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文
(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原创性概念,并概括了基本内涵,并且把伟大建党精神定位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8。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全面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任务[2]。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历史精神,要不断深入推进建党精神深度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问题成为十分必要的学术研究问题。学术界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探讨取得了一定的学术进展,也产出了一批学术成果。但学术界从求真性、实践性、斗争性、人民性“四位一体”视角研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从精神动力、实践动力、意志动力、价值动力的四个维度切入来分析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对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层面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体现了科学性与理想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真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合乎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发展。坚守理想就是要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依据人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趋势,提出的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性、价值整合性、动力凝聚性。在共产主义这一崇高而远大理想的感召下,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地不断奋斗,为了这一伟大而崇高的理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建党精神的坚持真理与坚守理想的两个层面,彰显了真理性与道义性的制高点,在建党精神中处于精神底座的层面,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1]8是真理与理想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建党精神的科学性与信仰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是在坚持科学的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信仰矢志不移地奋斗,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层面与信仰层面,体现建党精神的科学性、革命性、先进性与崇高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武装,同时又胸怀崇高理想的重要品格。真理与理想的追求与确立体现了建党精神的求真性,而真理的认知与科学理想的确立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教人“求真”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科学的理想及其基础上的坚定信仰。可见建党精神的求真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具有内在一致性,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精神归宿与动力支撑。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邓小平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革命就不能成功,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3]144。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4]24,并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并为之不断奋斗,取得世所罕见的成就。而作为建党精神之求真性不仅是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进步的精神基因,而且也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关注和向学生传达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1]8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尤其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建党精神中蕴含的求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求真精神之源泉,是中国共产党求真性的发源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求真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与坚守理想的思想精髓与求真守理的精神基因,要把中国共产党的求真性放在大历史观中进行审视与考察,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揭示其成功的精神密码,使坚持真理与坚守理想的求真性充分彰显出来,充分阐释求真性作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深层精神动力的根本地位与重要作用。以此为深厚的历史基础,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求真性全面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铸魂育人的根本作用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把求真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全过程,使之成为思想政治课的精神底座与根本精神动力,为培养具有求真务实、理想坚定、开拓创新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建党精神之求真性,而建党精神的求真性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提供了精神根脉。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建党精神求真性的传承弘扬提供最重要的载体与传播渠道,建党精神的求真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直接而高效的传达,走进学生、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变成学生的内在精神特质与内心的坚定信仰,而发挥出化育新人、启迪人心、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建党精神的神髓与根本的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之求真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之求真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精神资源与动力支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为伟大建党精神之求真性的传播弘扬以及大众化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与重要的平台。
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层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以及历史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守正创新与实践外化。中国共产党是为民请命、为民奋斗、为民谋利、为民服务的政党,其之所以成立就是要改变人民的历史命运,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提升人民福祉,为人民幸福而不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是不断践行初心,为人民的幸福不断拼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担当使命的一百年。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从初心与使命的有机统一、价值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层面,而这一实践精神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强大的实践动力。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1]8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践行的重要表现,是建党精神由思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依托,是精神变为物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体现,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知行合一、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维度。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赖以存在与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依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1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从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而初心与使命确立下来以后,需要付诸实施并在实践之中不断践行,否则,就变成了空洞的口号、抽象的概念,崇尚实践、力戒空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特质。因此,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担当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成为中国共产党奋斗拼搏的核心内容。而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什么以及在百年历程中如何始终如一地践行初心与使命,则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而且伟大建党精神之实践性也能够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担当精神提供实践动力。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的实践表现,深刻反映了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主题与理论指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牺牲与创新,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为改变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历史命运,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解放了人民,改变了中华民族走在历史下行线下的历史命运,使人民从无底的深渊挣脱出来,中华民族独立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历史过程,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责任的历史过程。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性集中体现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维度上,不仅是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担当的分析,使广大学生形成对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认识到认同再到由衷地热爱,从而激发其自身坚定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建设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要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的实践性充分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之中,要通过课程讲授、精彩案例、社会实践、调查访谈等一系列活动把中国共产党实践层面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讲清楚、说透彻,并且要把建党精神之实践性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意志与自觉行为,使建党精神之实践层面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转变为学生的红色基因,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植入红色文化的种子,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136。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贯穿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理论品质。伟大建党精神之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之实践性的主阵地,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伟大建党精神之实践性具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本质要求,是精神引导实践、实践深化精神的双元互动的辩证发展过程,铸就了建党精神的实践品格,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实践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课程能够促使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品格进入学生的头脑,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自觉,有利于学生把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品格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动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伟大建党精神的“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层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品格、敢于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为了坚守真理,为了实现理想,为了践行初心,为了担当使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需要流血甚至需要牺牲。真理、理想、初心、使命的实现不是轻轻松松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有不惧牺牲的精神,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要能够直接面对残酷的环境,要有攻坚克难的意志,要具备历史主动斗争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才能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斗争性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斗争中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品格,也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持久绵延的意志动力。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1]8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意志品格,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斗争性。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从不同方面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意志品格,不怕牺牲是从彻底斗争的革命立场来讲的,英勇斗争是从斗争过程的精神状态来讲的,二者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独特精神品格。而这一精神品格又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说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精气神”。而伟大建党精神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格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提供重要的支撑。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意志品质,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之中,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坚强的意志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顽强拼搏、浴血奋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人为了党的伟大事业前赴后继、艰苦斗争、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为革命、建设、改革贡献自身的力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顽强的意志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浇铸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意志品格。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牺牲、不怕牺牲、为人民而牺牲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坚强意志。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牺牲一切的弥天大勇与战天斗地的顽强意志,二者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斗争性,同时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整体。不怕牺牲是从彻底性上来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斗争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显示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性与彻底的革命立场;英勇斗争是从坚决性上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斗争品格,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完成历史使命与革命任务时,要有一种敢于拼搏的斗争姿态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斗争勇气,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4]74。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要“做到难不住、压不垮”[4]74,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传统的赓续延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思想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培养学生的革命斗争精神与坚强意志当成主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好主渠道的重要作用,要向学生讲清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之斗争性的丰富内涵与主要价值,要通过百年党史的梳理阐释清楚百年斗争精神的历史发展与传承,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斗争品格与顽强意志,并把这种精神品格内化吸收为自身的优秀品格,在建党精神的斗争意志品格中锤炼涵养自身的政治品格,为把学生培养为立场坚定、意志顽强、富有拼搏进取精神、能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创造良好条件。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品格规定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的革命传统与红色血脉,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强大的意志品格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育学生的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筑牢红色精神家园。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深厚的红色精神品格与顽强的意志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讲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道理和故事,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塑学生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应该把培育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斗争品格作为重要教育内容,通过伟大建党精神之斗争品格的熏陶,使广大学生能够成为堪当大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伟大建党精神的“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层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建党精神的价值立场。伟大建党精神的“对党忠诚”是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要求,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集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不负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具体呈现,是人民性的具体彰显,要求每个共产党员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利益不断努力,要把人民的期盼、诉求、需要放在第一位,并为之不断奋斗。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油水分离的,而是有机统一、紧密联系的,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二者从价值观的基本坐标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基本动力。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8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原则与人民立场,是伟大建党精神中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对党忠诚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要求,被庄严地写进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入党誓词之中,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起码要求,也是判断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否合格的基本尺度,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党性原则。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继承与发展,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是伟大建党精神人民性的根本体现。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从党性与人民性辩证统一的层面规定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党性与人民性是内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归根到底就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12。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要通过人民性体现出来。所以,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共同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维度,充分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伟大建党精神之人民性不仅是建党精神的价值底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价值导向,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价值坐标。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二者双元互动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核,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内驱动力,而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深层的价值动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依靠、相互辉映,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也在历史的洗炼中不断升华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核心,成为支撑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价值动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政党变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且在各种风险与挑战中依然生机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强大的组织动员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的辩证统一。对党忠诚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原则,从根基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保持对党组织的忠诚,从思想深处确立为党的事业奉献自身一切的最高原则,能从价值立场上保证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从而外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执行力,基于此的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就能充分具有组织力、动员力,从而就能在聚合效应基础上实现党组织的执行力与整合能力,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而依然保持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不负人民,作为伟大党建精神的精神内核的另一个重要层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价值立场。站在何种立场来看待问题是一个政党的最核心的问题,决定一个政党的最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的政治立场,将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而不断上下求索,不断寻找出路,不断英勇奋斗。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4]66,中国共产党打江山是为了人民,守江山也是为了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归根到底守的人民的心,人民的人心向背凝聚而成的历史伟力决定历史发展的大势,只有把人民的心守住了,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各种复杂险峻形势中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仅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动力,而且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需要做好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的宣传教育,只有把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讲好了,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核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从理论的彻底性与价值的根本立场上培育红色基因的传人,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后继有人,才能“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4]90。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着力点与价值支撑力。
伟大建党精神之人民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原则与人民立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原则与价值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塑造学生灵魂与心灵的重要课程,能够为伟大建党精神人民性的传播宣传教育提供最重要的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传导,能够使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性成为广大学生的内心信仰与价值遵循,从而培养学生为了人民、亲近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 中首次明确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命题,并将其从四个层面概括为32个字,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求真性、实践性、斗争性、人民性,这四个层面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伟大建党精神的求真性是前提,为建党精神的源发提供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性是实现动力,为建党精神的实现提供行动基础;伟大建党精神的斗争性是精神品格,为建党精神的实现提供内驱动力;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性是价值底座,为建党精神的实现提供价值导向。可见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体,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动态协调,共同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容。伟大建党精神“四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精神动力、实践动力、意志动力与价值动力,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与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外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伟大建党精神的求真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内容,教人求真求善求美是教育的本质,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深层的精神支撑;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的知行合一的素质与能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与延展提供实践动力;伟大建党精神的斗争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备的精神特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与斗争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坚强的意志动力;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坐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让广大学生站稳人民的立场与树立人民的情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价值动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对巩固扩展党史教育学习成果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对丰富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反哺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抓好中国共产党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具有长远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提出“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4]74。要抓好这一根本大计,需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全面系统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充分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启迪思想、化育新人的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7]奠定基础。
如果说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理路是“形而上学”的“道”,那么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形而下”的“器”的具体教学组织方法等载体支撑。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内心。一是要讲透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建党精神的基本内容与整体逻辑,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完整了解;二是要讲清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地位,要放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来讲解伟大建党精神,充分阐释建党建精神是“精神谱系之源”的地位及其意义;三是要通过讲活党史人物来讲解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抽象性的存在,要通过革命先烈、英雄人物、模范代表等把伟大建党精神讲活,通过有血有肉的党史人物把建党精神生动地传给学生;四是要通过精彩案例来具体鲜活地讲解建党精神,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用丰富恰当的案例支撑伟大建党精神的讲解;五是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讲解伟大建党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研讨式、翻转式课堂、课堂展示、实践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以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