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奇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 广东佛山 528000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这样描述的,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之后,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需求——审美需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人们不会只满足于简单的实用功能,需要设计出满足人们对心理上、文化精神上所需求的物品,它能带给人们一种审美情趣和愉悦之感。金文伟老师在《陶艺六讲》中写道:“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从过去实用加审美的原则走向纯粹个性化审美需求的情感表达。”陶瓷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实用功能,而现在更多的是个人精神情感的传达。人们常常将美好的期盼和愿望寄托于一些艺术形象,去表达自己内心坚持高尚和美好的东西[1]。
很多陶瓷制造工艺流传至现在,并广泛存在于我们现代生活中,如石湾陶器制作初期大概可以上溯于唐朝,下至北宋,逐渐兴盛,到明清时期而达繁荣阶段。石湾的陶店号在明代已被称为“祖唐居”,至清末时名家辈出,行会组织日益精细,根据初步统计,共有二十四种行会之多。“石湾瓦甲天下”,佛山这座城市因为一项工艺而被传颂了千百年。石湾陶塑瓦脊为古建筑增添了异彩,它是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而现代的陶艺更加追求简约、多变、新颖,能反映社会现象,其艺术形象也趋向于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更高的审美意味及观赏性[2]。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薄壁陶器,即“屈家岭文化”中的“蛋壳彩陶”和“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新中国成立后,在景德镇薄胎瓷的生产上,一大批新画面以极具时代气息的方式被创造出来,并且在轻度、白度、薄度、透光度,还有产量等多种方面都超过以往的最高水平。
唐代李商隐在《锦瑟》中有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蝴蝶在庄子的梦中意味着自由与浪漫。蝴蝶包含了许多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将蝴蝶融入现代陶艺中,既是造型又是装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目的并不在于描摹自然本身,而在于以自然来表达自我的生命意识,巧妙地提升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情趣,也对陶瓷装饰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因此,陶艺家结合了薄胎制作工艺和蝴蝶的美好寓意,将蝴蝶造型与现代陶艺有机结合,让作品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这组陶艺作品成功之处在于其细节表现和复杂的工艺技法[3]。
意境绘画是研究我国现代传统艺术美学的重要概念,是当代中国画的最高艺术品味。画家就是通过肉眼观赏世间万物,并对其进行艺术联想而直接引发了自己艺术情感上的强烈共鸣,然后直接表现在作品上。雕塑也不例外,很多雕塑家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雕塑形象的塑造上,而是更注重对世间万物的理解、联想及自己情感上的触动而赋予作品的一种意境之美。
“气”中所主要指的是一种艺术意境精神,“韵”中所主要指的是艺术精神审美意象,它们都是指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一种艺术情感的自然抒发。“气韵”中所指的也就是在艺术意境美的精神基础上自然抒发产生的,气韵生动的这种美是属于现代艺术作品精神审美的高艺术精神境界。作者从石湾传统的建筑陶瓷——陶瓦成型的湿胚形状产生的灵感,激发的创作欲望,尝试了用现代的技法结合此形状材料特点,创作出带有瓦片痕迹的动物系列陶塑作品,试图尝试改变一味用陶泥及陶泥条创作陶塑作品的思路,作者认为是一种较好的体验,作品带有一些特点。例如创作的《精卫》陶塑(如图1所示),巧妙利用原材料的机理和板型,融入作者的创作情感,除了向人们传达自身的雕塑造型外,还传递了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气韵,这正是作者希望作品产生的意境。陶塑从另一角度可隐约地看到瓦片板型的机理,结合在雕塑的造型之中,为陶塑的创作尝试了另一种手法及表现形式,它不同于常规的陶泥塑造的陶塑。
图1 陶塑《精卫》罗志奇
“应物象形”指的也就是参照自然景观或者植物、动物,通过各种艺术性的加工手法创造表现出的艺术作品形象。艺术家的物象描绘及塑造当然不能完全偏离一个物象的真实本体。《祝融》的陶塑作品(如图2所示),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内心对各种主观视觉感受的具体塑造,自然而然地把心目中对火神的形象通过陶塑造型及陶釉色彩的变化具体表现出来,以致达到作者想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图2 陶塑《祝融》罗志奇
“赋彩”即为一幅作品的主体部分进行上色。于古典山水画作技艺而言,是指依据不同的主体景观颜色选择相应不同的主体色。我国北方一部分皇家式的陶瓷艺术的主体色彩选择是红、绿、黄三原色等不同的色彩。其中人的权利用红色与绿色代表,富贵用黄色与绿色来代表,皇家的审美就是通过这几种不同的颜色进行巧妙搭配展现的。与之不同的是江南的陶瓷艺术甚至陶塑是素雅简洁的,所选择的色彩往往倾向于冷色调。到了现代,由于人们审美的发展,逐渐又出现了新的颜色,而石湾釉的丰富色彩迎合了这种需求。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的雕塑艺术中风格独特,独树一帜。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的石器时期。中国雕塑艺术追求实用性和象征性,材料多以石器、木材、青铜、骨、玉器、动物牙齿、泥土为主。
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佛教是像教,因此,佛教造像也成为中国自魏晋南北朝开始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古代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教的相关雕塑也随之兴起[4]。
首先在石窟艺术方面,石窟以泥塑为主,还有许多石雕和壁画。常用的雕塑材料有石材、木材、泥塑、陶土和铜铁,优质的天然石材具有耐久性、抗冻性、耐磨性,保存的过程中有很好的抵抗外界因素的性能,保证了雕塑作品的装饰效果和寿命,所以在当时十分受青睐。中国的乐山大佛、甘肃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都是以岩石材为材料雕刻而成的,通过雕琢,具有很强的建筑感,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陵墓雕塑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重要成员。陵墓雕塑大多为石雕,由于石料本身的硬质条件,使得石雕散发着强劲的艺术感染力。雕塑中常用的石质材料主要是花岗岩和大理石。花岗岩具有坚硬和很难被风化侵蚀的特质,而大理石的质感相对细腻,肌理优美,雕刻出来的作品美观庄重,各有优势。
西汉的霍去病墓石雕群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中的石雕种类繁多,石刻大多以原石的自然形态为基础,然后采用圆雕技法、浮雕法进行雕琢。石雕巧妙地利用了山石的自然特征,按照石头的形态雕刻,表达出的雕塑作品强烈而深刻,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石雕群。
自20世纪以来,现代陶瓷雕塑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陶瓷雕塑艺术的观念转变和艺术家们的审美演变,使得陶瓷材料在雕塑创作上的应用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尽管在多数的情况下,陶瓷材料只是一种特殊的介质,但它在雕塑艺术创作方面却起着重要的作用[5]。
陶瓷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是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艺术的现实表现形式,由于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当代的社会中逐渐流行起来,愈来愈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陶瓷材料作为雕塑的依托,在陶瓷雕塑艺术造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陶瓷雕塑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以及公共区域的装饰等。随着艺术家创作灵感的不断开拓,陶瓷雕塑的运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如果没有合适的陶瓷材料来表现陶瓷雕塑的话,很难表达出形象的陶瓷雕塑美、具体的陶瓷雕塑美、直观的陶瓷雕塑美,人们也就很难感受到陶瓷雕塑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事实上完全可以借助陶瓷材料的特性来塑造出好的陶瓷雕塑,巧妙运用材质的本身纹理及特性,将会使作品更加有个性和特色。
材料伴随着陶瓷雕塑的需求被不断地发掘、探索,陶瓷雕塑作品也随着材料的新颖性不断在创新。陶瓷作为雕塑材料的一种,加上人文的主观思想,成为当代雕塑界创作作品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仅得益于雕塑家的创作灵感,也得益于材料的方便使用和创新。作者就是利用传统的建筑陶瓷——瓦湿胚陶板来创作陶塑,尝到了不一样的创作体验,使得作品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一味用陶泥及陶泥条创作陶瓷雕塑的思路(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 陶塑《蓝猫》罗志奇
图4 陶塑《龟》罗志奇
图5 陶塑《野猪》罗志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文明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人们越来越重视雕塑的品味和风格,然而传统的石料、木材、陶泥等材料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的需求,所以才使得各种材料应运而生。雕塑是一种与材料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材料在雕塑中的应用已从单一元素变为多样化。将来,在雕塑中使用材料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更具创意。
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雕塑语言。之前的雕塑材料主要是石料、木料和青铜,但从现代主义开始,艺术家们便开始探索材料中的语言。近年来现代陶瓷雕塑异军突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陶瓷雕塑是可以永久性地置于户外的,不怕日晒雨淋,也是环保性的材料。
不锈钢材料可塑性高,材质轻,不易生锈,使用寿命长,更加环保节约,所以理所当然也成了艺术家们创作雕塑的首选材之一。
钛在近年来的建筑装饰领域中也很受欢迎。钛又名为太空金属,具有未来的特质,是一种新材料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它轻盈、坚固、抗腐蚀、色泽光亮,是唯一一种对人类植物神经没有任何影响的金属材料。钛材料不易生锈,可根据需要调整和控制色彩,方便打理。同金属材料中,钛的密度比铝合金和镁合金大,其线膨胀系数小,随着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尺寸和形状变化小,安全指数性高,适用于会所雕塑、酒店雕塑、商场雕塑、别墅雕塑、样板房雕塑等[6]。华人艺术家陈世英在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推出艺术展《图腾》,以大型特定场域装置的形式呈现大型钛金属雕塑。
目前,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制作材料——雕塑土,雕塑土是一种颠覆传统材料的新型材料,选用黄土和专用固化剂混合配置成,比天然黄土坚硬,比烘烧砖软,更加符合雕塑材料的材质,适合用于景观陶瓷雕塑、大型圆雕、浮雕等。雕塑土制作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实用性高,成本低,制作出的雕塑作品耐久性强,生命力长。黄土雕塑不仅具有材料优势,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对于陶瓷雕塑的未来发展,陶瓷雕塑创作者更应该运用新技术和新时代眼光进行创作,除此之外,绿色环保也成了近年来雕塑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在创作雕塑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还要考虑其环保性和使用寿命,让雕塑的创作有新的发展方向。
德国艺术史学家洛伦茨·迪特曼(Lorenz Dittmann)认为,纯粹以历史为导向的艺术史研究忽略了“此时此地”。他提出,作品只有被接受主体感知的那一刻才会显现出来。艺术也正是在接受主体、接受时刻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被感知的,而非被创造时刻的文化和社会语境。艺术作品物质上的独特性虽是嵌入在过去某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的,但其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只能在此时此地表现出来。作品每被感知和接受一次,便会呈现出一个新的审美客体。比如小说,被不同的人阅读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客体,因为每一位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对文本中元素的组合不同,因此,在每一位读者脑海中呈现的角色形象和阅读体验等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位读者在20岁和40岁的时候,对同一本小说的阅读体验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审美主体的情绪、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等都会经常影响其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审美经验。不同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客体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经验,甚至同一主体,由于处在不同的情绪、价值观等状态下,对同一客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经验。
现代陶瓷雕塑之所走到现在,笔者认为既是每一位创作者的审美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也是现代陶瓷雕塑对以往雕塑作品优秀成分的吸收和创新。未来,现代陶瓷雕塑还需要进一步地创作和发展。艺术来源于生活,继续回顾过往发展,接受新的审美客体,创作新的现代陶瓷雕塑风格。
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近几年,年轻人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却逐渐低沉,陶艺市场需要结合新思想,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传承下去是势在必行。现代陶瓷设计注重空间、造型和三维造型效果,与传统陶瓷艺术有很大的不同。现代陶艺以陶瓷材料为材料载体,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思想,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提倡自由创造和个性发展。尽管有些作品仍然保留了器皿的外观造型,但它们不再把实用性定义为唯一目的,而是发展成为更自由、更富有想象力、更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