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究

2022-11-21 04:34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思政育人

刘 娇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2160)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1]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积蓄磅礴力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这就要求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要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作用的同时,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要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需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不能将立德树人的重任全部放在思政课上,否则会出现思政课程“孤岛化”的现象,育人实效将被大打折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使所有教师都承担德育责任,所有课程都发挥德育育人功能,将德育贯穿到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实现思政课正面灌输和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提升,进而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实现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强调:“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3]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教师一直都是脊梁骨、承重墙。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基础较薄弱的特点,加之部分高职院校有重实验实训、轻理论教学的课程设计倾向,导致高职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舆论中,以及错误思潮的渗透中迷失方向。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继续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在专业课、通识课教师群体中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专业课教师与通识课教师结合课程特色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在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全员育人覆盖面,提升德育实效。

(三)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的大学生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技双修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大国工匠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坚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更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奋斗。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在继续强化实验实训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所获得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成长为专业技能强、政治站位准、道德觉悟高、爱国情怀深的时代新人。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过于强调知识传授

一方面,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专注于专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并且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只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忽略了“德”的教育。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与实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深。另一方面,部分通识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低,政治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不仅对完成通识教育教学敷衍应对,更是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和能力。部分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育人意识淡薄,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全部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而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集中在大一授课,且课时量不如专业课多,形势与政策课虽涉及大一、大二共四个学期的教育,但课时量较少,很难发挥全过程育人的作用,教育成果难以得到持续巩固。因此,亟须转变高职院校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的育人理念,使其意识到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和德育并举,这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亟待突破的困境。

(二)部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不足

一方面,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在其接受教育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深。他们进入教育行业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相对不足,而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因此难以在其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缺乏研究,对思政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对课程思政内容把握不到位,很难深入挖掘自己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时常出现在专业课或者通识课课程前五分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之后的课程内容跟思想政治教育不沾边的“两张皮”现象,这是对课程思政的错误理解。课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几分钟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不仅很难发挥出积极作用,甚至会有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感的可能,进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功能的发挥,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形成阻碍。因此,整体提升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使其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够在不同的课程内容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进而开展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是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不完善

我国课程思政缘起于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化于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成型于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经历了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但在对课程思政形成初步认识之前,较少有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形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都较为缺乏。要使课程思政真正见到实效,就要求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实现育人理念的转变和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在实施专业课和通识课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

一方面,专业课与通识课教师在入职以后没有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学习,也没有接受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培训,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来自听报告和自学,学习成果难以被有效吸收和成功转化,更难在教学中加以融入和运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面临创造标志性教学成果和科研的压力,课余时间投身于专业课的钻研和相关的科研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沟通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掌握不全面、把握不准,难以在课程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切入点。要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真正落实,必须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让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尽快成长为有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的优秀教师。

三、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高教师政治素养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思政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知识传授的教育分工形式是大部分学校的共同特征。看似各自守好一亩田,实际上没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孤岛化”困局,也出现了某高校医学生投毒案等惨痛案例。课程思政的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所有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要树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秉持育才先育人的原则,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步提升。此外,还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一是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政策等政治理论教育学习,引导教师关注时事政治,对他们进行理论熏陶,提升政治觉悟[5]。二是针对政治立场与原则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于部分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与纠正,加强监督管理约束,避免其在课堂上将错误思想传递给学生,给学生在思想上造成不良影响。只有教育者先受教育,自身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与思政课教师结对,挖掘思政元素

推进课程思政落地,提升德育效果,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能动作用,发挥教师主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思政课教师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围广、理解深、运用好,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敏锐的感知。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育才水平都比较高,但育人能力相对还不够强,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时,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对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而言,若融入难、实效差,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丧失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做好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资源协调、整合和处理。高职院校可按一对多的方式,即一个思政课教师和某一专业的多个老师结对子,通过理论学习、集体教研会、个别帮助等方式,一起挖掘其他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在进行机械制造与实践课的教学时,通过机械零件加工制造对尺寸大小和打磨工艺的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在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可将女排精神、国乓精神、团结合作等精神融入教学中。以中国女排、中国乒乓球队、男子4×100接力赛团队、男子短道速滑队等的实际案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我国要力争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国体育精神,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但是,挖掘其他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没有具体的内容和模板,有的只是参考,高职院校要根据地域特色、专业发展前景和课程特色,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

(三)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改革的意识,更要有能够响应课程思政改革的能力。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经在全国大中小学中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实现全员育人,高职院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

一是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理论培训。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深,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的关系不了解,对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不明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邀请课程思政改革的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明确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把握德育过程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形成“三全育人”背景下“大思政”格局的关系,掌握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二是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实践培训。组织教师队伍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做得好的知名高校进行学习,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听报告、做宣讲、周末理论大讲堂等形式对教师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队伍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以实景实情感染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丰富他们的育人素材。

(四)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育人作用

我国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都是采取导师制,部分本科学校也在推行导师制。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实行导师制能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导师制的优势有两点。一是与思政课以及其他课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呼应。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课外加以强化。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关心他们生活的过程中,以日常聊天的方式对学生施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课上教育成果的巩固。二是弥补辅导员工作的不足。在全员育人当中,辅导员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辅导员一般会面对上百个学生,通过每周教学的教育形式施教,达不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个别谈话工作量又太大,且辅导员要处理的学生工作比较多,难以有时间经常与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交流教育。导师制则可以弥补这一点不足,导师没有行政工作要做,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跟学生相处的时间较多,且在指导学习过程中也能进行有效育人。因此,实行导师制,形成对课堂课程思政教学的有益补充,解决辅导员以一对百的师生比困境,可以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五)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

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要为教师队伍搭建具有丰富课程思政资源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减轻教师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迷茫与困难。各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特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为本校教师提供学习资源,甚至可以打造市级、国家级平台,为其他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提供资源借鉴。当然,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搭建资源学习平台只是它的一部分功能。示范中心还可以在教务处和学校经费的支持下,鼓励教师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团队,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展课题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充分发挥典型研究成果的指导启发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在研究中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在研究中进一步做到明道、信道,以及提升传道的本领,以此呈现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水平和课程思政效果。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要从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扩大育人队伍、搭建研究平台等方面入手,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传授专业知识、实训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