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 冲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逐渐形成和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满足个人终身发展需求的品格与关键能力[1]。每个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具有较强学科特征的,并且每一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都是不同的,从教学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学段之间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呈现出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美术学科核心素质指的就是学生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或者在学习美术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备能力与关键品格。这些能力与品格不仅是确保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实现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保障,还是新时期美术学科教育所应落实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带有较强美术学科特点的,可划分为图像识读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创意实践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与联系[2]。在实际美术学科教学中,美术教师若想从根本上提高与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就必须时刻强调这五个维度之间的和谐统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是学生艺术思维习惯的养成、美术技能的提高及综合性美术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这与我国新时期教学所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一脉相承。这一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加强探索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手工课创新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与持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许多学校仍然以数学、语文等教师心目中的“主科”教学为主,使小学美术的教学空间与时间受到了挤压[3]。而小学美术手工课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充足师资力量、丰富教学资源及多元化教学设备的基础之上的。从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考评工作仅停留在学生课后美术作业的完成度上,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资源上,部分学校缺乏对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工具、器材、设备及学具的管理与补充。在课时安排上,小学美术的教学课时也明显少于语、数、英等学科。此类种种因素的交错影响,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与影响了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大多数学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美术手工作品的保存,使小学美术教师也桎梏于学校教学管理观念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相较于美术绘画教学、美术鉴赏教学,小学美术手工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这得益于手工课内容的丰富性。而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的复杂程度。从教学材料的准备、手工作品的制作、学具教具的整理及作品的展示评价等几个教学环节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美术手工课的教学困难与复杂程度[4]。这使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手工课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教学探索不足的问题,甚至还有部分小学美术教师试图减少与缩短小学美术手工课课时,严重限制了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此外,在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小学美术教师也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与思想的影响,忽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学生只能够在单一、乏味的“模板式”教学形式下进行被动的手工课学习,对教学课件作品进行重复制作。这不仅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及创造手工作品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阻碍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其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5]。同时,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随着学段的提高而持续增加,这就使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四五年级后,会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与时间集中在主要学科的学习上,而丧失了参与美术手工课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课外手工制品、阅读手工知识书籍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图像识读指的是学生能够正确地对美术作品及视觉符号进行观察与分析的学习能力[6]。由于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其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这就使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实际的美术手工课堂中往往会受自身年龄特点与思维特点的限制与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抽象性较强的美术手工作品,对其中的内涵、意义及价值也难以正确把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认知能力及智力的发育造成影响。因此,为了有效规避这一教学问题,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过于陈旧、单一的美术手工课教学形式,立足小学美术教材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手工作品进行观察与赏析,在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地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促进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各式各样的鞋”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鞋的功能、作用及结构特点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草鞋、满族花盆鞋、虎头鞋及蒙古靴等。在学生系统地观察与赏析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你认为这些鞋子有什么用途?它们的结构为什么是这样的?有什么功能?”等具有引导性的教学问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从鞋子的色彩、造型、材质及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再度观察与分析,有效强化学生对“各式各样的鞋”的感性认知,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在这之后,教师则可以教材中所展示的“草鞋”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鞋子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所穿草鞋的不同,让学生理解与认识革命的艰苦,深化对手工作品价值与内涵的感悟,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美术表现指的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创造视觉形象的能力[7]。而在小学美术手工课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手工作品的创造上。为了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教学课件重复制作的教学形式,采取更为灵活与多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形式,在有效激发学生手工制作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并直观体现在自己的手工美术作品上。
例如,在教学“穿编的乐趣”一课时,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动物穿编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手工课堂的参与度;其次,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穿编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更为直观、立体地感悟穿编作品的魅力,促进学生穿编手工创作兴趣的提高;再次,教师可以传授学生基础的穿编手法,锻炼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材料,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一种材料、一种形式进行穿编手工作品的创作。待学生制作完毕后,教师要及时整理与收集学生的作品,并在课堂中举办作品展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与赏析。如此一来,学生的手工制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便会得到充分的调动与激发,其美术表现能力也会在不受限的美术手工创新课堂中得到锻炼与培养,进而更好地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审美判断指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与鉴赏能力。要想在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与思维能力为学生构建直观、形象的美术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感受与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对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立足作品的形态特征、结构形象及内涵价值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评价,在有效提高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8]。
创意实践指的是学生在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影响下所进行的创新实践行为,其核心在“创新”。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提高,小学美术教师要针对创意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加强对学生美术手工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确保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良好的体现,为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会动的玩具”一课时,小学美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如易拉罐、塑料水瓶、纸盒等进行手工作品的创意实践。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与增强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还对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文化理解指的是学生能够站在文化的视角上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并理解其中文化内涵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大多数小学生往往难以在小学美术手工课中实现文化理解能力的有效发展。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组织作用,结合具体的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加强对多种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在有效扩充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更好地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多样的窗户”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展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在有效激发学生剪纸制作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剪纸艺术所涵盖的文化内涵,这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而言之,立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开展与组织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与意识,还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形式,在有效激发学生手工制作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