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洁 王芸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提振经济发展有着关键意义。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职业教育经由“规模”和“内涵”两个维度的深化发展,逐步走向“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品质发展阶段。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而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推进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要素。 2019年, 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指出通过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育建设,“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2]。在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提升形象”的关键发展时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更加重要,也更为迫切。
《建设方案》对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出了“高水平、结构化”的内涵要求,“高水平、结构化”如何培育、如何建设,建设方案从“目标任务”“基本原则”等六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有8 处提到“共同体”的概念,包括校企命运共同体、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等。共同体成为新时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特质之一,是教师队伍建设呼应新时代职业教育跨界融合发展的价值旨归。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887年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他认为“‘共同体’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3]。此外,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将“共同体”定义为一种更为宽泛的社会关系,称其特征为“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感情的或传统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 可见,“共同体”概念得到学界认同,其内涵经研究探讨后益加丰富,其外延也不断拓展,并被广泛应用,如“科学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教研共同体”等。
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在提质培优的共同目标引领下,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交流、教研、教学、反思等系列实践活动,实现团队一体化、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形式,这显然符合共同体的基本特征。结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发展背景,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语境,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它具有三方面特质:一是跨界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合打破了传统学科组合,强调聚焦于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跨界合作。如:校企融合,要求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加盟团队,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课程融合,要求团队成员专业结构涵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实现学科综合育人。 跨界互补的结构,构建了协同育人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形成新型的多边合作命运共同体。 二是协同创新的教研共同体。 教学创新团队强调“创新”,要求学校通过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聚力协作,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评价等方面深化研究、改革创新,呼应“互联网+”时代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落实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要求,从而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三是聚力育人的教学共同体。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学团队的所有建设任务最终都要回归课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检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建构。因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外延应拓展到学生,团队建设目标及建设任务应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真正的教与学的共同体。
关于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价值的讨论,可以多视角、多维度。基于共同体建设视角,对建设价值作进一步聚焦,以明晰建设思路及建设路径,发挥共同体聚合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路径,这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团队建设发展的基础。
1.突破双师建设现实困境,赋能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改革的重要课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意义及建设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中均有强调。但客观上存在的行业壁垒及校企合作中的“校热企冷”现象,导致双师建设困境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和堵点。 针对这一症结,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组建校企专兼结合的共同体,为打破行业壁垒奠定了基础,还为构建新型校企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从机制上解决了校企联合教学团队的运行问题。 此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应紧扣双师建设要求,全面提高团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
2.突破教师专业成长藩篱,促进学科融合优势互补。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随着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技术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知识、新技能、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的复合性、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4]。 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迫切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思维,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作为吸纳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教师等的教学共同体,教学创新团队打破了课程边界, 为促进不同课程的渗透交叉、创新活动课程开发、教师综合能力培育等奠定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基础。
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聚焦“协同创新”的共同体功能价值,积极探索将职业教育改革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际的方法和路径,撬动教育改革创新的支点。
1.建设教研共同体,激活专业发展新动能。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持续性,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制度设计支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原因在于,在团队中个人往往能获得更快的成长。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可以充分挖掘共享教育资源,通过团队合作激发教师教研的责任感、激活教师专业潜能,促进个体与团队的共同发展。 教研共同体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教学设计”等项目载体,积极引导教师教研从自发转向自觉、从零敲碎打转向整体设计,将有效提升教研效能,开创教育科研的新格局。
2.优化组合效能,推进教改创新落地。 《建设方案》要求完善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工作机制,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建设专家领航、校际校企协同的共同体,通过系统培训、资源共享推进协同研究创新。专家引领的导航机制为教学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奠定了扎实基础,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度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 而教学创新团队的校际协同合作,则进一步拓宽建设视野,提高了发展站位,增强了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见,专家导航与跨界协同机制,使教师真正站在了创新研究的前沿,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的探路者和实践者,并在多种形式的合作中开展对话与交流,促进团队成为理念探讨、教改交流、技术培训及成果转化的基层组织。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核心目标是人才培养,这是团队建设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指出,要培养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1.凝聚合力,深度推进协同育人。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系列政策文件构建了深度合作的协作共同体运行机制。 一是高层次引领,教育部组建包括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家等在内的专家工作组,并由相关培训基地对接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团队建设打开一扇全新的窗。 二是宽领域合作,建设院校与院校、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体,全方位整合科研资源、企业资源、教学资源,形成多方合作育人的新合力。聚合育人合力,整合多方资源,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价值体现。
2.创新引领,深度推进课堂革命。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词是创新,“引领改革、推动创新”是它区别于其他团队建设的鲜明特质。一是理念创新,国家教学创新团队代表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准,将成为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通过国家示范,分级创建,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 二是实践创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促进先进理念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的重要载体,应在专家组引领下,分工协作,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及评价的创新,深度推进课堂革命。 三是成果创新,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基于改革实践,凝练教学成果,建立体现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的高水准教学标准,引领专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新样本。
在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及共同体建设发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应坚持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相融合,坚持实践创新导向,聚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从“愿景规划、制度建设、体系架构、人才培养、文化涵育”五个维度开展团队建设。
愿景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作为共同体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导航团队发展的基本纲领。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愿景设计及建设规划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职业教育价值。
1.树立职业教育信仰。 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准则[5],信仰是共同体组建及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团队愿景的内核。 教育是基于信仰的事业,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教育信仰是团队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和价值追求,即共同体成员应有共同的教育价值信仰和教育奋斗目标,有共同的教育关注点和教育研究方向,从而形成愿景的同一性。因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首先应树立职业教育信仰,秉持培养高素质社会建设主力军的育人使命,充分认识团队建设助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担当。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应注重教学能力建设,更应注重教师教育情感、教育信念信仰建设。重塑教育信仰,促进团队形成对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才能更有效地激发成员成长内驱、引领成员主动作为。
2.行动显化愿景。 基于职业教育信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落实团队建设,显化目标愿景。 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大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建设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 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 一是学习明志,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习教育经典,全面开展产业领域调研,明晰并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及团队建设愿景,制订建设方案和年度计划。 二是行动涵育,将团队建设落实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大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剖析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深刻挖掘行业产业先锋人物事迹,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课程思政全覆盖。 三是凝练升华,坚持研修反思,凝练教书育人理念,促进知行合一,以科学与人文视角审视教学改革行动,凝练筑就共同体核心价值追求,形成团队的文化品格。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由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协作发展共同体,制度建设是合理配置团队资源、保障团队建设规范运作、实现共同体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1.建立制度体系。 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共同体建设规律及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围绕团队建设要求建立完善可操作的系列化制度, 具体包括:目标管理、准入标准、培养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其中,“目标管理”依据《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结合所在区域所在专业实际情况,从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协作方式变革、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效益发挥等方面规划并落实团队建设任务;“准入标准”依据师德为首、专兼互补的原则,从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规定,为团队后期的协同工作奠定良好的人才结构基础;“培养与考核机制”则是服务于团队建设目标达成,精细分析团队成员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精准制定培养方案,精益培养各类成员,形成“精细分析、精准定制、精益培养”三位一体的考评培养机制;“保障机制”依据国家和省市相关主管部门关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要求,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落实建设保障,具化为经费使用、环境建设、职责分工、成员管理等保障制度,并构建“校企—系级—团队负责人”协同的三级管理体制,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相关制度举措,全力保障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综合来看,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系列制度及标准体系,对本专业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设备资源素进行优化配置,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保障团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对团队建设实行过程监控及目标管理,促进团队成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6],实现团队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2.完善绩效评估。 围绕团队建设任务,从教师能力建设、协作共同体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经验成果凝练等方面开展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建立过程管理和阶段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改进团队建设绩效评价。 坚持师德为首和质量考核原则,从师德师风、教研科研、教学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综合评价,具体包括师德表现、教科研成果、教学建设、教学质量、工艺革新、成果转化等,提高考核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引导教师找准发展方向、发挥自身优势和团队优势。同时,引进第三方评价,实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等,重视对团队的评价,也重视对个体的评价,完善高质量成果奖励办法, 发挥评价正向激励作用,全面提升团队建设质量[7]。
适应新时代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发展要求,针对团队成员知识结构、优势特长、发展诉求的差异,探索专家引领、分层分类培养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路径,全方位推动成员专业成长。
1.架构“四阶四维”培养体系。 对标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将视阈拓宽到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视角聚焦于团队协作的知识共享与创新,视线延伸至团队成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形成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育训结合培养培训机制的深刻理解,开展分层分类培养[8]。 依托教学创新团队,依托由教育专家、企业产业教授、工匠(大师)及专业群教授等组成的智库平台,构建“四阶四维”成长培养体系。 即,按“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物”四个阶段,从“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全方位、进阶式的团队专业成长培养体系,建设知识共享与创新协作平台,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成员在团队中的获得感。
2.搭建共享协同平台。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校企、校际协同工作、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充分发掘团队成员的经验和智慧, 形成融合教育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孵化功能的平台,实现共同体的资源、成果与效益共享。同时注重发挥团队领军人物和企业专家的领航作用,强调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升团队的能力,通过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产学研项目、共同参与团队研学活动等,推进团队组织的知识重构与创新,创造出新的思路、方法和模式,产生协同效应,促进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协同发展[9]。
协同育人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通过建设跨界融合的教学团队,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协同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落实落细,协同推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1.协同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落实落细。 认真研习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全面开展区域产业调研,掌握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新需求,剖析专业相关岗位(群)的核心能力,提炼学生专业核心素养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系列教学标准,开发相适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实施方案,促进标准的教学落地。 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建设并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迭代式课程体系,融入“三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开发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育改革的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2.协同推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针对现代产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方法和路径。以“学、做、创”融合为主线,在分析专业特质、解构双创能力要素的基础上,校企共建多学科支撑的由“平台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纵深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融入教学,推进课证融通,促进双创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 依托企业项目,以工作任务链为学习载体,通过团队分工合作,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以产品标准衡量教学质量。 建设由“实验实训基地、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组成的系统化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学”“教”双向建构,“教”“产”双向互动,全面培育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3.协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瞄准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为产业。 通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技术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协同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和科技服务中心,开展教师能力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承接企业技术科研项目并进行教学转化。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帮助他们明晰职业规划,促进形成尊重技能、重视技能的社会风尚,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与规划。
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发端,而文化则是在追求愿景的探索实践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的团队文化,将对团队建设形成积极引导和正向激励,对此,应培育良好组织氛围,凝聚团队成员的共生发展意识,促进生成发展自觉[10]。
1.创建“异质性”协作文化。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在分析名师团队时指出,“和而不同”是研究共同体这一文化栖息地的核心理念。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应有共同的愿景,强调目标的共识与资源的分享,但不应刻意追求同质化。共同体中的成员因其年龄经历、知识结构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会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此需要创建“异质性”的协作文化,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诉求。“异质性”协作文化有利于校企成员在互动中创造,将为共同体提供更为丰富的共享资源,赋能团队发展新功能。
2.涵育融合发展文化。 文化感召力是促进形成教学团队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动能。协同建设产业学院,打破行业壁垒,促进跨界融合。通过校企文化的交流互动,涵育融合发展文化,促进同向同行,共生发展。 平等民主、相互信任、合作和谐的文化氛围, 将有效激发团队成员的内在自觉与精神力量,促进个体与团队的共同成长。
文化涵育强调知行合一。教学创新团队应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在“教师能力建设、协作共同体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经验成果凝练”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凝聚团队力量,协同融合发展, 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团队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同时,以积极的团队文化赋能团队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共同感,促进团队主动自觉共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