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莉莉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幼儿园教学中,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游戏为载体,教师能够帮助幼儿内化知识。游戏教学还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对幼儿内在精神品质的塑造有重要作用。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学会结合多种有效、趣味的方法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提高幼儿游戏教育的有效性。
在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中,很早就已经有了游戏精神这一说法。游戏精神就是童年精神,游戏能够为幼儿带来快乐的心情,促使其更加自由、健康地成长。同时,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游戏精神变为幼儿不可或缺的一种状态,是幼儿的一种天性。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游戏精神很难实现真正渗透。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精神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幼儿的想法比较简单,其更加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但是在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由于过分担心幼儿,不放心幼儿的一举一动,所以在教育中通常都会过多干涉。每当幼儿做得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时,教师多半会采取严厉批评和说教的方式,直到幼儿被迫去完成教师指定的活动和任务。这导致幼儿想要随心所欲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1]。
幼儿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并不丰富,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充满想要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但是有的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游戏道具、材料及游戏环节的布置上,并未重视幼儿自身的主体地位,也未能结合幼儿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其他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布置。这导致幼儿在游戏中缺乏兴趣,积极性并不高。这样不仅不会起到良好的游戏教学效果,还会使幼儿的主体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受到影响。
部分幼儿园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日常活动都限制在制度的范围内。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想象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教师教学没有创意,幼儿园也并未把提倡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导致园区内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氛围缺失。此外,随着当今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心态,对幼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幼儿在本应该自由快乐玩耍的年纪就已经开始学习小学阶段的课程。这样的童年是无趣的。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应该符合幼儿本质和发展规律。在这期间,若想引导幼儿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借助一个真实、生动、开放的活动形式。而游戏教学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和幼儿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将游戏作为载体来承载教学内容,幼儿可以将游戏作为依托来学习巩固新的知识。同时,这种教学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师通过自身独有的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样的授课模式既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又能够促进其发展。在现如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扮演游戏活动的指挥者,让幼儿被动参与。这样便失去了游戏的意义,幼儿游戏的权利也被剥夺[2]。所以,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游戏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为其带来更好的学习和探究体验。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想打造独立的自由的游戏,就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积极改变教学模式,突出游戏的独立性。教师可以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内在潜能,挖掘他们的潜力。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幼儿对游戏的建议,了解他们的感受,以便做出相应改进,满足幼儿成长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
幼儿园时期,幼儿对外界的认知多来源于自我体验及家庭、学校教育。幼儿参与到游戏中能够获得体验感,满足自身对外界认知的需求。同时,这种体验强调的是引导幼儿在游戏环节尽情享受,不掺杂任何目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全身心投入。对他们自身而言,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在幼儿体验的过程中打断他们或者改变游戏的走向,极有可能使他们产生失落感。同时,带有功利性目的的游戏往往无法激发幼儿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努力钻研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幼儿成长需要的游戏。
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全面激活幼儿思维,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中得到提升。通常情况下,教师营造宽松的环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沉浸在创造的快乐中;较为紧张的环境则会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使他们产生焦虑感,影响他们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若想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必须明确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环节,教师要保证一切从幼儿出发,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虽然他们的行动和思维受到年龄的限制,但他们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不过多干涉他们的决定。基于游戏精神,教师要确定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组织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自由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自由不仅仅意味着自由的选择,更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必须重视幼儿内心的想法,在活动的主体、内容、空间等方面充分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在教学环节充分激发幼儿的潜能,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从幼儿出发,创设合适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内在潜力,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3]。
例如,在带领幼儿开展“过家家”这一游戏时,教师在布置游戏的过程中就要以幼儿为主体,营造自由和谐的游戏环境,引导其在这一环境中自由玩耍。例如,有的幼儿要扮演厨师,有的幼儿想扮演超市老板,还有的幼儿想扮演爸爸妈妈等角色。此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让其结合自己选择的角色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教师可以在一旁密切对其进行观察。例如,扮演厨师这一角色的幼儿想要利用院子里的沙子作为“大米”,或者想要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土等作为“面粉”,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和想法,在游戏过程中提醒其注意安全,不要用碰过沙子的手触碰嘴巴和眼睛。又如,有的幼儿在展开美术创作时,想利用院子中的野花野草来制作商品。教师也可以鼓励其适量采摘这些资源,引导幼儿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展开想象。随后,幼儿就会利用美丽的小花、小草或者树叶等资源发挥自己的创意进行制作。教师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引导,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内在潜能,还能有效提高游戏教学的质量。
原色教育指的是教师基于幼儿的特点,在满足其成长和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后,能够始终以本真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对游戏教学精神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对游戏教学的教学方式保持认同。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有效开展原色教育。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妨给予幼儿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实践创作。这样能够引导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想象力,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3]。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模式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某项任务,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拉近幼儿之间的距离。比如,在手工游戏中,教师就可以给出一个主题或者一个任务,如“海洋世界”,让幼儿自主发挥想象,之后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引导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幼儿结合这一主题就会自主选择材料,并分工合作。在这一游戏过程中,有的幼儿利用画笔绘画,有的幼儿应用材料进行拼接,还有的幼儿剪纸或者捏泥巴等,共同打造一组精彩的“海洋世界”作品。需要注意的是,当两个幼儿产生矛盾和分歧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化解矛盾,尽可能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相互爱护、尊重、信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的信任和爱能够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一种依恋,在学习中也更容易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因此,教师应给予幼儿足够的爱和理解,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立足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故事角色扮演这一游戏环节时,教师可以积极与幼儿沟通,聊一聊他们喜欢的人物角色。或者在组织幼儿进行探险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并对幼儿提出的方法给予肯定,使其能够通过积极实践验证的过程逐渐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除此以外,平等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平等意味着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主动倾听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他们用同一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展开心灵的交流。教师通过积极与幼儿展开情感交流,能够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对教师更加信任,更能敞开心扉。
鼓励手段对幼儿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幼儿,渴望来自外界的认同,尤其是教师的认同,这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基于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合理运用多种鼓励手段,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开展游戏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出现正面、积极的行为时,如“和同伴一起商量游戏计划”“掉落在地上的玩具第一时间捡起来”“文明地询问同伴的意见并交换玩具”等,对他们进行鼓励。教师通过正面鼓励、肯定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形成是非观念,约束自身的行为。
幼儿年龄较小,对周围的环境认知水平较低。因此,基于游戏精神,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引导他们自主对周围游戏环境展开构建。
例如,在开展教学时,教师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应把控好游戏的安全性和课程的实效性。在幼儿进行自主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近期学习活动的主题,从时间、空间、内容上展开研究,引导幼儿营造自由自在的游戏氛围。幼儿是独立发展的个体,而游戏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体验是加深幼儿认知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求,营造自主游戏的环境,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将游戏精神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在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让幼儿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能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进而感受到游戏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