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22-11-21 12:01:15施天章
智库时代 2022年37期
关键词:育人大学生活动

施天章

(南京林业大学)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开展,不同专业的教育工作进入到了改革的关键期,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教育成果,但变革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得到了变革,比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变革道路还在摸索途中。历年来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越来越高,早在2004年国务院便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第五点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出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后在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及各项工作要求。可见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变革是重中之重。

二、现状

2021年暑假前,共青团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向全校同学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南京林业大学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各院团委积极响应,各项目组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发动组员做好前期准备。暑假期间,南京林业大学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为主题,围绕“党史学习”“生态文明”“理论学习”“国情观察”“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几大板块全面推进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全校共有各类社会实践团队308支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总人数达3112人次,另有9500余人以个人形式参与社会实践,涉及江苏、贵州、广州、新疆等省(区、市);约2300名学生由于当地实际情况影响,选择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从去年几十支团队到今年的上百支团队,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并投稿,在实践过程中分享心得体会、展示实践成果,校团委共收到“返家乡”社会实践投稿308篇,累计通过“南林青年”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社会实践专题推送26篇。此外,按照南京、扬州等地的工作要求,根据团省委相关文件要求,学校在组织开展线下社会实践调研的同时,还结合新的形势开展了“战‘疫’·实践·学习·成长”主题云分享活动。分别围绕战“疫”故事及“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两方面认真推动校内团组织普遍开展分享活动,广泛发动同学积极参加,重点组织青年思政教师、“先锋骨干计划”学员、省校院三级“青马”班学员及团学骨干担任主讲人;用好用活新媒体,创新呈现形式,将优秀作品展播到每个基层团支部及团员,有效增强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吸引力。学校团委在组织云分享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工作要求,落实安全责任,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三、问题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不纯粹

学校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必修实践环节列入教学计划,并确定为一个必修学分(1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每年一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三次),每次时间不少于一周。若在校期间有两次社会实践成绩或补修成绩不合格,则社会实践不合格。实践不合格者将不能获得社会实践成绩认定证书。由于学校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全校社会实践参与率高,除中高风险地区外99%覆盖全体在校学生。但这也导致有许多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为了学分而来参加社会实践,并不是为了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等。社会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深切的发展,导致他们参与的社会实践缺乏根本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义

许多大学生组队参加社会实践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一点深度。前期准备不充分导致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调研实践什么,草草定下了实践的目标,走马观花般完成他们的“旅程”。更有甚者敷衍了事在网上搜索资料直接作为团队的实践成果,用一些图片作为自己参与过实践的证明。

(三)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指导

在活动前期,学校要求各实践团队要有指导老师进行指导,有的团队进行社会实践之前直接将教师填入报名表,导致教师对他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全然不知,有的团队活动的前期和后期都有指导老师参与,而社会实践过程中却缺少了指导老师的“身影”。许多团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的知识,但对于那些还未能将所学知识钻研吃透转化为自身所拥有的学生,总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有一位指导老师来引导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样才能让参与实践的主体在辩证法中提高自身。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后期总结不到位,成果转化有限

学校将社会实践成绩计入综合测评分。每学年进行一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和表彰工作。在总结的基础上,对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优秀团队、先进个人、先进指导老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获得省和省级以上先进集体的实践团队、优秀实践报告、先进指导教师和先进个人,按学校有关规定予以奖励。在学校层面的总结已经很到位,但是学生和团队层面的总结反思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许多的团队在交完考评材料之后也不进行总结和反思,或是反思浮于表面将一些平时正常不过的现象,比如实践过程下雨了自己没有提前看天气预报作为反思。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实践成果转化有限,等到之后想转化时也来不及了。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正常进行

由于实际工作中的客观原因,学校有两成左右的学生无法正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四、解决方法

想要真正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根本入手,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入手。

首先必须让大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纯粹,在实践中长才干、奉献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我校做好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将优秀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全校范围的宣讲,鼓励每一个团支部统一进行学习,确保所有大学生能够看到这些团队是如何通过实践提升自己,让自己成长成才,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真正地参加社会实践。

其次要解决那些形式主义社会实践,这一点可以和完善教师指导相结合,从活动的前期开展到过程中到后期总结进行三位一体组合。实行社会实践申报立项制度,从一开始就将那些想要敷衍了事的团队打回原形;严格要求指导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实行指导责任,从定期汇报进展到后期指导教师成果收集双重保障,确保指导教师能够引导大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不走错路、符合实际。

按照社会实践工作要求,要求各团队以保证自身健康安全为首要前提,严格遵守当地关于社会实践开展的相关制度要求,中高风险地区不得组织开展线下社会实践活动,低风险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活动开展前充分研究形势,做好安全预案。根据地方社会实践开展的新形势及时调整社会实践方案,如遇突发情况,立即暂停活动,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

最后要提高对社会实践总结反思的要求,要求各团队实践归来不仅要话成果,更要话困难、话成长。希望各实践团队以专业知识为基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优势,转变思路,大胆创新,不断巩固实践调研成果,以此确保实践调研能够取得实效。

五、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南京林业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步入科学合理发展的轨道。在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的前提下,要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聚焦问题导向,而且要致力于形成一套成熟的实践模式,其未来发展趋势及途径可从以下着手:

(一)建立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机制

健全的制度与机制能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高校要将管理与机制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方面要进行项目化管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分为计划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控制阶段、评价阶段以及总结阶段。这六个阶段前后之间是紧密衔接的,高校要按照这种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部署,并且按照每个阶段的特点对实践活动资源进行整合,确保活动的开展有着充足的保障。另一方面要进行工作机制体系化建设。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环节,在师生交流、学生团队建设、活动选题内容与形式、打造活动项目模式、资金投入、活动平台载体创新等方面细化工作措施,纳入到工作机制体系中。特别是要将专业建设实际需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结合,建立各专业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及工作机制。

(二)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育人模式创新的有效衔接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完成活动任务,更是从实践的角度实现知行合一,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教育培育上通过不断的创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安排部署并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时要将育人理念融入其中,体现着育人模式创新的成果。从育人模式创新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较多的新模式、新方法。在目前“线上授课”阶段,将“线下”的优势带到“线上”,并且发挥出“线上”的优势,使得教学育人在创新中收到更好的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要不断吸收教学育人的新成果,将其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高校教学管理的各项举措都可以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实现无缝衔接,使得社会实践成为高校育人模式创新呈现的重要载体。

(三)基于“线上+线下”形式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载体

正如前文所述,高校“线上授课”使得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得以实践与应用。鉴于教育工作需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对活动载体进行创新。要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综合平台,平台的版块要以专业院系设置以及实践内容进行分类,运用选修课网络提交的形式,由学生在自己的专业内选择有意向的社会实践内容,由高校数据库平台管理系统搜集数据,提交给学校管理部门进行综合统筹。对于各专业共性较多的社会实践内容,由学校与对方单位进行联系,结合防控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在“线下”阶段,学生组成实践小组,奔赴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见习,取得实践成果;在“线上”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APP作为媒介载体,登录后进入到社会实践版块,与对方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网络视频见习,进行活动观摩训练,学生在云平台上进行模拟训练,收获感性认知,为今后分批次奔赴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训练打下基础。无论采取“线上”还是“线下”的形式,都要有着相应的考核评价工作体系,督促学生高标准地投入到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需要企业的支持。校企合作的开展将会进一步扩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视野,使得高校社会实践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这其中“企业”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将基地分为学校基地和“企业”基地两个部分,由双方共同指导大学生的各项社会实践。从“企业”基地的层面看,可以采取“现在学徒制”的方式,选派业务骨干来培训学生,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基础业务,一方面可以增加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特别是高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表现情况,作为用人单位招聘的“储备人才”进行考虑。从学校基地的层面看,高校要选派业务强、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践实战训练或者模拟训练,或者邀请“企业”基地的业务骨干进行“线上+线下”的业务综合辅导,从而提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科学性。这里要注意的是,要鉴于客观实际工作情况,可以采取两个实践基地同时启用的方式,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学校基地与“企业”基地之间进行有所侧重,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相关链接】

南京林业大学(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南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猜你喜欢
育人大学生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