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徐灵胎医学著作考述

2022-11-21 02:05付玉娟陈紫嫣翁丁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经医书刻本

杨 杰,付玉娟,李 菲*,张 磊,刘 佳,陈紫嫣,翁丁玲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数据中心),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3.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清代医家徐灵胎平生好著述,所撰甚多。尤注重经典医著,长于阐发医理。著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医贯贬》《慎疾当言》《洄溪医案》医书八种[1]。此外,《徐批临证指南医案》,主批叶天士临床医案,纠正谬误,颇为中肯;以及《管见集》四册未刊稿。徐灵胎一生著述颇丰,以其医著编辑成丛书多种,有《徐氏医书六种》《徐灵胎医略六书》《徐氏医书八种》《徐灵胎十种全集》《徐灵胎医学全书》《徐灵胎医书三十二种》等。

徐灵胎研习经典,重视实践,反复揣摩,故可以溯《源流》,说《慎疾》,砭《医贯》,做《轨范》,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2]。

1 《难经经释》

《难经经释》分上、下两卷,成书于雍正五年(1727年)。《难经经释·叙》曰:“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此书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本阐释《难经》,按八十—难顺序逐条进行诠释。书中采用《内经》和《难经》互相比较的方式,相互参照,阐发医理,探究渊源,颇有参考价值。[2]《难经》相传为战国扁鹊所作,因其内容多为《内经》释义,问难以发奥旨,故有其名。正如《难经经释·序》中所云:“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释《难》而《难》明。”《内经》内容较《难经》更为广宏,徐灵胎反其道而行,以《内经》解释《难经》,再现两书经义,体现了其经学的深厚功底[3]。徐灵胎有感而作此书。感叹时下“只重医术,不重医道”:汉代以后《内经》之学出现不同流派,师承各别;至晋唐以后,支流愈分,出现“徒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去圣远矣。二感时下“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内经》乃圣学之传,《难经》之阐述则悉本《内经》之语,历代注家对此皆不敢有异议,对于明显有疑问的地方,“且多为曲解”。徐灵胎认为《难经》中存在有悖《内经》之处,甚至颠倒经文,故不墨守成规,敢于质疑,大胆提出个人见解。

版本概况:1)清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徐氏洄溪草堂刻本。2)日本宽政十二年庚申(1800年)聿修堂刻本。3)清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善成堂刻彭树萱校本。4)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岭南小嫏嬛阁刻本。5)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6)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年)扫叶山房刻徐氏医书八种本。7)清光绪十五年乙丑(1889年)上海江左书林刻徐氏医书八种本。8)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湖北官书处刻徐氏医书八种本。9)清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徐氏医书八种本。10)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上海六艺书局石印徐灵胎医书十六种本。11)清吴江半松斋刻本。12)清经纶堂刻本。13)清刻本。14)1985年江苏科技出版社铅印本。15)见徐氏医书六、八种。16)见徐灵胎医学全书。

2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共一卷,成书于乾隆六年(1736年)。从《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中选择100种药,故名“百种录”。《神农本草经》乃中药渊薮,“医理必宗《内经》,引方俱出仲景”。徐灵胎认为,当时医书中有关药物的记载常常不切实用,谬误相仍,故选取,“耳目所习见不疑且理有可测者”之中药,加以简要的注释;依据药物本身的形状、颜色、气味及时令,辨明药性,辨别适宜,阐发义蕴,以“探本溯源,发其所以然之义,使古圣立方治病之心灼然可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建立了研究本草的有效方法,在比类药物、组方治病等方面有重大意义。该书以形、质、色、气、味辨药,同时结合人体经络脏腑[4],以探求本源,论述其能治病之理,并阐述其治病之所以然。

版本概况:1)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吴江徐氏刻本。2)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半松斋刻本。3)清乾隆刻本。4)清咸丰坊刻本。5)清同治三年(1864年)彭树萱成堂刻本。6)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7)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陇右乐善书局。8)清抄本。9)清刻本。10)日本跻寿馆活字本。11)石印本。12)195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依据清刻本影印本。

3 《医贯砭》

《医贯砭》分上、下两卷,约成书于乾隆六年(1741年)。该书针对赵献可有关温补的学术思想,引录或节录《医贯》原文,逐段加以批注、评议。书中详细分析了温补之弊,提出和阐述了与赵献可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使中医界不再盲目地相信以偏概全、保治百病的医学理论。书中对赵献可的观点做出辨析和鞭笞,不避流俗,不怕责难,直抒胸臆。

版本概况:《徐氏医书六种》本,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半松斋刻本。

4 《医学源流论》

《医学源流论》分上、下两卷,上卷52篇,下卷47篇。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卷有经络脏腑(9篇)、脉(3篇)、病(16篇)、方药(24篇)等四纲;下卷有治法(24篇)、书论(13篇)、古今(10篇)等三纲。

此书是颇具特色的医学论文专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数十年从医治学的心得体会。该书针对当时医界的现状和弊端,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及名家诸贤的观点对医理进行阐述,从元气、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到书论、古今等精辟论述、透彻析评,并对医学理论和临床、辨证和方药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集中体现了其学术风格。因其著书目的是正其异说,明其渊源,故名之曰《医学源流论》。

该书系统地讨论了元气的概念、生存、衰亡及保全元气的方法;阐发了脏腑气血理论;从元气入手,论及对疾病传变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援引《内经》之说,讨论了脉气的顺逆、胃气的有无,脉病的从舍等问题;讨论了辨病与辨证、病与主症主方、方与主药的关系,亡阴亡阳之分辨等;《病同人异论》《病证不同论》《病同因别论》《寒热虚实真假论》等篇阐述了辨证中的同中辨异、虚实真假辨别等问题;并以中风为例批评了当时医界重温补的习气。

徐灵胎重视药性专能,尊崇张仲景方,以之为“古之经方”,认为其证治明确,配伍严密,加减灵活,对其加减变化、煎药方法等详尽地予以论述。书中《用药如用兵论》以用兵之道比喻用药之道,形象生动,颇富哲理;《人参论》针对当时滥用人参、温补成风的弊端,提出了人参的适用范围及利弊等精辟的见解;《热药误人最烈论》提出温热药“杀人为最烈”,劫杀阴精。该书中徐灵胎反对滥用温补、慎温补论的学术思想对后世颇有影响。

书中还阐明了司天运气之变化、五方地域之不同,进而论述治法必须因时、因人而异,做到通治与异治相结合;然后针对针灸之法,缓急之法,汗、攻、补及外治之法等分别论述;其在外治法中,对围药的运用最有体会,为世人所推崇。

书中评价医家、学术流派,对明代以来把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与张仲景并列称为四大家,徐灵胎并不认可,认为金元三子实属“一偏之学”,根本不能与张仲景“千古集大成之圣人”相比,也不能与扁鹊、仓公、王叔和、孙思邈等人相比。因此,徐灵胎在此书中,专论为医之道和学医之道,作醒世名篇《涉猎医书误人论》。

此书阐述医理深刻,论据确凿,对纠正当时医界轻理论、重温补之陋习起到很大的启示作用。但由于徐灵胎所处的历史时代及认识所限,在书中也存在着厚古薄今、言辞偏激的现象。

版本概况:1)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半松斋初刻本。2)《四库全书》本。3)日嘉永五年(1852年)博采药宝刻本。

5 《伤寒类方》

《伤寒类方》共四卷,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历代《伤寒论》注家众多,编排各出新意。徐灵胎潜心七载,五易其稿,著成《伤寒类方》。

徐灵胎认为,《伤寒论》“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误治之后,变症错杂,必无循经现症之理。当时著书,亦不过随证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所以其“不类经而类方”。《伤寒类方》不按传统伤寒著作的六经分类方法,用以方类证的方法,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杂法方等12类方。其后又附六经脉证、别症辨证、刺法等。以方类证,方统条文,每类先定主方,后附同类诸方,再载六经脉证、别证及变证,随证分录;诸方中兼治杂病的,皆分载各证条下,条理比较清楚,随文诠释,一目了然。方药虽简但所治之证杂驳,病出数经可以一方统治[5]。

通过本书所论继承和展现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批评当时医界不经辨证,而拘于一二成方治病的弊端,为研究张仲景学说之津梁,推动学术繁荣。

版本概况:1)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刻本。2)日宽政九年(1797年)聿修堂刻本。3)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4)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年)扫叶山房刊本。

6 《兰台轨范》

《兰台轨范》共八卷,38门,选方1 020首,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实用型医书。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该书先立病名,次列病证,再次列方。其述证简要,选方精当,源流清楚,易学易懂。书中采用了以病名为主的分类方法,先述病原、证候,以《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条文为准绳;经文未备者,取《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隋唐诸书补之;其后列出方剂。卷一为通治方,载方97首,小建中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名方均入选其中,以便“随证拣用”;卷二为风、痹历节、痿、厥、虚劳、消证;卷三为伤寒、百合病、寒热、霍乱、痉、癃闭尿淋;卷四为湿、暍、痎疟、痢、癫狂病、痰饮、咳嗽、疝;卷五为喘、臌胀水肿、肺痿、诸血、噎嗝呕吐、泄泻;卷六为积聚癥痞、虫、诸痛、脚气;卷七为疫疠鬼疰、诸疸、情志卧梦、五窍病及杂病;卷八为妇人、小儿诸病。徐灵胎以自身临床实践为基础,将经典所载病证和实践有效的方剂结合,以规范各科临床。全书“本《内经》以探其源,次《难经》《金匮》《伤寒论》以求治法。其有未备者,则取六朝、唐人之方,以广其法,而后世之书,掇其精华,摘其谬误,融会贯通”。

该书以采录唐以前著名医书的方论为主,亦采录唐后世的有名方剂、及宋以后诸方书内容。选取更为严谨,以“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为原则。病证方剂引用较多,也有许多本人独到见解。如在“虚劳门”和“小建中汤方”下论曰:“古人所谓虚劳,皆是纯虚无阳之证,与近日之阴虚火旺、吐血咳嗽者正相反,误治必毙”,嘱勿用小建中汤类温补方剂治疗肺痨。其所选方剂多符合临床实际应用,为临证之参考,按病求方,以免临证无措。由于其痛批滥用温补,因此未选录温补类方剂,如右归丸等扶阳名方,也反映出一定的局限性。[6]徐灵胎认为,此书足以为治疗的典范,故取“兰台轨范”之名,充分体现其对自己学识和能力的自信。

版本概况:1)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洄溪草堂原刻本。2)《四库全书》本。

7 《慎疾刍言》

《慎疾刍言》全书一卷,共有论文十九篇。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该书内容包括补剂、用药、中风、咳嗽、吐血、中暑、痢疾、阴证、老人、妇人、小儿、外科、治法、制剂、煎药服药法、延医、秘方、诡诞和宗传等。该书初刊后,经海丰张鸿(柳吟)补辑并加按语,更名为《医砭》行世。《慎疾刍言》为徐灵胎晚年目击某些医生不重古籍、不究医理、草菅人命的状况,针对当时医学界的流弊而作。其深感世俗溺于补剂而惧怕攻邪,以致影响病者择医、医家施治,时俗谬说误人性命,愤然而作,此书以论批驳谬误,匡弊治偏,并倡导医家病者都能谨慎治疾,以正医风。在《洄溪医案·暑》中曾提到本书写作之目的:“郡中友人蒋奕兰,气体壮健……痧暑夹食,身热闷乱。延医治之……即用参附,是夕烦躁发昏……明日热冒昏厥而毙。”见此,徐灵胎“归而作《慎疾刍言》,刻印万册,广送诸人,冀世人之或悟也。”此医案中言辞犀利、多“惊心动魄之语”,切中时弊,论理中肯。本书虽然篇幅不长,各篇之间联系较少,但却是一部医坛醒世之作。尤为可贵的是,此书不仅极力针砭医生在医德、医风、医术上的不良习气,批评病家的错误盲从倾向,同时普及医学知识,是古代医学普及性读物。

版本概况:清乾隆三十二年(1967年)半松斋刻本。

8 其他

徐灵胎一生建树颇多,于医尤甚,勤于思行,著述丰富,御召一再,声名远播。故而出现一些附“灵胎之名以见世,比大椿之书以长身”的事情亦不足为怪。根据专家考证[7],在署名徐灵胎的医学著作中,由他人所撰者有6种,包括:《叶案批谬》《经验方》《洄溪医案唐人法》《药性诗解》《洄溪秘方》《古方集解》。由他书杂抄而成者7种,包括:《杂病源》《洄溪脉学》《汤引总义》《六经病解》《舌鉴总论》《舌胎图说》《经络诊视图》。从徐灵胎著作中抽出某些篇章另立专书者1种,即《六经脉证》。托名之书7种,包括:《女科医案》《内经要略》《脉诀启微》《药性切用》《伤寒约编》《杂病证冶》《女科指要》。后六种合之即是《医略六书》。

徐灵胎的医学著作反映重要学术思想。徐灵胎在《征士洄溪府君自序》中,阐明了其写作意图,云:“谓学医必先明经脉脏腑也,故作《难经经释》。谓药性必当知其真也,故作《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治病必有其所以然之理,而后世失其传也,故作《医学源流论》。谓《伤寒论》颠倒错乱,注家各私其说,而无定论也,故作《伤寒类方》。谓时医不考病源,不辨病名,不知经方,不明法度也,故作《兰台轨范》。谓医道之坏,坏于明之薛立斋,而吕氏刻赵氏《医贯》,专以六味、八味两方治天下之病,贻害无穷也,故作《医贯砭》。谓医学绝传,邪说互出,杀人之祸烈也,故作《慎疾刍言》。”对于《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徐灵胎有自己独到的建树,这七部传世医著,充分体现其治学风格和学术特色与成就,为后学者研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内经医书刻本
基于《内经》理论浅析乌梅丸证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神医的秘方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白蜡树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