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重大意义

2022-11-21 06:27刘艳房王淑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柏坡调研中国共产党

刘艳房,王淑杰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西柏坡这样一个小小的指挥所里勾勒出一幅幅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美丽画卷,看似无独有偶,背后镌刻的是必然的历史规律。因此,对该时期各种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考究,对各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传承和发扬都极为必要。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传家宝在该时期饱含的大智慧同样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以战争形势为现实条件,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必然要求,是“西柏坡精神”的实践源泉,对于新时代走好“赶考”之路,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具有借鉴意义。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突出历史地位

从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1949年3月中共中央移驻北平,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西柏坡时期。该时期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期,虽然仅有短短的1年零10个月,但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历史上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其坚持调查研究在外交决策、决战胜利、政权建设中具有突出的表现。

(一)研判国际形势的基本需要

西柏坡时期,解放战争战局不断变化。与此同时,世界形势也正在转变,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对峙阵营。两大阵营的相互对峙同战争形势相互交织,影响着美苏的对华政策。以美国为代表的反动阵营为遏制苏联对中共采取“两面性的政策”。即“一方面,支持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及地方军阀,继续地抵抗人民解放军;另一方面,则派遣其走狗混入革命阵营,组织所谓反对派从内部来破坏革命”,[1]以便维护其在华利益。就苏联方面来说,尽管中共在决战中节节胜利,但在国家利益驱动下,对中共的政策表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基于此,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审时度势,对国际局势作了科学研判,不仅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还明确指出对于帝国主义的阴谋计划,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击破[2]。之后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作了充分论述,指出中国共产党要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营当中,坚决同各国一起推翻一切反动统治。这就为新中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奠定了雏形,也为不断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争取决战胜利的内在要求

就国内而言,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蓄意挑起内战,对中国共产党开展强势攻击。面对国民党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都处于优势的情况,国内出现了一些妥协退让,惧怕反革命斗争的势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对当时中国时局作了全面研究,对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作了明确要求。首先,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3]1191的著名论断。同时,意识到“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军事形势,已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3]1211“我党和中国人民有一切把握取得最后胜利。”[3]1216到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决战阶段,敢不敢抓住时机进行决战、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基于这一问题,中共中央九月会议召开,会议上对战争形势进行了分析,对我军如何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如何夺取胜利以及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准备实行的基本方针和政策问题进行了准确定位。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之后,西柏坡军委作战室里日日夜夜的对两军战时的部署、敌情的汇总、战报的公布等画面都意喻着调查研究在全国决战胜利的重要意义。革命胜利在即,垂死挣扎的国民党政府发表“求和”声明。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中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这些年的反动行径作了分析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3]1374。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7]31372。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浩浩荡荡百万雄师跨过长江,彻底粉碎了蒋家王朝。

(三)巩固新生政权的必然选择

鉴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其中心任务是积极开展城市建设。对于长期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何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一片萧条的国家搞建设仍然是一大考验。这一问题的答案同样落在调查研究上。在经济建设上,中国共产党深入了解到城市中员工失业、企业倒闭等情况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意识到必须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建设,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学习”,要求全党要加强城市和工业管理,要向内行人学经济,“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3]1481;在政治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采用的是民主集中制的政权制度,就要求各阶级之间协商一致,共同决策。归根到底就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集中反映各阶级的意见,有效地保障当时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和落实;在党的建设上,解放战争初期,党的队伍空前增加,一定程度上混进了一些地主、富农分子,他们在农村作威作福,欺压人民,使党的政策不能很好落实,甚至脱离了群众。胜利在望,党内在一定程度上又出现了作风不纯、纪律不明、骄傲自满、意志薄弱的分子。面对“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毛泽东预见性地提出了“两个务必”,也是基于调查研究,为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自我革命修炼自身、克服糖衣炮弹保持纯洁做出的预警。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历史考察

调查研究包含“调查”与“研究”两个过程。调查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实现各种材料的收集过程。而研究则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各方面材料的辩证思考,从中引出规律性、必然性的过程。[4]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注重调查研究同土地改革、军事决战、党的建设等现实问题解决相结合,并形成了该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调查研究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始终坚持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军事上,深入革命前线,了解作战情况;土改中,深入群众家中,了解农民具体生活;党的建设上,发动群众参加,听取群众意见;政权建设中,组织民主座谈会,切实了解群众意愿。毛泽东是调查研究的先行者,在他驻留城南庄的40多天里,除了听取汇报、参加座谈会外,还“经常利用散步的时间到群众家里了解情况,到田里和浇地的农民、放牛娃交谈,在石碾前和推碾的群众交谈”,[5]以了解当地的经济情况,分析并指导决策。刘少奇也是亲身调查研究的代表,为了能够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各中央局、各区党委的电报中要求到会代表必须熟习当地土改情况,最好能亲自到下层考察一个月。[6]同时,他曾多次走访深入村庄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群众的真实需要。朱德在该时期注重革命战争中的实地考察,实现了调查研究与军事问题的结合。1947年10月,朱德为了充分做好攻打石家庄的准备工作,就亲身来到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驻地河北安国县南关听取各种情况汇报,之后又到安国县西北的西伯章村炮兵旅驻地对各个炮团实地进行视察。他专门参加了杨得志、杨成武主持召开的由旅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针对部队不太重视战术技术的问题发表了讲话,提出了“勇敢加技术”的指示,为之后攻打大城市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自我反思中践行实事求是的调研原则

调查研究需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但也曾出现过调查研究不够。正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1947年秋,我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革命形势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此时,解放区面积正在逐步扩大,各解放区开始连成一片,土改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由于各解放区斗争环境和群众觉悟程度有着明显的不同,使新老解放区的土改出现了显著差别。针对这一问题全国土地会议并未给出明确的应对策略,只是更多地把土改问题归结为党组织和干部队伍问题,使土改犯了“左”倾急性病,党的革命事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此,中央及各局专门作了反思。比如:中共中原局在《关于执行中共中央土改和整党工作的指示》中就这样写道:“我们制定的方针和计划,不是从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到新区不调查、不研究,简单地抱着半年完成土改的意愿,不管敌情是否许可,不管群众……。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而且是有害的”。[7]5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问题根源在于不做调查研究。在发现了“左”倾偏向后,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召开,其准备阶段就专门成立小组对土改问题进行了讨论,集中反映了土改中的有关政策。[7]50会后,毛泽东还委托任弼时对土改中出现的严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经过深入调研,任弼时不仅详细了解了各地土改的真实情况,还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长篇报告,成为当时纠正“左”倾错误的力作。毛泽东在《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一文中也专门对土改中避免“左”倾错误提出了要求,指出首要完成的任务是“乡村情况调查”。[3]1328同时,他还要求干部们在干部会议和工作中“必须教育干部善于分析具体情况,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的具体情况出发,决定当地当时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3]1331

(三)放手发动群众中践行走群众路线的调研立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也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8]因此,要开展全民作战,要能够在实践中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基于此,朱德指出,“一切问题注意调查研究,加以综合,综合群众的意见后再发言,再说话”。[9]而面对国民党的轰炸,面对人民疾苦,中国共产党也意识到必须能够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根本方式就是要能够深入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教育动员群众为解放自己而斗争。正如刘少奇所说“工作中基本的是群众路线问题”,“我们提出意见,让群众去讨论,大家动手做。只要百分之九十的人真心赞成,遵守了这一条,就不会犯冒险主义”[10]。而发动群众是其中中心一环。[11]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诉苦”[12],教育群众“保卫人民既得的政权,保护人民自己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13],这才有了“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的迫切支前景象,才有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14]由衷赞叹。

(四)具体工作中践行多样广泛全面的调研方法

调查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样、广泛、全面的调研方法为支撑。所谓多样,是指调研方式方法要多样,即调研主体为了获取所需要的调研信息所使用的各种渠道或方法。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为使各项指示方针贯彻执行,在领导工作方法上,要求“中央局、分局必须同区党委、地委或自己派出的工作团,以电报、电话、车骑通讯、口头谈话等方法密切联系,并且利用报纸做为自己组织和领导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工具。”[3]1286为克服地方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无纪律或无政府情况,中央要求各级部门“必须充分利用无线电、有线电、电话、邮递、专人送信等项通信方法,小型会议(例如四五个人的),区域会议(例如几个县的),和个别谈话等项会谈方法,小型巡视团(例如三至五个人的)和个别有威信的委员的巡视方法,同时充分利用通讯社和报纸,密切地互相联系起来,以便掌握运动的动态,随时互通情报,交流经验,及时纠正错误,发扬成绩。”[3]1333所谓广泛,是指调研对象要广泛。调查研究要有代表性,不能仅对一个人或某一类人做调研,而是对多个人或者多类人群做调研。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了解土改情况,不仅要对贫雇农调研,还要对中农、富农,对地主调研;为了了解战争情况,不仅要对群众、战士、指战员调研,还要善用俘虏获取敌方情况;在城市建设方面,不仅要向各部门领导人了解情况,还要向工人、贫民、资本家了解情况。所谓全面,是指调研的内容要全面。调研内容与决策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直接相关。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为克服党内出现的无纪律无政府倾向,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毛泽东专门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成为党调查研究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的代表。请示中对请示报告内容、字数、写作方法、时间等方面作了全面详细的规定,明确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该区军事、政治、土地改革、整党、经济、宣传和文化等各项活动的动态,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倾向,对于这些问题和倾向的解决方法”[3]1264,有效地保障了中央对地方情况的全面了解,为准确决策提供有利条件。

三、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阶段,该时期党坚持调查研究对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强化党的作风、维系党群关系、丰富党的精神谱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披荆斩棘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对此,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矛盾新问题一方面要敢于斗争,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要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打破固守的藩篱,冲破旧思维、旧方法。以新方法、新途径、新视野应对各种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做到居安思危、预先谋划。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应变局、谋全局、开新局。其根本方法就是要敢于并善于用调查研究这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调查研究是党把脉络、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时时的调查研究,事事的调查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充分的认识问题,揭示问题,进而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稳步前进。

(二)有利于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行稳致远

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前瞻性地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要高度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考察,他指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15]今天,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永葆党政治本色,实现长期执政仍然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些党员干部淡忘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淡忘了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调查研究关乎党和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是领导干部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因此,坚持调查研究,不仅有利于党员干部聆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所想所盼,也有利于党的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克服各种不正之风,以谦虚向上的风貌应对各种困难考验,以饱满的热情推进党的事业行稳致远。

(三)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凝聚力量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意识到革命要胜利根本在人民。因此,所从事的各项革命活动始终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当前,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来源于人民,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挑战需要人民参与,所构筑的宏伟蓝图也要以人民立场为基础。调查研究是联结党与人民的中间纽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借助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收集意见,了解群众的需要和难点,进而指导决策。另一方面决策要通过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的,前提是要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同样需要调查研究。这样反复的调研—收集—调研,充分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所坚守和践行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四)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党的精神谱系,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永葆生机

正所谓“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永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永续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到达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一个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6]而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动力及目的,在特定的历史坐标下,铸就和催生着一定的精神,并在历史赓续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动地改造着客观世界。调查研究作为最直接的实践活动,在西柏坡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决战胜利、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根本方法,也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重要实践来源。今天,我们传承和发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同样需要在西柏坡时期党的调查研究实现党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具体实践经验中寻找源泉。因此,调查研究不仅是新时代党勇于攻克困难挑战,敢于争取新的胜利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永葆政治底色,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西柏坡调研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西柏坡纪念馆馆藏书法精品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西柏坡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