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 陈 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途径,落实这一教学任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初中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以此促使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自觉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能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其形成健全人格。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后,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便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对问题展开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另外,他们会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等。由此可见,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史料。
按照史料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类别:口述类史料、实物类史料和文献类史料。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与历史学的不断发展,史料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时,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选择史料。例如,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点就在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以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于刚系统化学习历史知识不久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对北魏的政治和孝文帝都不是很了解,对于南北朝历史的了解也仅仅是通过上一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是将教材内容直接照搬讲述给学生,就会使他们很难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从表面上来看,本课时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棘手,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机会。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的史料,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史料的搜集,初步了解本课时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史料,并将他们搜集的史料进行筛选,深化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进而切实提高初中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2.通过设置问题展开对初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史料实证,顾名思义就是初中生利用相关史料展开分析,对历史结论进行阐释与论证。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问题,驱使初中生对历史进行分析、阐释与论证,自然而然地实现对初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除了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外,还可以训练和发展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通常都是以“是不是”或者“对不对”的形式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具备较强的挑战性和启发性,很难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更无法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提问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史料为初中生创设足以激发其学习欲望和兴趣的情境,以此快速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体会到运用史料探究历史的乐趣。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还需要明确,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培育初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史料。史料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初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驱动初中生展开自主学习,提高初中生历史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全面贯彻落实对初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