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锋,贾文娟
(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
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又差别有序的富裕。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探索史。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和奋斗目标。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探索驰而不息、砥砺奋进,但时过境迁,人们对“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尚存争议。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联系党的百年探索历程,关注新发展阶段的生动实践,廓清思想界存在的各种误解,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知,有助于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多重维度的考察中弄清楚“共同富裕”概念的本真意涵和当代指向。
自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便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人剥削人的现象。由此,追求人人平等、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古今中外历代哲人与穷苦大众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其中,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富裕生活的朴素描绘和渴望。回望我国古代先贤和仁人志士的执着探索,从儒家著作《礼记·礼运》中描述的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大同社会,到历代农民起义几乎无一例外的“均贫富”的口号,无不在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中诉求着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从洪秀全根据《原道救世歌》等著作中阐述的平等思想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纲领,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无不描述了人们理想中的共同富裕社会图景。再看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乌托邦”的各种设想和愿景,都体现了反对贫富分化、追求财产合理分配的平等理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共同富裕不再是凭空设想的“乌托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其中,列宁在1917年《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我们党看得更远些:社会主义必然会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而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上写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64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理想转化为现实图景,成为一代代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和实践者孜孜探索的重要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进行了执着奋斗。中国共产党创始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早年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后接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此基础上,追求共同富裕自然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远大理想。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各种艰辛探索,先后顺利地解决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贫困问题、小康问题等。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正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迈进。
人类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理想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对“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蕴的认识仍存在争议甚至误解。譬如,有些人认为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同时同步富裕,就是要实现没有差别的完全平等……这些认识实质上是对“共同富裕”概念的误读。鉴于此,为了弄清楚“共同富裕”是什么,应首先以“共同富裕”不是什么为切入点,澄清人们对“共同富裕”概念的错误认识,还原“共同富裕”概念的本真意义。
一是从覆盖范围来看,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享有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面向全国各族人民,既不是一部分富人的财富由其他人平均,也不是只考虑大多数人的富裕诉求而影响其他人的现实利益,其最终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达到一定的富裕水平。正如有论者指出,“共同富裕,既不是极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简单地‘均贫富’、刮‘共产风’、搞绝对平均主义,更不是仇富”[2]。在通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全国14多亿人口一个都不能掉队,全体社会成员都充分享有满足自身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从富裕程度来看,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而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由于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同人的富裕程度也有着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考虑实际存在的差距而孤立地偏向平均富裕,则难免会走向平均主义,陷入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的桎梏中。因此,共同富裕不能追求片面的绝对公平,而是应该承认差别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对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将这一差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三是从实践步骤来看,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同步富裕,而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城乡、地区以及人们收入之间的差距仍然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不可能所有地区所有人都同时整齐划一地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需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向前推进,方能取得成效。
四是从实现进程来看,共同富裕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富裕,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共同富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3]6。共同富裕等不来也急不来,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心浮气躁,超越现有的生产条件和阶段,也不能妄自菲薄,忘记之前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飞跃,而是应该认清时势,稳扎稳打,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五是从奋斗状态来看,共同富裕不是“躺平”就能实现的富裕,而是一场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接力行动。当前,我国已将共同富裕提上发展日程,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这就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共同富裕是一场14多亿人民的接力行动,要想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就要消除“躺平”心态,不拖后腿不掉队,必须脚踏实地、执着探索、久久为功。
六是从实现方式来看,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式的财富分配,而是在先富带动后富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现阶段总有人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将少数人占有的大多数财富分配给其他人,是一种变相的劫富济贫。很明显这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式,即便削弱了少数“富人”的财富,也无法保证“穷人”就此真正富裕起来。财富是靠全体人民的勤奋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帮助其他人提高自身劳动致富的能力,最终推动全体人民逐渐实现共同富裕。
七是从内容要素来看,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还表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层面的富足。大多数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解还停留在物质方面,这并不能涵盖共同富裕的全部内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4]这表明共同富裕是“富脑袋”和“富口袋”的有机统一,既包含物质财富的积累,又表现在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即在实现人们对社会财富、良好秩序、美好环境等现实追求的基础上,切实推动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都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八是从战略定位来看,共同富裕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和砥砺奋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我们已经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时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5]。由此看出,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顺利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目标。可以说,实现共同富裕是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党的长期执政的重大政治问题。
上述八个方面是针对当前思想界部分学者关于“共同富裕”错误认识的理论回应。通过分析“共同富裕”不是什么,有助于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当然,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本真意涵亟待回到经典文本,深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
廓清思想界关于“共同富裕”概念的各种误读,是把握“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重要前提。全面把握“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意蕴,需要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财富两极分化和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现象中孕育出来的。“共同富裕位于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他们还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重要论述之一。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意味着消灭了绝对贫穷,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而且意味着消灭了两极分化,全体社会成员都达到一定的富裕水平,整个社会达到公正有序的状态。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马克思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并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7]。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提升,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和增加,在此基础上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能支持人们精神生活富足的需要,从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财富两极分化的根源。他们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8]。在他们看来,未来社会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变革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有序的分配,从而保证社会公正、人人平等。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科学预见了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演进规律,指明了未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途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科学严谨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的沉疴难返,推演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新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就是共同富裕,这无疑说明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9]当然,他们囿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是描绘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性方案,如何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早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还需要结合各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时代条件等进行艰辛探索。
列宁在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的思想,并指明了苏联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具体来讲,他根据苏联建立初期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探索共同富裕,同时,他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坚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此外,他还提出要实现“文化革命”,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将实现人们的精神富裕提上日程。
一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方面,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列宁认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民解放的前提。他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根据苏联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适时调整经济建设任务。譬如,1918年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现在提上日程的是恢复被战争和资产阶级统治所破坏的生产力……发展国家的经济,稳固地维持基本秩序”[1]478,“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1]490。由此可见,列宁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摆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并强调要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满足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体制方面,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思想。他主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实行按劳分配。他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1]546。可见,他希望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促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三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容指向层面,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革命”的策略,旨在促进人们的精神富裕。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并提出开展“文化革命”。他强调:“我们的敌人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10]。这表明列宁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共同发展,并将两者统一起来,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强调要坚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体制、内容指向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崭新规定,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进行接续探索,从建党初期照搬照抄共产国际指示、模仿苏联经验到改革开放以来立足本国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前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温饱不足的局面到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我们处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时代,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奋斗是一个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11]正是在百年的艰辛探索征程中,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认识愈加全面、深刻、准确。
一是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无论是面临革命战争年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凋敝局面,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的严峻考验等,毛泽东自始至终把“所有一切人都富裕起来”[12]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毛泽东看来,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要重点关注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问题,坚持“先均后富,均中求富”的原则,实现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有的有机结合。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方面,他强调通过改造私有制、“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加强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保障。毛泽东对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是在“先富带动后富”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对“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深刻认识。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有差别的、有先后的普遍富裕,不是同步、同等的富裕。根据人们对改善生活的现实诉求和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科学描绘,即“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同时,他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谋划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层面,他主张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此外,他还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既要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也要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既要实现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也要促进精神文明的显著提升。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三是通过“新三步走”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在接续探索我国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层面,他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区域发展;主张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强调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江泽民共同富裕思想对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四是以人为本、注重公平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理念。基于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胡锦涛认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他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进共同富裕实践中,他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一,从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各种民生问题入手,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4]。第三,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践行了邓小平关于“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对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五是从全局上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在回应新时代治国理政现实问题和总结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经验中,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得以形成与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个中心课题。”[15]在习近平看来,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全方位的共同富裕,是依靠全体人民勤劳创新、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伟大目标。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方面,他主张要从全局上把握共同富裕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共享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体来讲,包括“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3]7-8。同时,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有机耦合是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应有之义。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习近平强调要强化精准脱贫,坚持扶志扶智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3]8。此外,在收入和财富分配制度的总体设计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16],这是当前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可以看出,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7]。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深化了人们对“共同富裕”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指明了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包括夯实党对共同富裕实践的坚强领导、以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为先导、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共管、采取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旨归、从全局高度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等。这为新发展阶段接续探索共同富裕的新篇章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人类破解贫富差距、迈向共同富裕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