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奇 于鑫淼 任丽媛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1]。DPN 是糖尿病的众多并发症之一。2 型糖尿病患者诱发DPN的几率可有25%,这也和糖尿病的病情呈正比例。现阶段,DPN 的发病机理仍未明确,一般考虑是DPN 与神经营养元素减少和应激反应导致体内的循环能力下降有关。根据最近的流行病试验证实,DPN 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的重要病因。所以现阶段的首要治疗方向,是尽快恢复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以改善DPN 的症状。含有维生素B12作为辅助组的毛酰胺,是一种神经营养物质,被大量使用在各种神经性疾病中。一般情况下,甲钴胺能够部分缓解DPN 的不适感觉,但是起效时间长,药效时间短。同时,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基础能力低下,会引起山梨醇在机体大量留存,进而导致周围神经运动感觉异常。依帕司他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减少山梨醇在机体的续留,进而改善DPN 的不适。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能减少DPN 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促进周围神经的传递和氧化递增的降低,而且不易导致剧烈的不良事件。此次试验是观察并研究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治疗DPN 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样本取自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大连市友谊医院内分泌一科收治的40 例DPN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 例。观察组男11 例,女9 例;年龄51~78 岁,平均年龄(68.3±5.8)岁;糖尿病病程1~12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7.1±2.5)年;DPN 病 程0.5~8.0 年,平 均DPN 病 程(5.3±1.6) 年。对照组男10 例,女10 例;年龄53~76 岁,平均年龄(66.8±5.2)岁;糖尿病病程2~14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8.2±2.2)年;DPN 病程0.9~9.0 年,平均DPN 病程(6.1±1.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的诊断标准诊断2 型糖尿病[2];通过2017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诊断DPN。
1.3 纳入标准 ①满足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 血糖<10 mmol/L;③不包括其他的内分泌疾病。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②患有各种肝肾功能障碍、肿瘤或免疫缺陷等;③正在妊娠或准备妊娠,处于哺乳期的患者;④有神经肌肉缺陷病史;⑤检测糖耐量偏高,可不满足糖尿病诊断标准;⑥通过治疗仍然无法降低血糖、血脂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降糖控脂等治疗后,血糖、血脂水平在合理范围内。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福建华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137)治疗,500 μg/次,1 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840)治疗,50 mg/次,3 次/d,口服。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4 周。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通过专业人员使用丹麦维迪肌电图仪检查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NCV 和SNCV。②通过检查患者的肌电图,根据结果评估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感觉敏感、感觉减退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为显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感觉敏感、感觉减退等临床症状轻微改善为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感觉敏感、感觉减退等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和MNCV 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 分别为(50.1±3.2)、(52.0±4.1)m/s,MNCV分别为(53.6±4.4)、(54.2±3.6)m/s;对照组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 分别为(43.2±4.2)、(40.0±4.0)m/s,MNCV 分别为(45.0±5.2)、(45.1±4.1)m/s。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 和MNCV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 和MNCV 比较(±s,m/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DPN 是糖尿病多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轴突变性和脱髓鞘改变[4]。DPN 的重要症状体现在自主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异常,如痛觉加重和四肢麻木等。试验证实DPN 的发生率可到25%。现阶段DPN 的起病机理还没有彻底明确,通常认为长久的高血糖环境有严重的损伤作用,微血管病变导致供血不足;氧化应激会引起机体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对抗,导致产生各种氧自由基,并严重伤害细胞和组织[5,6]。随着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研究不断加深,而且DPN 病程很长,所以DPN的及早治疗非常关键。现阶段,有众多的药物治疗DPN,其作用还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为主,但是却无法延缓DPN 的恶化以及无法减轻DPN 患者的神经损伤,所以美国神经协会推荐依帕司他作为甲钴胺的重要辅助方法[7-9]。此外,初期的高压氧、红外激光、中药治疗、基因疗法和干细胞修复技术同样可以治疗DPN。依帕司他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经常使用在老年人的DPN 治疗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可逆性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降低山梨糖醇和果糖在体内的积累,从而恢复细胞内Na+-K+-ATP 酶活性,同时逆转神经变性和细胞凋亡,依帕司他可以促进血清丙炔醛水平的降低,并增加老年DPN 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以提高抗应答反应的能力,降低细胞损伤[10,11]。并且,依帕司他还能够加速同型半胱氨酸的更新,在适当范围内减少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减轻由此导致的应激状态,降低一氧化氮的浓度,减轻老年DPN 患者的不适感觉。蛋白激酶C 过度兴奋时,同样能诱发老年DPN,而依帕司他可以抑制因高血糖诱导的蛋白激酶,并且可以扩大轴突接触面,升高神经纤维的数量,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甲钴胺是维生素B12衍生出的一种物质,它也参与生成DNA 的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同时促进轴突的生成,并改良神经组织。许多试验证实,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此进行研究,可深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了解。试验证实,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应用可显著减轻DPN患者的不适症状,并且可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12,13]。其他研究表明,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使用可以改善DPN 患者的症状,加速神经递质的转移,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而且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结合使用,在DPN的治疗中有效,这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并有效改善DPN 患者中位神经和常见的腓总神经的SNCV 和MN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