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拥军 丁利民
学生现场学习力的培养是着眼于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和“教是为了不教”这两个教育基本信条,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实践基地的活动课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践基地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感知、行知和认知合一,让学生在感知、行知、认知基础上创知,培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毅力。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认识事物是从感觉器官感知开始的,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感知遵循,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理性思维的形成。
笔者在执教电子枪射击活动课程时,一般的实施过程是: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进行射击任务驱动、观看视频和教师实景演示、学生实践操作、反思评价。实施结果显示,这样的教学效果一般,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体验少。经过反思,笔者认为是缺失了“感知”环节,只有从感知到行知再到认知,形成一个螺旋递进上升的学习结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笔者在讲解枪械特点、瞄准方法之后,告诉学生每一把枪都有细微区别,要摸准和把握当前使用枪械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心手合一。改变瞄准时准星在照门里的位置是关键变量,但这是无法用具体的数量级来说明的。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感知”环节,让学生熟悉打靶系统运行和计分特点、每一把电子枪可能存在的误差,了解和感知电子枪的特点和电子枪射击的特点,并且能感受到气息、心跳、瞄准时长对电子枪射击精准度的影响。由于补上或加强了“感知”环节,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减少了盲目性。“感知”环节做扎实了,学生后续的行知和认知就有了坚实基础,减少了学习的难度。
再如,在基地野炊活动课程实施中,笔者设计一个“感知”环节,让学生先练习炒花生米,感知火候、翻炒、油温等基本变量,再把感知应用到后面的烧制农家菜的行知和认知活动中去。
没有知识,我们就不能发展行为,但是知识必须是“可降解的”,否则它在应该表现出最大灵活性的时候,反而会使思想僵化。在实践基地里,我们更倾向于帮助学生从“知识”走向“识知”。
以电子枪射击活动课程为例,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已经了解“三点一线”的知识,但还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这个知识点怎样运用,在电子枪射击系统中如何找准三个点,教师要通过感知、行知,让学生进一步“识知”,从而在活动体验中做到意随心走。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为学习者具体情况不一,笔者将全班学生按12 个靶位分成12个小组,要求他们相互合作、互帮互教。一个学生练习时,另一个学生将观察到的上一个同学射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两个学生通过合作可以取得非常优秀的成绩,这就是维果茨基说的:“唯一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儿童今天在合作情况下能做到他明天单独会做的事情。”
在活动课程实施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方法等,这些方法可以迁移到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控制变量法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射箭活动课程中,竞技用反曲弓可储存更多能量,因此虽然反曲弓比普通弓短,但威力更大,而传统直身的长弓会引起“层递”的效应,即弓拉得愈开,拉弓所需的力越大。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使用过弓箭,教师要消除学生对弓箭的陌生感。所以,教师首先强调射箭不能空射,特别是反曲弓,如果空射,由于没有承载阻力,可能会把反曲弓片震断,同时还会伤到手肘内侧或者刮伤其他部位。然后,强调“感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把弓拉满,左手持弓的手臂利用上肢骨骼撑直抬平,右手拉弓的上臂抬平拉到最大,不能抖动,保持这个动作3 秒,充分感知用力程度,再慢慢将弦放回,感受多次,形成肌肉记忆,这样学生搭上箭就能迅速地进行下一步的瞄准、射击等动作。
结构功能法是将多个个体组成一定结构或组织化系统,相互关联,整体发挥作用。我们平时讲的合作就是一种结构功能法,合作能让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团队合作中成功完成。在翻越胜利墙活动中,学生要翻越高达2.8米的高台,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单独完成。为了保证全组学生成功翻越,学生通力合作,每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安排实力最强的学生,每一个人在翻越过程中都主动帮助别人,最后获得胜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知合作的重要性,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在感知、行知、认知的环节中,学生沿着知识的发展会生成新的知识,并突破原有知识的边界。
在电子百拼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电流回路知识拼搭电子线路,实现各种或几种功能,学生一般都能在一个平面上拼接,也有出现在两到三个平面上的拼接,这种多层电子线路和跳线技术在现代电子学中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对于小学五年级或者初二的学生来说,就是了不起的“创知”。在科技运动会项目之一——星际探索(六足机器人)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习图纸搭建时,教师提示不一定按图纸搭建,图纸只是参考。于是,学生自主创新,出现了不同的搭建,完成得非常出色。在活动课程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融通原有知识,进而收获新的知识。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现场来提升学生的现场学习力,学生在经历了感知、认知、行知、创知后,朝向更高级的思维发展,他们学会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学习的样态发生了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