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金玲 (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本学科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在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其中,增强法治意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提高公共参与能力的前提,是实现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遵守法律、学习法律、使用法律,并且能够自觉参与到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去,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和遵从,亚里士多德曾说,法律的实效性要彻底发挥出来,需要全体民众无条件服从,要把守法作为一种习性长期培养。中学生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法律概念比较模糊,这会使他们失去本心,严重者可能会引发违法犯罪。
当前国际形势纷乱复杂,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发起更多挑战。中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课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中的法律规范内容比较密集。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比较多的涉及法治内容。这两个单元涉及的市场主体主要有公司、劳动者和纳税人。公司经营既要坚守职业道德又要遵守法律法规。在讲解“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笔者用了议题式教学方法展开,分别为:议题一,为什么新时代劳动者最美?议题二,如何解决新时代劳动者就业问题?议题三,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针对议题三,笔者使用了教材中的案例然后提问:通过阅读课本44页内容,你认为上面材料当中企业侵犯了劳动者的哪些合法权益?请你任选一人评价他们的做法。在学生评论完之后继续追问:你觉得新时代劳动者在维权方面需要具备什么觉悟?学生回答作为劳动者,应当树立契约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笔者和学生分享了我国劳动法中的具体条文,分别从国家、企业以及劳动者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劳动法》第4条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第77条规定:企业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总之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打击报复。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有一条主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的内容非常明确: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统筹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推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领导核心,坚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作为司法机关要做到公平、公正司法。人民政府作为执法机关,坚持依法执政。
法治意识对高中生来说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可,而不能只是浅层次地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教或者灌输式的教育,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选用的教学素材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选取的法治案例,除了真实性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时政性以及价值导向性。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还可以达成学生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我国法治体系的完善来选取教学资源。面对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在讲解“企业及其经营”时,笔者选用了当时最新的、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案例。2020年12月,针对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针对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以此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进行立案调查,请学生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它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学生通过充分地交流和思考,分析出这一违法事件对企业、对消费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同时,也从企业、国家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这一过程既是学生生成答案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等内容时,帮助学生贯彻法律意识。笔者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过程展开讲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通过制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2021年1月、8月和10月,经过全国人大三次审议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10月23日正式表决通过。随后,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有关工作。通过展示这部法律产生的过程和法律条文中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全国人大作为国家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并且在立法过程中,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体现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也要让学生明白,在法律制定之后,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公民必须要遵守法律。
必修三《文化生活》中,法治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四单元,国家通过德治和法治,加强文化建设。在讲解“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节内容时,笔者使用了一段时间以来文化市场中充斥的“饭圈”文化作为资料,请学生分析“饭圈”文化存在的样态,并判断出这属于哪种性质的文化,并进一步分析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总结出这一文化泛滥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影响。最后,作为中学生,如何看待这种文化,如何对待这种文化。学生在讨论、辨析的基础上明白了,“饭圈”作为一种腐朽文化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污染了社会风气,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甚至诱使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阻碍了社会进步。这就需要国家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学生结合当时我国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中的具体条文,总结出国家对“饭圈“文化中的不法行为提供了新鲜的解决方案,用法律为“饭圈”画圈,感受到法律颁布和实施的必要性。这一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学会识别不同性质的文化,学会提高眼力,学会正确选择,同时应当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所有法治资源都可以作为素材让学生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或是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行分析。如法律制度的变化和法治进程的推进体现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根据中国变化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转变意识。历史唯物主义中能够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的不断变化、发展也会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法律制度的变化和调整还能够体现我国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学生的法治精神不但要入脑还要入心,自发自觉地形成法治信仰,捍卫法律的尊严。
依法治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社会现实,开设形式多样的法治课堂,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来领会法治理念的重要性。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之外,不论是最近的热点问题或是之前的经典案例,都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普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法治和践行法治。如指导学生参与“税法知识我知道”“远离校园欺凌”“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等法制宣教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观摩法律案件的审理不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观摩法律庭审案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对各种法律事件的正确认识。在观摩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来模拟法庭,强化学生对庭审威严肃穆的感受,提升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在模拟法庭中,对课堂学到的法律常识进行强化,提升学习效果。
在讲解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基层民主管理”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走进自己所在社区,深入了解社区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四个方面是如何操作的。作为社区居民,又是如何参与到基层社会管理中。在整个过程中,充分理解居委会作为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有心的老师可以在每年比较特殊的日子开展专题讲座,开办相应的法治宣传活动。如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让学生参与普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法律实践中,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法治行动力。
教育在课内,也在课外,教育是内容,也是实践。教师除了在讲解教材内容时会介绍我国法律制度和依法治国的内容,还应该把教育拓展到课外。高中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当把增强法治意识,落实法治行动,作为一种责任,主动担当。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法律常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也应该贯彻法治精神,履行法律义务,教会学生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遭受侵害,同时也可以用它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预防青少年犯罪。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细化明确了不同主体的责任,着力解决涉及未成年人侵害的问题。其中包括监护人监护不力,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为未成年人成长筑起了一道保护网。那么作为高中生,我们也应该懂得,国家法律通过各种方式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作为被保护者也要增强自律意识。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应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那么我们在不被欺凌的同时,也不能成为欺凌其他同学的主体。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专门增设网络保护,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和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从政府、学校、家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同主体出发,对网络素养教育、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预防和网络欺凌防治等内容做了规定,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那么作为高中生,作为未成年人,在进行网络活动的同时,要增强自己的自律意识和信息保护意识,主动远离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不沉迷于网络,不对他人进行网络欺凌,自己受到网络欺凌时,要和家长、学校、相关部门反映,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之,我们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是作为中国公民的一项法定责任。
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法治内容,也需要坚持一些原则。所选用的法律条文应当是准确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所选用的法治案例应当是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学生所熟悉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让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是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是学生自觉参与的,而不是空洞和强制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首先要使民众懂法知法。”教师要借助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既要注重法治知识的灌输,又要注重法治案例的启发,将法治理念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治意识、落实法治实践,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