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远
我国从2015 年“十三五”规划中最早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中国制造2025”以来,相关刺激促进和培育孵化政策不断出新,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夯实制造业基础,引导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上面的表述深刻反映了当前数字经济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针对该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对制造业如何进一步利用好数字经济的推动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
数据对于数字经济而言就如细胞对于我们人体,一条条数据是构筑数字经济大厦的基石。观之当下,人们每时每刻无不在产生数以亿计的海量数据,消费数据、行为数据、交易数据、浏览数据等等,人们也利用这些数据来组织社会生产、消费、投资等活动。正如马克思主义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中所阐述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数据则给这种联系起了桥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如何最大化挖掘和利用好数据价值将显得尤为重要。李晓华(2018)提出信息技术不但使得获取数据变得简单便捷且成本低廉,更重要地是能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发现数据间的关联性以服务于现实社会。例如京东物流的无人化仓储转运中心,用户在线上下单,就形成了一串数字命令传输给运输机器人,机器人利用其存储的货物位置数据找到货物送到指定的转运洞中进行包装,极大的提高了货物挑拣封装的效率。还比如现代的电子产品或应用软件都会不定时收集用户机上面的使用数据,以便发现产品的漏洞和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可见,数据正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如何挖掘使用,激活经济发展活力正成为未来企业和国家间角逐的主要场地。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技术”是“新经济”的根本推动力,这里所说的新技术实际是一个集群,它以通用性目的为特点,是由多项重大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据网络信息技术群、以3D 打印和工业机器人形成的智能制造技术群、由人工心脏支架为代表的的生命科学和各种复合新材料技术群所形成的。实际上,数字经济的主要特性便是“+通用目的技术”式的科学技术,关联融合实体与虚拟经济,真正完成了对原有经济模式的革新。此外,正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现代数字技术集群,数字技术才具有根基性、传播性、影响交融性与改造性等特点,使得其传播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与之交融产生新的业态,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产业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融合带动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心剂。不管是传统实体时代,还是现代数字经济时代,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都需要构筑稳固的基础设施。传统实体经济时代,土地、厂房、公路、铁路、航路等等是主要的基础设施,而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通讯基站和超级计算机、传感器、光纤设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逐步完成了现实与虚拟,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这样一个万物互通互联世界的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指至少有一个部分包含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一般可分为混合型数字基础设施和专用型数字基础设施两种类型。杨佩卿(2020)则认为“云+网+端”构成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即“云计算+互联网和物联网+数据来源的终端设备”,是实现各种数字资源便捷快速地共享的基础。只有实现基础设施转变才能进一步实现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转型。
熊彼特(1990)曾经指出当创新催动新的产品、技术、方法、新供应来源以及新组织零星出现的时候,那么新的发展现象也会随之显现,尤其是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会使得这些新的组合,不停地对旧的经济结构造成冲击和破坏,最终打破旧的体系结构,形成新的经济结构,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质是相符合的。同样的,数字化变革催生出新事物、新内容、新主题、新业态的同时,也对传统行业和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巨额的冲击甚至是根本性变革。例如微信QQ 等实时通讯工具的应用,使得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和语音业务剧幅缩水;淘宝、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智慧物流的出现使得线上购物送达的时间不断缩短,故此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线上购物导致线下的购物商场、品牌旗舰店铺的收入越来越少,不少品牌都不得不采取关店的措施,来缩减高昂的租店成本。数字经济使“大众广泛参与、碎片资源共享、生产消费一体”的核心价值深入人心,使得很多资源得到了免费共享,打破旧有的付费惯例,形成了新的共享体系。
随着通讯网络的泛在化,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万物互联。在这个体系中基于网络、传感器与终端设备、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将人与物与自然资源与海量数据等社会运转的各个主体之间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是人与人、物与物、服务于服务、数据与数据等一对一的联系,更是完成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网格化、蛛网式的链接,同时,借助于网络的飞速传播,使得接入网络的主体数量、交互频次、字符数据等方面亦实现了指数型的增长。李开复等(2017)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相互关联产生出的人工智能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使其更充满科技感,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OCR、智能翻译、量化投资分析、远程医疗、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诸多领域被运用,并推动技术的发展革新和人类文明进步且其应用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展。不难想象,未来的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被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包围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都将赋予人工智能化,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全链条增值。
制造业在一直处于发展变化当中,随着旧技术淘汰、旧制度过失、旧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就产生和发展。破陈出新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需要不断克服困难,解决出现的难题的。制造业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也主要是从追求产量开始的,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积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产值和产量上真正实现了量变,为现在提出发展质量的变革奠定了基础,这也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故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质量、数量、速度与效益的相互协调,具体要求即实现财务效应、提高行业地位、促进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质量品牌、提高社会效益和扩大出口贸易等。1.实现财务经济效应。当前的制造业企业大多是重资产,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模式,依据价值规律,目前商品的价值主要是由以出卖体力劳动时间为标准衡量的,然而随着发展不断进步,必然要求制造业产品的价值转换为以脑力与科技为主要矛盾的社会必要时间所决定。2.提高行业发展地位和对经济贡献程度。经济的整体性发展离不开各部分的高质量发展,同样也包含制造业。并且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的矛盾发展进步中,是起支配地位并且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方面,其他部分是次要方面。所以要想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先解决制造业行业发展地位提升这一主要矛盾。3.科技创新程度的提升。认识世界离不开科学,改造世界少不了技术。协同融合发展科学和技术才能解决矛盾、实现创造和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4.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正视人和自然的关系,不能盲目短时的发展,要时刻重视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这就要求人类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才能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的增长。只有保证制造业的发展符合环境要求的客观规律,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提升质量品牌是制造业当前产生量变后的必然结果,要想实现制造业的更深层次发展,就要突破质变,实现新的量变,进而再催生出新的质变,如此循环才能实现真正的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5.提高社会效益。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清楚提高制造业的社会效益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是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和物质积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创造,精神文明的丰富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创新的力量才能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6.扩大出口贸易。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贸易自由主义,所以要想实现制造业生产力的飞跃必然要求加大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贸易力度。
数字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提高全民数字素质,逐步弥补甚至解决数字鸿沟,才能实现数字经济的飞跃和发展。我们要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时机,做好量的积累工作。高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对于人才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承担更多的培养责任。
政府要发挥支持和示范作用,开放非涉密数据。因为我国的政治制度与过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影响,加上以前落后的信息技术,大量的数据都被封闭在了政府部门,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政府要大非涉密数据的公开力度,尽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为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以及市场挖掘创造更多的机会,例如建立健全装备制造设备使用数据的开放共享,以进一步提高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智能设备的升级换代;还比如建立起全国应急管理的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我国生产领域的应急处理机制,提升安全生产的水平。
当出现新的行业、新的发展趋势时,国家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应,对行业和市场进行规范。但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不能有过多限制,应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变革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新业态与既有规则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和冲突。监管部门应及时在政策上对这些矛盾冲突进行调整,尽可能消除因行业监管规则而给变革带来了限制。以治理数字化改善民生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努力健全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完善“互联网+政务”体系,规范网上服务流程,实现行政审批“一站式”受理、全程化公开,提升政务数据无缝流动能力,为社会公众、市场主体提供更大便利。
数字技术能够改变经济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制造业设备的进一步智能化离不开大数据与互联网,必然面临这来自网络病毒等方面的威胁,从而影响制造业的安全生产和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国家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重视技术和人员的配备。在网络上,对于掌握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使其处于实时监控当中,并加强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病毒传播等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政府应从法律法规层面进行监管,考虑网络迅猛发展的趋势,要积极应对信息安全等问题,提高安全系数,从而打造信息安全的长城。
技术研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充满信心的不断研究和开发。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惧怕“持久战”。要想掌握核心技术、把握行业命脉,就要不断克服困难。要重视对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在这个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更新的时代,只有能自主研发和运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才能掌握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在科技攻坚和成果应用的过程中,急需要资金等政策支持,更需要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支持。政府要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制造业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不但鼓励高校科研单位的创新活力,更要激发各个制造业企业在生产制造的同时,实现设备技术更新换代的创造性。要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制造业在掌握了现代技术才有能力进行行业升级、提升要素生产率以及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重复中国工业早期严重破坏环境来获得经济增长的模式。应研究如何将循环战略转化为数字经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即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如今,数字技术被视为启用产品服务系统业务模型的关键因素,同时帮助克服了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的主要挑战,所以要加强两者的协同效应,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数字技术能够支持循环经济的转型,数字关键技术在循环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建议政府重视数字经济的循环与可持续发展效应。
引用
[1] 李晓华.“新经济”与产业的颠覆性变革[J].财经问题研究,2018(03):3-13.
[2] 张永林.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J].经济研究,2016,51(09):147-161.
[3] 裴长洪,倪江飞,李越.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18,39(09):5-22.
[4] 杨佩卿.数字经济的价值、发展重点及政策供给[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2):57-65+144.
[5] 李春梅.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J].经济问题,2019(08):44-53.
[6] 李辉.大数据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实践基础与政策选择[J].经济学家,2019(03):52-59.
[7] 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5):3-22.
[8] 钟春平,刘诚,李勇坚.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7(04):35-41.
[9] 宫哲,万适.论驱动信息化银行的“三驾马车”:数字服务、大数据及信息安全[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12):69-74.
[10] Kristoffersen E,Blomsma F,Mikalef P,et al.The smart circular economy: A digital -enabled circular strategies framework for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0,120:24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