价,突出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具体反映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在个性化阅读中的表现,有哪些收获,又发现了哪些不足,同时要让学生相互进行评价。特别是在组织小组合作阅读时,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使用统一的、刻板的评价标准,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人成长,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等做出包容性、多元化的评价,将静态评价转变为动态评价。例如,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标准答案”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偏差,按照以往的评价标准,教师可能会对学生做出理解错误的评价,但是若教师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表现,并对学生的想法和质疑做出更有针对性的点评与引导,则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使其更愿意参与个性化阅读。
每名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表扬,若教师多对学生表现出肯定,那么学生也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对学生说“你理解得非常透彻”“你朗读得很有韵味”“你比之前又进步了”“再接再厉,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之类的肯定性语言,通过改善评价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是所有教师都要践行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完善对学生的阅读评价等途径,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