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辉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并不渝实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多个场合论及“共同富裕”达一百余次,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的形势必然、内在规定性与重大价值,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重要思路和方法重点。从使用语境看,习近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概念超越了一般经济学意义,关涉党的建设、美好生活、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大国外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治国理政论域。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始终围绕共同富裕“怎么看”和“怎么干”两大问题索解。总览这些论述的理论意涵、鲜明特质与价值意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分配矛盾及福利主义陷阱等重大课题,为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探索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提供科学的理论回答和方法遵循。
围绕共同富裕“怎么看”和“怎么干”两大问题,习近平不仅对共同富裕的必然性和应然形态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而且从时空维度、实践论及方法论等多重视角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船”和“桥”。
1.从时代要求层面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追求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
追求共同富裕与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高度契合,要义相通,同向同程。习近平从两个维度阐明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必然性。一是目标正向维度,共同富裕是人民从时代目标出发必然提出的道德要求。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4他强调,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正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所必须思之悟之、践之行之的“国之大者”。二是问题倒逼维度,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于充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意涵。习近平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1]4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解决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以及应对智能时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都需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今后的施政重点。
2.从初心使命层面看,共同富裕是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
追求共同富裕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与政治考量。一方面,领导中国人民摆脱剥削谋富强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和“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3]。“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4]可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基于国家建设的“大政治”角度考虑,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必须将共同富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5]。这是把共同富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认识下的重大判断,深刻阐明了追求共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
3.从文化传统层面看,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追求的基本理想
习近平对我国文化传统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做了一番言简意赅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他对于追求共同富裕的文化动因的概括性阐释。他认为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6],并多次引用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均贫富、大同以及爱民、利民、富民和教民等思想中的“金句”,契合了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心理期望。因而,习近平提出新征程上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对中国人民亘古未变的共同富裕共同理想的继续追寻。
4.从国际比较层面看,共同富裕是对西方社会叠加危机的深刻总结和警醒
习近平曾多次就西方社会危机给予我国治国理政的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和警醒。在2021年8月17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又一次以国际比较为导向,分析了一些发达国家未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深层原因以及社会撕裂、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等叠加危机的深刻教训。他指出:“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1]4这段论述深刻指明了我国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要防止的倾向,既启示我们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国际紧迫性,又启示我们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而在借鉴西方社会积极经验的同时,要防止误入西方社会因制度性原因产生叠加危机的“路边阴沟”。
5.从战略地位层面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动因,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7]。因而,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共同富裕理想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内在契合,共同富裕只能与社会主义结成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将“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8],深化了对共同富裕本质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动因,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9]。在之后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大特征之一加以阐发[10],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更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4,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定了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向和客观标准,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战略地位的认识。
6.从内涵要义层面看,共同富裕的应然形态为“两个是”和“三个不是”
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5这段论述既有肯定性理解,又有否定性判断,体现了“共同富裕”概念的丰富意蕴和内在张力。一方面,真正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物质和精神全面富裕,精准概述了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在习近平看来,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通过朴实劳动创造出来的整体富裕,是已实现的平衡的充分的发展和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系统富足。另一方面,划清共同富裕与三种极端化倾向的界限是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本真内涵的关键。习近平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新大锅饭”和“杀富济贫”,也不是少数人富裕和多数人贫穷所带来的“贫富悬殊”。此外,上文已述,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共同富裕,这里隐含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福利”、不是“西方式现代化”下的福利政治的“中国版”这一关键线索。
1.核心准则:坚持“两个维护”的政治原则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1]181。党的领导是伟大事业的主心骨。推而论之,共同富裕天然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形成最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习近平强调,“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12],“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13]。这些都表明了要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路途上的“定盘星”作用。
2.战略部署:稳步推进“三个阶段”目标
习近平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预见共同富裕事业是需要脚踏实地和久久为功地推动其向更高级形态发展的动态过程,主张“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14],并就“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做出了战略擘画:第一阶段,到“十四五”末,推动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阶段,到2035年,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三阶段,到21世纪中叶,推动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3.总体要求:秉持共建共享理念,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和人人享有”的发展
习近平提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15],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客观要求。共建共享,就其覆盖面而言体现的是“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6],而不是个别群体的特建特享;就其内容而言是全面共建共享,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建共享。其包含三重意涵:第一,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就是要使全体人民成为发展的主体,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增强人民的发展能力,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第二,做好保障“人人尽力”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各尽所能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撬动数字化改革提升治理效能等举措[1]7,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的改革全面深化。第三,努力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就是要实现藏富于民、各得其所,在“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大”的同时,“紧盯党中央惠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政策落实”[1]7,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普惠全体劳动人民,杜绝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4.基本要求: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面对阶层固化、资本不公、“佛系躺平”、“内卷”等社会病症,习近平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促进共同富裕所要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1]7。具体而言,“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原则指明了依靠辛勤劳动来创造人世间一切幸福的根本路径,要求破除“等靠要”懒惰受益观念、冷落劳模和劳模精神等“劳动虚无主义”;“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原则指明了基本经济制度的系统性优势和基础保证,要求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指明了守好民生底线和“量体裁衣”是防止落入“福利主义”陷阱的科学方法,要求科学统筹需要和可能,实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指明了共同富裕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基本规律,要求沿着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因地制宜地探索目标实现的路径。
5.榜样引领:树立典型,试点“共同富裕示范区”
习近平非常重视共同富裕的试点工作,他曾称赞“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指出“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17]。在他的指引下,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该意见将深圳定位为“民生幸福的标杆”和共同富裕实践的“试验田”,提出要在深圳“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18]。2021年6月10日发布的《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更是提出要让浙江成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重要的省域范例和彰显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这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式提上实践议程的坚定决心。
6.全球视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图谱下助推世界共同富裕实现
面对深度互动、同步交织和相互影响的国际国内大局,习近平于2018年9月3日在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共同迈向富裕之路》的演讲,指出“实现包括非洲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共同富裕,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19],首次提出了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图谱下促进世界共同富裕的相关设想,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天下情怀和世界眼光。习近平多次在出访国际的场合,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等多个重要策略命题,不断致力于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和共同繁荣的世界,期待向全球共同富裕事业贡献中国力量。这显示着习近平以极具境界性的眼光和视角扩展了共同富裕包含的主体范围,即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富裕外延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富裕。
根据上文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概括、提炼出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如下特点。
对比其他经济学家的财富思想和共同富裕观,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论述更通俗鲜活。他善于运用典故和形象比喻来增强说理效果。例如,习近平以“做大蛋糕”、“切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比喻要求处理好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辩证关系;以“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的道理说明民族地区只有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20]。另外,习近平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1],“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6,“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11]66。这些话语浅显易懂、情真意切、打动人心,起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更能让人民群众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论述同时又不失深邃。从共同富裕的目标确立、价值定位、动因追问、内涵要义到战略部署和践履举措的阐释,习近平切中肯綮地回答了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解答的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既蕴含深厚的哲学沉思,又渗透着卓越的政治智慧。例如围绕推进共同富裕的动因,既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的宏观分析,又有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具体层面具体因素的阐述,也有对文化传统历史性因素的概括性阐释,更有对于西方社会叠加危机的警惕等外部因素的揭示。这些原因分析全面精准地阐明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既有中国意识,又有全球眼光,既有科学的理论论述,又具有很强的远见卓识。
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去理解共同富裕问题,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三者有机统一于经济发展中,强调共同富裕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和人人享有,这与始终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高度融合。
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论述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如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既是一项经济课题,也是一项政治课题和社会课题,这里运用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统一的原理和联系的思路抓住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关键。又如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镇贫富财产差距问题,这是围绕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的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应用。关于试点“共同富裕示范区”,主要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习近平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这里遵照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原理和着眼发展的方法论。正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引,才能推动共同富裕构想从“应然”走向“实然”。
邓小平对共同富裕问题所进行的总结和反思深刻彻底且全面到位,是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因而极具代表性。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论述是关于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集大成者,其中有不少观点是对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相关论述的直接继承与发展。
比如,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明确把“共同富裕”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于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认识达到成熟,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与邓小平一样,习近平也把共同富裕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适应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更进一步阐述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的关键判断,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剥夺式、霸权式、“单向度”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性意蕴,以共同富裕作为连接点内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原则之中。
又如,1984年邓小平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对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谋划:“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不但做不到,而且势必导致共同贫穷。”[23]对此,邓小平提出“部分先富”理论,主张首先给予东部沿海的“优势地区”以国家政策扶持,允许他们先富,但归根结底是要让他们“富起来”后去反哺后富地区。习近平则进一步深化了相关认识,提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5。他更加关注对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没有或鲜有惠及的弱势群体和领域予以政策关照和制度倾斜,主张通过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和“弱势地区”进行系统性调适,并认为这些都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24]。
鲜明而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论述的一大特色。一方面,习近平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把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到“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高度,这是他对于补齐政治短板以及跳出执政“历史周期律”的积极回应。另一方面,习近平十分警惕两极分化现象,围绕实现共同富裕迫切需要认识和注意的“中等收入陷阱”、体制改革、发展瓶颈、分配差距等问题多次发出警示。比如,2021年2月25日,他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出警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25],因而“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26]。又如,2021年8月17日,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以国际比较为导向振聋发聩地总结西方社会叠加危机的教训,提出“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1]4这些警示语重心长、意蕴深刻,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鲜明而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政治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灵活应用了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精准思维及底线思维推动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没有就共同富裕谈共同富裕,而是对共同富裕所涉及的全局与局部、相对与绝对、长期与现实、物质与精神、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做出了初步厘清,体现出辩证思维;习近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1]5,体现出系统思维;习近平聚焦健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再分配调节机制、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搭建起实现共同富裕的“四梁八柱”,体现出法治思维;习近平提倡精准脱贫,要求切实做到研判病因精准、扶持对象精准、因村派人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体现出精准思维;习近平提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7],“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28],体现出底线思维。
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指路明灯。在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和人类危机叠加的全球发展态势下,其人类价值将进一步彰显。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指明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是使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极大丰富,人们都能“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29],进而系统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社会制度前提、阶段性特征、价值导向以及社会途径等各方面内容,从而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与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紧扣历史大势,把准时代脉搏,通过总结当代中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伟大成就和鲜活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命题和观点,在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目标定位、价值意蕴、战略擘画、基本原则、方法举措以及共同富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系等问题上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比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精准扶贫”、“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次分配”等概念和命题进行理论提炼后,能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重要补充。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创立以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图谱下促进世界共同富裕的构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底蕴。这些具有主体性、超前性、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为认知共同富裕构建了科学的解释体系,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境界。
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论述要求着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致力于“硬核治理”贫困现象,增强人民致富本领,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谋求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凝聚了全党对于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认识和追求,具有贯通指导新时代共同富裕事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从统筹“两个大局”和百年政党的伟大使命的高度明确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为做好自上而下的反贫求富的顶层设计、增强“先富”带动“后富”的内生驱动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引。二是指明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尤其是强调共同富裕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这不仅有助于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资源集聚化、分配失衡化等不良苗头,而且对着力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为富不仁、富而骄奢、懒汉主义、仇富心理以及“四风”问题等精神文明困境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三是科学描绘出新时代共同富裕事业建设的总蓝图和施工图。习近平以“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为提纲和主线,提出“三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准确把握了中国共同富裕事业建设的趋势,从而深入经济体制改革、财税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等,让这些领域从此有了共同的战略指引。
第一,树立起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政治旗帜,有力回击了变种“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政治宣言。习近平深刻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8],并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突出优势在于“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30]。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论述是在坚定“两个维护”和社会主义大原则下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政治宣告,它的出场澄清了各种关于共同富裕的误解疑虑和模糊认识,是对声称“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变种“中国崩溃论”以及声称“如果中国以与美国相同的方法富裕起来将会是全人类的悲剧和灾难”的变种“中国威胁论”的郑重回应和批判,坚定了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自信和政党自信,在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努力缩小“三大”差距,是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重大课题。历史的规律呈周期性,权力兴盛的极点又往往成为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习近平指出,历史周期律问题至今有着鞭策和警示意义。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人民做出的最为郑重的政治承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主要精力放在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上,将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方方面面,有效解决了由于“三大”差距过大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升了中国永续发展的内驱力,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稳固发展共识、凝聚中国力量、激发改革热情及实现江山永固等方面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
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论述连接着人类社会告别贫困、共享富裕、实现和平繁荣的共同理想,其真理力量早已超越国界,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一方面,它既是指导中国共同富裕事业成功的关键密钥,又是实现没有贫困、共同发展和富足安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引。首先,它提倡引导人们培养主观能动性去缓解及阻断贫困累积、不平等代际传递的制度因素和社会基因,让人民大众成为自身福祉的缔造者;其次,它提倡增强共同富裕的群体利益自觉,进而构筑起社会、国家与公民个体共同富裕实现的责任共同体;再次,它不仅关注人们的物质生存状态,更加关注人们的精神状态和需要程度,提倡要在领导核心和有为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不断推进增进国民福祉、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最后,它提倡以空间均衡为导向,采取区域间结伴扶贫、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对口扶贫、东西部互助协作等大规模扶贫及共富工程,不断弥补群体、区域和城乡之间的财富鸿沟。这些理论成果和实实在在的实践成就,能够对世界共同富裕事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实现分配正义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路径选择和方案借鉴[31]。
另一方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图谱下助推世界共同富裕实现的构想是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个体本位与民族本位“共富模式”的一种批判与超越。在世界共同富裕问题上,与中国注重以“大同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不同,西方国家对本民族个体的富裕问题关注多,处心积虑地维持自己的发达地位,很少或者不会关注第三世界国家并与他们一同富裕。而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和道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与包容性,不但提倡要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兼顾各个阶层与团体的利益促使他们共同致富,也力促在跨民族边界的“地球村”范围内推动各主权民族国家在平等独立基础上携手创富。这既是对西方新自由主义崇尚的“涓滴效应”,即财富会自发向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渗透和转移的“共富模式”的一种批判与超越,又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止戈歇武、和平永固、团结友爱、共享繁荣,进而在公平正义层面为助推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一种新的共同价值,具有深远的人类文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