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文义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常常被作文教学困扰。虽然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各所小学,小学生因此受益无穷,他们的识字能力迅速提高,阅读能力也有所增强,但是他们的习作能力少有提升。他们的作文大多数语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楚、作文内容不具体,显得很空洞,有的甚至“胡说八道”。有位学生这样写:“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看见一个小偷翻墙而过。”这完全脱离了生活实际,不但内容不真实,而且没有真情实感,怎么也谈不上是一篇好作文。在习作课上,笔者也很为难,若给予学生详细指导,他们的作文多会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新意;若不加指导,他们常常只能写出空泛的几句话。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呢?
写作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让学生把每一天的见闻都记下来,就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因此,笔者开始让学生写日记,要求学生不拘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1]。实践证明,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来积累素材,学习遣词造句,学会谋篇布局,是确实可行的。
那么,日记写作应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日记内容可以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日记也一样,首先学生必须克服畏难心理。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每天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没有什么事可以写。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多不会把做过的事放在心上,更不会用书面语言去记录下来。基于这一点,笔者要求低年级学生采用“一句话”的形式写日记,即用一句话把每天见到的一件事写成日记,内容不限。学生觉得只写一句话并不难,因此很好地完成了任务[2]。每天语文课,笔者都会用几分钟读学生的日记,并加以引导、点评。例如,在读到“早晨,有一只美丽的大公鸡在草地上唱歌”时,笔者马上表扬这位学生写得好,把“时间、地点、谁、干什么”都写上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讨论,继续往下写,还能写些什么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公鸡的声音真响亮。”有的学生说:“我听见公鸡的歌声,就起床了。”于是,笔者鼓励他们多写一写,部分学生的日记里,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如写“下雨了”,有的学生会仔细观察,写出雨的声音、雨的大小,以及自己的感受。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笔者继续鼓励其写日记,并采用“只鼓励,不强求”“只表扬,不批评”的方法,坚持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写日记的氛围。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一段完整的文字,甚至几段文字。
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文字的魅力,会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对美文的赏析会变得枯燥、无聊,也增强了学生对文章赏析的排斥性[3]。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去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日记时,可以使用对比的教学手段,先展示出一幅画,然后使用不同的文字来对画进行描绘,让学生看到文字使用的差异性。在这一环节,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对语言的结构进行调整,使用更加有层次的词汇,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图片上的景象。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纠正学生在认知上的错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使用文字来表达内容,做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团队性的竞技比赛,如可以给学生设计题目,让学生使用自己能想到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学生可以对此进行思考,使用合适的词语来描绘景象。在学生描绘完毕后,其他学生和教师要对此进行投票,选出使用文字最准确的学生,并给予其实质性的奖励。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4]。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在他们周围,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这都是他们写日记的丰富素材,只是他们没有用心去观察、去发现。笔者常常告诉学生:“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受,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其实,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日记的素材。例如,班级同学的衣着打扮,喜怒哀乐;教师上课的表情、动作;兄弟班级的新人新事;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义务劳动、大扫除、大队主题会等。即使是学生每天能看到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也有春、夏、秋、冬之变化,有雨天、晴天之不同。此外,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也是学生写日记的好素材[5]。
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不单单是指学生可以使用已学内容来解决书面问题,还要求学生把已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6]。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升课堂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丰富学生的体验感,保障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如在学习“松鼠”这一节内容时,学生观察到作者使用的语言非常丰富,让他们感受到了松鼠的可爱。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去实地考察,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进行深入了解,并把观察到的情况做一个记录,使用文字语言来抒发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写出来的内容和课文进行比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清楚描写的差异在哪里。在学习完毕后,学生不只从理论上吸收了知识,还从实际观察中了解了动物的特点所在,丰富了学习体验,提升了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文章,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进行写作指导。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这篇文章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秋天到了,树林树叶飘落、田野菊花盛开、果园果实累累的景象[7]。农村小学的周围到处都是树林、田野、果园,那里的秋天是不是也很美呢?于是,在教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和父母一起到各个地方走走看看,再写成日记。在读他们日记的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但认真观察了秋天的景象,而且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把金色的秋天写详细,把自己的感受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些课文后面还安排了一些小练笔。笔者认为这也是写日记的好题材。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为例,学习文章之后,就有这么一个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这次小练笔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学习作者以借物喻理的方法来写作。
词汇构成了语言,并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学习了语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表述和写作,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8]。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教学的本质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能力[9]。学生进行日记写作能够提升对语言的使用效率,更加精准地使用字词。这也相应地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10]。例如,在学生的日记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造句比赛,让学生对句型进行自由发挥,写出蕴含自己情感的小作文。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也会得到更好地提升,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11]。
其实,中高年级的科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等也有许多写日记的题材[12]。例如,科学课中的“养蚕”就是十分好的写观察日记的素材。笔者学校附近种了很多桑树,这给养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笔者让学生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合,分成四个养蚕小组,分工合作,每天除了摘桑叶、喂蚕,还要观察蚕的变化。从蚕蚁破卵而出到只有蚂蚁大小,经过四次蜕皮变得又白又胖,然后结茧,继而变成蛾,交尾,产卵。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学生遇到了许多困难:三四月份雨水多,而蚕不能吃湿桑叶,不然容易死去。那怎么办呢?笔者引导各组相互协作、共同讨论,得出一个好办法,即在要下雨前,采几枝叶子多的桑树枝,把它们插在有水的瓶子里。这样桑叶能保持一个星期不枯萎,蚕吃起来既新鲜又不沾水分。学生兴高采烈地把养蚕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写成日记,既有事情经过,又有感受。例如,有位学生这样写:“今天,蚕终于露出了又黑又小的头,我高兴地跳起来。到了中午,整张纸都布满了小小的蚕,在微微地蠕动。我想看看它们有几只脚,看看它们怎么吃桑叶,却怎么也看不清,它们实在太小啦!”在养蚕的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养蚕的历史或其他方面的知识,这又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
品德与社会里还有很多调查活动,这也是很好的写日记的题材,如“规则在哪里”中的“小记者在行动”。其实学生在查一查、问一问、找一找的活动中就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教师只要稍加引导,让学生将整个活动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日记。
总之,写作能力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写日记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从低年级的“一句话”日记,慢慢过渡到写段、写篇,再加上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用慧眼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长此以往,就能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他们闲暇之时,就会拿起笔写上一两句话,日积月累,脑子里就有了充足的习作素材,习作时,就能言之有物,也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