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凤
北流市人民医院 广西 玉林 537400
子痫前期属于妇产科常见合并症,指女性在妊娠期间连续两次测量血压显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或取中段尿检验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孕妇表现为妊娠20周后血压持续升高﹑蛋白尿及水肿等,严重还可伴有昏迷﹑抽搐﹑心肾功能衰竭等症状[1-2]。子痫前期不仅是影响孕妇妊娠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临床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3]。故及早预测病情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生,可为产科母婴安全提供良好保障。本文对近年来临床探讨的子痫前期早期预测因子以及提出的预防性措施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医师积极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D-D是纤溶酶介导的纤维蛋白切割的最小片段,在正常妊娠中,D-D浓度随着妊娠的进展而逐渐增加。有研究指出,随着高血压病情进展,孕妇血清D-D水平呈逐步增高趋势,提示血纤蛋白形成及血纤蛋白溶解的标志物在子痫前期有显著意义[4]。褚雪莲[5]等人研究指出,妊娠期高血压(GH)组及子痫前期(PE)组及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D-D水平均高于正常孕妇的对照组D-D对PE的AUC值高达0.859,灵敏度及特异度良好。
子痫前期(PE)是妊娠高血压疾病最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本病严重威胁母体及围生儿的健康,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临床尚未明确。相关学者认为,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可能与胎盘浅着床﹑子宫缺血缺氧等因素相关,这类因素可引起某些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导致母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增加子痫前期易感性[6]。临床预测子痫前期多围绕胎盘异常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而展开研究。其中胎盘异常主要与机体免疫因素相关。免疫生物标志物在主要对孕期胎盘滋养细胞起到调控作用,且在外周血中呈现异常表达时,可对胎盘生长发育﹑妊娠维持以及血压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于红艳[7]等人研究中指出,病例组(发生子痫前期)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未发生子痫前期);其Th1﹑Th17细胞表达水平以及TNFα/ IL-10﹑Th17/Treg细胞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但也有其他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其发现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无相关性。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子痫前期的发生及发展均与母胎免疫平衡失调引起的外周血免疫生物标志物异常有关;这表示通过测定免疫生物标志物水平能够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8]。值得注意的是,妊娠早期外周血免疫生物标志物水平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且相关指标的连续性变化尚不明确,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证实。
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结合,生成异源二聚体,在胚胎发育期间血管生成中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PLGF水平越低,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越高[9]。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主要由胎盘合胞滋养细胞产生,若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相关并发症,则其血清中PAPP-A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徐晓东[10]等人报道中,B组(子痫前期)孕妇PLGF﹑PAPP-A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显著低于A组(未确诊为子痫前期的孕早期孕妇);但其也指出,这类标志物单独检测方式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偏低。随后又有学者提出联合检测方案。
子宫动脉血流是维护子宫内环境的重要因素,子宫内环境处于平衡状态下胎盘功能正常,可支持胎儿生长发育[11]。子宫动脉血流相关参数主要包括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血液流速高值与舒张晚期血液流速高值的比值(S/D)。随着妊娠期的推进,子宫螺旋动脉逐渐转化为低阻力大血管,此时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呈下降趋势;而这种转化一旦出现异常,则提示孕妇可能出现子痫前期或胎儿生长受限等情况[12]。李跃萍[13]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单变量的预测效力PAPP-A>βhCG>INH-A,而PAPP-A﹑INH-A﹑β-hCG变量的联合预测效力明显优于上述变量单独预测,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可达0.867。
孕妇合并子痫前期后,其机体的凝血与抗凝系统失衡,导致其血液呈现病理性高凝状态。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本药品可对高危孕妇全身小血管痉挛状态下血小板的大量消耗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有效避免凝血系统过于亢进,从而减少妊娠期间血小板聚集情况并预防血栓形成,有助于其血管痉挛收缩状态改善,以增加胎盘血流灌注[14-15]。曹丹丹[16]等学者研究指出,小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口服能够有效调节高位孕妇的凝血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对其子痫前期的发生起到良好预防作用。孙红霞[17]等人对子痫前期高危孕妇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观察组)后,其子痫前期及早产发生率(22.2%﹑24.1%)明显低于应用安慰剂的对照组(62.1%﹑51.9%);且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及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随着临床对子痫前期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孕妇在妊娠期间维生素C摄入不足,出现子痫前期的风险增加;分析原因为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多种蛋白酶大量释放﹑中性粒细胞发生炎性浸润,容易产生过氧化反应,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影响其内皮功能[18]。复合维生素包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E,可有效改善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从而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
综上所述,D-D﹑免疫生物标志物(如Th1﹑Th17等)﹑PLGF﹑PAPP-A以及子宫动脉指标均可作为子痫前期早期预测因子,且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好;针对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及复合维生素等预防措施均可有效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