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研
近日,武汉大学出现1例霍乱病例,引发人们关注。据悉,患者经过有效诊治,病情已得到控制,目前当地也未发现新增病例。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夏秋季是霍乱高发季节。
霍乱弧菌,是引发霍乱的“幕后黑手”。它对干燥、日光、热、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能引起流行的有O1型和O139型,都可以分泌霍乱肠毒素,引发各种人体症状。
霍乱被认为起源于印度,在19世纪初有了第一次大范围的流行。其后以印度为起点,逐渐传播到东南亚、东亚、中东、欧洲、美洲和非洲。目前一共记录了霍乱的七次全球大流行,中国也曾数次受到波及,尤以第六次大流行的影响最为严重。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在亚、非、欧、美、澳等发生的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的,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至今已波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数在400万以上,目前尚无停息的迹象。
霍乱在我国的流行地区主要是沿海一带,其他地区也有散在报告。预防和控制霍乱的关键在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随着经济发展、饮用水安全和卫生设施的普及,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各地在饮用水安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意识提升等方面均有极大改善。因此,一旦发生霍乱个别病例,都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广大市民朋友不用担心!
正常情况下,胃液中的胃酸可消灭食物中的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在正常胃酸中仅能生存4分钟,但在胃酸降低或摄入大量的霍乱弧菌时,其便可通过胃进入肠道。肠道内的环境有利于霍乱弧菌的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患者出现上吐下泻症状,泻出物呈“米泔水样”并含有大量霍乱弧菌,此为本病典型特征。
最严重时,病人每小时失水量可达1升。病人因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而导致失水,引发代谢性酸中毒、低碱血症和低容量性休克及心律不齐和肾衰竭。如不治疗处理,病人可在12~24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达25%~60%;但若病人及时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死亡率可小于1% 。
感染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排“米泔样便”,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高峰期为夏季,潜伏期多为5天。
霍乱不会通过空气传播,也不能通过皮肤直接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简单来说,就是“病从口入”。但是,如果皮肤沾染到霍乱弧菌,又不注意卫生,也有可能导致传染。
作为传染性疾病,霍乱常见的传染源为被污染的水源。由于霍乱弧菌可长期在水中休眠,受污染的公共用水是大规模霍乱暴发的常见原因。因此,生活在拥挤环境中而没有卫生条件保障的人,面临着很大的霍乱感染风险。除了经水传播,通过食物传播也是霍乱的一类传播方式。例如,被污染的海鲜、水果和蔬菜等也有可能携带霍乱弧菌。此外,生活接触传播也是霍乱的传播方式之一。与患者或霍乱弧菌携带者直接接触,或直接接触被霍乱弧菌污染的物品,也有很大概率感染霍乱。人们对霍乱普遍易感,尤其是生活在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较差地区的人,更是霍乱的高发人群。
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甚至死亡。霍乱后,病人应喝大量淡盐水,最好喝用安全饮用水冲开的口服补液盐,并马上去医院治疗。如果治疗及时,病人会很快恢复。
只要及早发现,及时补充水分,合理使用抗生素,霍乱病人完全可以治愈。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哌酸、环丙沙星等。
公众预防霍乱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管好一张嘴”,预防病从口入。平时要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已被霍乱弧菌污染)物品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