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心得*

2022-11-21 11:34:10焦圣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藏象面色黄帝内经

焦圣贤

(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上海 201800)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2部分,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被称为医之始祖。其精髓就是藏象学说。《移精变气论》里提到,藏象学说是医家修为成“神医”的“要极、大则”,在诊断治疗时要“用之不惑”,如果“逆从倒行”,就会“亡神失国”[1]。

1 藏象学说的定义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藏”同“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书中曰:“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对于藏象的论述,既有人体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又有脏腑的生理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心理、形态官窍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3类。因五脏为中心,所以“藏”实际上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和病理系统。而“象”,则是指这5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与比象,有2层含义:一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二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在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和外在的自然环境食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综上所述,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观察,从而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病理变化、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说。

2 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

《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的核心是从与五脏对应的天象、地象、形象、色象、神象、声象、音象、五官各象、变象、食象十象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变,观察、诊治疾病的一种顺势思维,这是一种快速反应的思维模式,其具有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十象八变合参,诊病、断证就能准确、迅速。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分以下7个方面。

2.1 病象分析 五脏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心脏与脉络相配合,从面色上就能知道肾脏的情况,肾脏又能制约心脏。肺脏与皮肤相配合,从毛发上就可以推知心脏的情况,心脏能制约肺脏。肝脏与筋脉相配合,从爪甲上就知道肺脏的情况,肺脏能制约肝脏。脾脏与肌肉相配合,从口唇上就能知道肝脏的情况,肝脏能制约脾脏。肾与骨骼相配合,从毛发上就能知道脾脏的情况,脾脏能制约肾脏。

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生酸味,酸味养肝,肝血养筋,而筋养心;肝气与目相关联,它在天为风气,在地为木气,人体中为筋,五脏中为肝,五色中为青,五音为角,五声为呼,人体的病变中为握,七窍为目,五味为酸,情绪上为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味,苦味滋养心气,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地为火气,人体中为血脉,五脏为心,五色为红,五音为徵,五声为笑,人体的病变中为忧,七窍中为舌,五味中为苦,情志的变动上为喜。中央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养脾气,脾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强壮能充实肺气,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地为土气,人体的病变中为干呕,七窍为口,五味为甘,情志变动上为思。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充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地为金气,人体中为皮毛,五脏为肺,五色为白,五音为商,五声为哭,人体的病变中为咳嗽,七窍为鼻,五味为辛,情绪上为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充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又能养肝,肾气与耳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地为水气,人体中为骨髓,五脏为肾,五味为咸,情绪上为恐,恐伤肾,寒气损伤血,但燥气能平抑寒气,过食咸味会伤血,但甘味能够抑制咸味。《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将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从而形成临床诊疗的思路。

2.2 辨证 所谓辨证,是以中医理论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其病变的本质及其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也就是综合各种症状与表现,并寻找、发现、判断病因。其中的“证”,是一系列症状的统称。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病,属于上虚下实,病邪在肾与膀胱;头晕眼花,身体动摇,耳聋,属下实上虚,病邪在胆和肝;腹部胀满,使胸膈阻塞,胁肋疼痛,下肢厥冷,上体眩晕,属于下气上逆,病邪在脾和胃;咳嗽气喘,胸中气机逆乱,病邪在肠和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岐伯以藏象对应,为后人勾画了5张藏象观察的百变图,以心、脾为例,观察时,患者的面象色象泛赤,舌尖部红绛,形象上狂躁谵语,声象笑,神象心中烦怒、夜寐不安,变象上红肿热痛,食象喜食苦,一个心火旺盛的病象即一目了然,从天象可以判定其病起于火,从地象可以判定病发于火主气运的时辰。如患者面象色象泛黄,舌淡胖,形象上周身浮肿,声象歌,神象腹胀纳少、畏寒肢冷,变象上小便不利,食象喜食辛,一个脾阳虚的病象即一目了然,从天象可以判定其病伤于寒,从地象可以判定病发于土主气运的时辰。患者口苦发黄、胆怯易惊、胸胁少腹胀痛、情志抑郁易怒,以及手足抽搐、肢体震颤等都是肝的病变;肺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咳嗽、气喘、胸痛、咳血;肾脏的病变反映在生殖机能、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等方面,表现为腰膝酸痛、耳鸣、耳聋、头发花白、脱发、牙齿动摇、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不孕以及水肿、二便异常。医生通过对这些临床表现的观察与思考,很快就能判断出病变在哪一脏腑、经络及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生活实践中可知,如果人吃饭过饱则会出现腹部胀满,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具有腐熟水谷的作用,则从脾胃论治;人体感受风寒则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因外合于皮毛,开窍于鼻,风寒外侵,由皮毛而影响及肺,就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耳鸣、耳聋,是因为肾开窍于耳,故从肾着手治疗可获良效。综上所述,辨证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望神知病 望神是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的表现,也就是通过观察人的精神状态,从而了解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望神应该重点观察患者的精神、意识、面目表情、形体动作和反应能力等,尤其应该重视眼神的变化。例如望之面色荣润,表情自然,目明以及动作灵活,则为有神,这是精神充足神旺的表现;反之患者表现为精神萎靡、口齿不清,或者神昏谵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则为无神,这是精气受损神衰的表现;患者心中烦燥不安,手足燥扰不宁,大多是由于心经有火导致的;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或哭笑无常,多由心脾两虚所致。

2.4 望色知病 古人讲究面由心生,面色相随,即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之相对应的五脏为肝、心、脾、肺、肾。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观察外在皮肤的颜色与光泽,医生就可以推测分析出内在脏腑功能的变化[3]。例如面色青或者苍白淡青,多属于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之象;肝病气机疏泄失常,就会导致血瘀,其面色青;脾虚湿盛的时候面色黄,这是因为脾主运化,如果脾失健运,水湿难以运化,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从而导致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其中萎黄多由于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赤红多由于气血得热则行,热盛则血脉充盈,血色上荣,属心主病,如果满面通红,为实热证,而仅仅两颧嫩红则为虚热证;面色白多因为气血不能荣养机体,血脉空虚所致,如果阳气不足,面色则白而虚浮,营血亏损,面色则淡白而消瘦,这属于肺脏主病;黑色主肾虚,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黧黑,如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

2.5 望形知病 人的形体组织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其内合于五脏,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因此观察形体的变化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与衰。如人的形体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者,反映身体强壮,脏腑精气充实;反之则脏腑精气不足。肥而食少,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者,通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则为肺实证;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则为肺虚;临床可通过观察患者的形体变化来诊察疾病。

2.6 阴阳八变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分析疾病性质的一种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的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都为阴,如里证、寒证、虚证都属于阴的范畴,而表证、热证、实证都属于阳的范畴。恶寒伴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鼻涕,咳嗽咳痰,打喷嚏,咽喉肿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此为表证,是六淫邪气客于肌表而产生的证候;相反,壮热,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倦卧神疲,苔厚,脉沉,则为里证。虚证的病机在伤阴或伤阳2个方面,常见的表现有面色淡白或者萎黄、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盗汗、舌红苔少、脉数等;实证多表现为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大便秘结、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等,多由于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引起的。

2.7 施治 藏象学说的精髓是保持体内阴阳的平衡、脏腑血气的和谐运行,以维持人体内外微妙复杂的动态平衡。治病求本,无论是针灸等外治疗法,还是药物调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恢复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人体内外的动态平衡,血气津液的通畅输布。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如大出血的患者,由于大出血会危及生命,故不论何种原因的出血,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再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是标,此时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故治疗不用单纯止咳法来治标,而应滋养肺肾以治本,本病得愈,咳嗽也自然会消除;当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如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此时脾虚是本,水湿为标,治可补脾祛湿同用。

3 结语

《黄帝内经》构建的藏象理论是研究人体脏腑病理、生理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它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由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形成的,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早在《灵枢·经水》中人们已经把解剖知识引进到医学领域中,其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情况与现代的解剖学理论非常相似。但是,我们也决不能把西医的脏器和中医学的藏象相混淆。如果说中医是形而上的以象论藏,那么西医则完全是形而下的以脏说脏[4]。早在20世纪初恽铁樵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医学的藏象是四时阴阳五行之藏象,绝不是西医学的血肉之组织与脏器[5]。藏象理论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其虽然源于解剖但是又超越实体。在古代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以形态解剖学作为基础,经过长期的反复医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医的藏象理论,从而成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猜你喜欢
藏象面色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藏象学说发展的探讨与意义
510例五脏系疾病患者中医面色特征分析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liver Twist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9:35:38
论新课程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创新
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