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实验幼儿园 李惠英
新时代的幼儿教育注重让幼儿获得自然、自由、自信与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是明确指出,应激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促使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从而让他们爱护动植物,珍惜自然资源。种植活动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课程,不仅顺应了新时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对幼儿的未来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种植活动的研究,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种植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活动。从其内涵来看,《幼儿教育辞典》也给出了较为详尽的解释,指出“种植活动”是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播种、管理和收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植物、阳光、水分、土壤以及各种工具相互作用,逐渐加深对植物生长及其影响要素的理解。
探究能力作为幼儿成长中极其重要的能力之一,可以促使幼儿自主探索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寻找答案。从两者的关系来看,种植活动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首先,幼儿天生具有和自然亲近的本能,种植活动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十分契合,开展种植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其次,种植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禁锢,无论是种子、土壤、幼苗、生病的叶子、鲜艳的花朵,还是成熟的果实,都是幼儿能直接观察到的,幼儿在这样直观观察植物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掌握自然知识,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种植活动在幼儿园赢得了更多关注,但从当前种植活动的实践情况来看,整体还不够完善,依旧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一是价值认识不清。目前种植活动虽然得到了大多数幼儿园的重视,但是专门开辟种植场地的幼儿园寥寥无几,多数幼儿园只是选择在班级自然角中摆置一些花盆,即使部分幼儿园建设了专门的种植场地,但也只是将其作为常规课程的附属设施,没有系统考虑它的作用与科学实施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最终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播种后便不管不顾,全权交给后勤人员管理,或降级为简单的浇水与观察,打造为规整花哨的园内景观等。究其根源,是因为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而言,种植活动是一个持续性学习过程,且对幼儿的发展是内在的,不易产生表面的学习效果,进而导致幼儿园对种植活动价值认识上产生了不足,种植活动流于形式,幼儿的探究能力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二是种植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种植活动作为大自然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比幼儿教育中常规活动,如数学学习、语言学习、户外锻炼等,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当前的教学实践时间并不长,在此领域的专业教师也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教师在种植活动的知识积累上较为缺乏,对于如何制定科学的种植活动目标和内容、该运用哪些资源来达到目标等都未清晰,教学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障。例如,开展“铜钱草种植活动”时,由于教师对铜钱草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大多只是引导幼儿关注铜钱草的外形特征、生长方式,而没有深入讨论铜钱草是否会结出果实、为什么铜钱草只需要水就能存活等问题。因此,导致在为幼儿规划铜钱草种植活动时遭遇很多困难,最后活动也只是浮于表面,难以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是兴趣、参与度不足。从当前大多数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首先幼儿参与活动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十分有限,一般种植活动多穿插在每周的一个短课程时间段,每次参与种植活动的持续时间平均大约为十分钟。其次,从活动内容来看,多数是让由幼儿浇水、松土或是认识一下植物,整体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幼儿的活动参与度较低,教师也并未注重激活幼儿探究的兴趣。例如,开展“种植生菜”活动时,幼儿只是撒了种子,偶尔去浇水,多数生菜都无法发芽。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的种植兴趣也受到较大的打击。长期在这样的模式化教学下,幼儿的学习探究兴趣逐渐降低,不仅不能支撑其学习发展的要求,也抑制了幼儿的活动参与兴趣提升和各项能力发展。
四是活动闭环延伸不够。种植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持续性强、细节把控要求较多的综合探索、体验活动,它有着种植到收获的完整闭环。然而当一次活动完成后,如何让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体现是一个难题。目前,幼儿园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收获环节的实践探究。在种植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付出了辛勤劳动,用了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来等待,可是等到收获时,大多数幼儿园的普遍做法是,虽然让幼儿亲手采摘、收获成果,并开展一些与成果合影的活动,但是到最后环节却是直接送到厨房由厨师烹饪后让幼儿分食。显然,这样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延伸程度不够,幼儿没有体验亲手制作食物的过程,也无法获得更高的探究实践能力。其次,家园合作深度不足。从家园视角来看,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种植活动当中,是提升幼儿参与程度以及提升家长对于当下幼儿自身学习能力和成长情况了解的重要建设方式。但是,现阶段无论是前期的种植经验准备,还是后期的采摘、制作,除了一些特定种植活动日或亲子日外,幼儿园并未动员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种植活动,这就让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认为,从内容来分类,幼儿的活动应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五个方面。其中,种植是开展科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它对幼儿的探究能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存在的价值认识不清、种植活动质量低下等现实问题,教师应加大对种植活动的价值认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培养儿童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为目标,开展更为科学的种植活动,从而为幼儿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从种植活动的内涵来看,它是幼儿与植物、阳光、水分、土壤以及各种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不难看出,想要真正开展好种植活动,让幼儿去自主探究学习,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观察环境,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的种植活动区域,成为一个必备的基础资源条件。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落实。
1.地点的选择
开展此类活动时,应从植物生长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以选择在教室外设置天然角度,这样的区域阳光充足,适合植物生长。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选择在教室内设置自然角来开展此类活动。例如,设计教室内的趣味种植角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充分参与布置的过程。首先,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引导幼儿一起来搭建种植角,并与幼儿一起去户外探寻种植角需要种植的植物。其次,在种植材料选择上,教师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利用可循环材料制作种植所需的器皿,并鼓励幼儿进行创意装饰。此外,当室内种植角活动有序开展后,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一起拓展种植空间,如幼儿园走廊、墙面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幼儿在参与前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实践探究能力,也能提升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幼儿热爱生活之情。
2.内容的选择
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给予幼儿自主思考的机会,最终和幼儿共同探讨出种植的植物类型,并根据大类别做出合理分组。例如,开展种植活动初期,教师可以规划一个“我心目中的种植园”活动,让幼儿来说一说自己喜爱的植物,并表达出他们的特点。首先,教师要将幼儿的整体喜好情况进行收集,并选择大方向的种植植物类型。其次,教师可以带幼儿参观园所的种植区域,并让幼儿知晓种植园的整体区域划分情况。最后,回到教室中,与幼儿一起探讨每个区域的种植作物。当确定种植的目标后,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起来查阅种植资料,了解各种种植作物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此来合理安排种植先后顺序。同时,在种植园区的创设中,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种植用的彩色装饰袋、铲子、植物架等,进而为后期幼儿能亲自动手实践探究打下基础。另外,种植园区在创设完毕后对幼儿是开放的,教师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到园区去主动探索植物的生长情况。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幼儿探索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点。种植活动作为幼儿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让幼儿更为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才能进一步让他们在持续的活动中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开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从幼儿的兴趣层面出发,创设出适当的教学情境,合理设置活动任务,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注意,这样才能进一步激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开展“我们一起种大蒜”种植活动时,教学侧重点是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大蒜的种植知识,认识大蒜的生长过程,并让幼儿在种植大蒜的实践探究中获得更多劳动技能,感受到种植的乐趣。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在种植前一天组织幼儿观察教师整地、松土、浇水等劳动,准备好种植园地。正式开展种植活动时,为了更好地激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首先,教师可以出示种植好的大蒜,并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1)教师给每一个幼儿准备一颗大蒜,让幼儿来触摸、观察,并描述出自己眼中的大蒜模样。(2)让幼儿亲自动手掰开大蒜,深入观察大蒜是如何组成的,进而了解“大蒜籽”的奥秘。通过这样的探究思考,不仅能加深幼儿对大蒜的了解,也能进一步让幼儿了解大蒜是由一颗颗大蒜籽组成的,而且大蒜籽的头是尖尖的,尾巴是圆圆的。其次,教师可以示范种植大蒜的正确方式:种植时,大蒜籽尾巴要坐在洞里,它的头需要朝上,这样它发芽长出来时才不会受到阻挡。通过这样的探究和讲解,幼儿对种植大蒜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促使幼儿想要进一步去探究种植大蒜的过程,进而让幼儿乐于种植、勇于探究的意识被激活。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的理性探索思维发展离不开探究观察的支撑,只有让幼儿去主动观察、主动记录、主动描述,才能让理论性思维的“种子”在幼儿大脑中生根发芽。同理,种植活动的开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种植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禁锢,无论是种子、土壤、幼苗、生病的叶子、鲜艳的花朵,还是成熟的果实,都是幼儿能直接观察到的。在这个过程中,“观察”的作用至关重要,有效的观察是幼儿探究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种植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应把握好“观察”这一要点,将侧重点放在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一重要内容上,多给幼儿创造自主观察探索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幼儿自主探究、观察的过程,进而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其获得更高层次的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进入“大蒜”种植过程时,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两组,对比进行不同的观察实验:(1)浸泡大蒜出芽后再种植;(2)将大蒜直接种植进土壤中。观察哪一个实验中的幼苗先长出来。接着,还要设计一张成长记录表,让幼儿用拍照记录的方式,定期汇报小组的大蒜种植情况,进而对比这两种方式的种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地观察、对比研究,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思维,让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大蒜种植的过程以及成长的整体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也感受到了大自然四季的变化,能够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又如,在“食用菌菇”种植区设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菌菇生长的情况进行观察,并指导幼儿运用绘画的记录方法来描述菌菇的成长。幼儿将他们对菌菇生长过程的理解用绘图的方式记录下来,用图画向教师表达出自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种植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来考查幼儿是否在种植活动中真正获得了发展和进步,然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并从幼儿的角度对种植活动进行优化和调整,设计恰当的活动方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种植活动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为幼儿提供了“活”教材,让他们在体验、观察中更好地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当菌菇进入成熟期时,有烹饪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菌菇美食节”活动,以更好地让种植活动获得有效延伸。首先,教师通过各种趣味菜谱的介绍,让幼儿分组选择各自的菜谱开展菌菇烹饪活动。其次,当烹饪完成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美味大比拼”活动,让幼儿作为评委互相品尝、打分,最终选出“美味大王”小组。这样的活动,不仅让种植活动形成了完美的闭环,也让幼儿进一步认知菌菇在人类食物中的价值,获得更好的活动体验、更多的成就感。在活动中,幼儿都感受到了品尝劳动成果的成就感,也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根据这一观点,将家庭生活纳入幼儿教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而种植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全员参与”“全员发展”的活动,教师、家长都是幼儿的重要支持者。因此,在开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家园合作”形式的渗透,使种植活动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更加主动参与到种植过程中,进而让其自主探究的行为得到强化,最终帮助幼儿形成爱护动植物、爱护环境的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废旧利用”种植活动,以家园共育的方式,让幼儿利用废弃的易拉罐等栽种大蒜、小葱、小白菜、菠菜等,并将其带回家观察照顾。教师可以设计观察照顾的任务清单,让幼儿与家长一起观察、浇水、松土、除草、施肥等。这样的方式真正让种植活动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幼儿的责任感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同时,在日积月累中,幼儿通过与植物的亲密接触,也能获得更多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此外,想要在种植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习惯,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撑。因此,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家园合作,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促使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参与种植活动,杜绝家长替代的行为,让种植活动真正突破课堂的限制,深入幼儿的生活。同时,在家长的指导下,幼儿每天照料植物、记录观察日记,期间家长也要渗透植物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将种植成果分享到班级群。此外,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互联网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与家长在交流经验以及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及时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家园合作,幼儿可以巩固种植技巧,丰富种植经验,提升劳动素养。
总而言之,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是幼儿最好的“活”教材。种植活动是幼儿认知大自然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幼儿探究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梯。因此,在开展种植活动时,教师应深化对种植活动的价值认知,并从资源、兴趣、观察、合作四个侧重点入手,让种植活动回归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回归大自然教育中,利用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为幼儿构建成长的空间,让幼儿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进而为幼儿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