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严枢
(东兴市人民医院,广西 防城港,538100)
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进步,环境污染的加剧,肺部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人群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故对于肺部疾病的检查及治疗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2]。肺结节作为肺部疾病常见的一种,其发病原因主要考虑与感染性炎症、肿瘤、肺质纤维化等因素相关,患者多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严重者还可引发肺不张、肺炎等呼吸系统并发症[3-4]。同时相关研[5]究表明多数肺结节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故采取最有效率的检查对该疾病的早期治疗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胸部CT 检查是临床针对肺结节最常见的诊断,该检查是运用X 射线对人体胸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再由探测器接收穿透该层面的X 线,后再将其转变为可见光,再由光电将其转换化为电信号,最后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进行检查的技术[6-7]。肺结节在CT 检查中显像为云雾状影子或呈现毛玻璃或磨砂玻璃状影子。该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分辨率高、成像清晰等优点,对肺结节检查具有重要意义[8]。相关数据[9]表明影响肺结节CT 检查结果的因素有多种,包括重建层厚、病灶与肺实质密度、层面位置关系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进步及检验设备的更新,有研究[10]发现CT 不同重建层厚与肺结节检出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检出率最重要的因素。为此,本文就目前我国临床对于肺结节施行不同CT 重建层厚检查的情况作以下综述,现报道如下:
低剂量胸部CT 扫描的概念是在1990 年由Naidich 首次提出的,该检查方式是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管电流,从而减少减少X 线辐射量,但检查图像亦能达到常规诊断要求[11-12]。有研究[13]选取了30 例肺部有10mm 结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对其进行重建层厚为8mm 及3mm 的胸部16 排螺旋CT 检查,结果发现当重建层厚为3mm 检出率显著高于重建层厚为8mm 时。研究结果表明在16排螺旋CT 检查胸部CT 检查肺结节中,重建层厚与检出率呈现为负相关,即在16 排螺旋胸部CT 检查肺结节中,重建层厚越厚则检出率越低。
32排螺旋CT 是对常规CT 的进一步强化,其检查的优势在于成像速度快、移动伪影少、可进行三维重建、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该检查被广泛应用于肺结节的检查中[14-16]。有研究[17]选取60 例肺结节体积8mm-10mm 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对其进行分组(观察组1 组、观察组2 组、观察组3 组),分别对其进行重建厚度为3mm、5mm、7mm的32 排螺旋胸部CT 检查,结果发现观察一组检出率高于2 组及3 组,观察2 组检出率高于3 组,结果进一步表明重建层厚越薄检出率越高。
40 排螺旋CT 检查采用了新型大功率输出球管,探测器排数高达40 排,其具有螺旋扫描速度更快、时间分辨率更高等优点[14-15]。有研究[16]选取了50 例大小不等的肺部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40 排螺旋胸部CT 检查,同时记录并对比CT 重建层厚10mm、7mm、5mm、3mm、1mm 的检出率。结果显示厚度10mm 时检出率为22%、厚度7mm 为50%、厚度5mm为70%、厚度3mm 为98%、厚度1mm 为100%。研究结果提示40排螺旋胸部CT 检查肺结节重建厚度越薄检出率越高,原因在于重建层厚度薄检查时,肺结节充满层厚的机率越大,故其检出率同比增高[17-18]。
常规CT 是临床最应用率最高的CT 检查。有研究[19]选取了40 例肺部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40 例患者均进行重建层厚为3mm、7mm 的常规胸部CT 检查。结果显示厚度3mm 时检出率高于厚度7mm。研究结果提示常规胸部CT 检查肺结节重建层厚度越薄检出率越高,故临床在高重建层厚下未检出肺结节又高度怀疑其为肺结节时,可适当减低重建层厚度对患者进行检查,保证检查结果精准度,降低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20]。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肺结节的诊断技术越发成熟,有多种诊断方式可针对该疾病进行检查,同时发展出来的64 排螺旋CT、32 排螺旋CT 等、40 排螺旋CT、16 排螺旋CT 等检查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通过总结近些年来临床相关文献得出,薄层胸部CT 检查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优势,能有效提升总体检出率,但临床数据显示薄层胸部CT 检查具有检查成本较高、对检查设备及检查人员水平要求较高、平片分析时间较长等缺点,故其在临床推广中具有一定困难。后续研究需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将胸部CT 检查肺结节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