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日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020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以高票房、高上座率的强劲势头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本。该部影片能够获得成功,我认为是因为它抓住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关键点:选择题材的时代化、塑造人物的平民化、营造氛围的喜剧化、架构作品的拼盘化、运用手法的艺术化。
电影由5个故事组成,5个故事虽然自成一体,但是又有统一的主题——家国情怀。在如何选择题材上,5个故事均选择了当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和中国符号的事物来表达。在《北京好人》中,张北京为了帮助没钱做手术的患病表舅,让表舅乔装打扮,试图用自己的医保卡给表舅报销手术费用。送外卖的表舅来北京找开出租车的外甥张北京,一袋大白兔奶糖打动了同样不富裕的外甥,最后阴差阳错,得知农村的表舅也可以办理医保卡报销手术费。情节一波三折,时代元素彰显,就像自家门口发生的家长里短,让观众深有同感。在《天上掉下个UFO》中,黄大宝私下发明了飞行器,却意外为村庄带来了致富的机会。片中,直播带货、“UFO可以来到地球”“中国天眼”等时代元素被呈现出来。在《最后一课》中,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范老师随儿子儿媳居住在国外,不过他一心想回到家乡,即使失忆了也没有忘记几十年前支教时没有上完的最后一课。历史与现实交错闪烁,范老师在时空的变化中不断回味、寻找自己灵魂的栖息之地。对范老师来说,与其说是回家,不如说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在对过去这件“未完成事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何尝不是一个具有时代厚重感的故事?在《回乡之路》中,乔树林要面子爱吹牛,但实际上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带领家乡群众治沙、致富。乔树林的原型是榆林治沙模范张炳贵,已年过七旬的他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沙地苹果”。这部取材于真人真事的影片更让人们看到了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果。在《神笔马亮》中,马亮放弃了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留学机会,选择去茴香村扶贫。故事虽然有一些艺术加工,但是片子中美丽辽阔的田野、农村的手绘壁画、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等,都是当代中国农村的生动展现。
一个个新奇的故事,一段段与众不同的经历,在观众又笑又哭的情绪里涌动。我们看到了紧贴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看到了最有时代感的组合元素,感受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了奔涌而出的家国之爱。
《我和我的家乡》是《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的姊妹篇,这3部影片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因此在表达宏大主题方面具有一致性,可称为主旋律影片。在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中,主角常常以“英雄模范”的形象来塑造。他们对于观众而言是道德模范,但角色形象趋向单调、僵化、扁平,甚至失真。这些人物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离我们的感受很远,我们只有仰慕和憧憬,而无法激起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来。
《我和我的家乡》则把时间点放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甚至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将视线聚焦于百姓的吃穿住行等民生问题,展现了新农村建设下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变化。此片用平民化的英雄主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我们看到电影在努力表达小人物的大梦想,展示普通百姓是如何用梦想点亮生活、创造生活的,这也是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时代的优秀作品应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塑造人物的平民化,不仅在人物身份上都回归普通人,而且能够直面人性中的不完美,人物的性格、品质更加真实、立体和丰满。在《北京好人》中,张北京遇到患病的表舅时,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一边是亲情,一边是自己微薄的积蓄,如何在两难中抉择?当张北京准备狠下心来不再管表舅时,又被表舅送的一袋大白兔奶糖打动了,下决心铤而走险帮这个从农村来看病的亲戚。张北京值得我们赞扬和敬佩吗?也许他不是完美的,他有着现实中普通人为生活所迫的无奈和苦楚。同时,他也是值得我们赞扬的,因为他竭尽所能帮助弱势群体,这就是他善良淳朴的一面。《最后一课》中的范老师为了让乡村学生有书可读,决定无条件延长自己的支教时间。《回乡之路》里看似不靠谱的商人乔树林为了家乡的发展,倾其所有却义无反顾。在《神笔马亮》里,马亮瞒着妻子在乡村做扶贫书记,默默驻守家乡,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影片将这些小人物塑造得真实立体,他们经历着与“我们”一样的故事与情感,作为历史真正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他们不仅代表角色本身,更代表千千万万的“我们”,强烈的代入感极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弱化了传统主旋律作品的说教意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简单表达,而是采用一种诙谐有趣的形式将严肃正剧进行喜剧化,使情感传递更深入。
这种喜剧性首先表现在主角的姓名上,“张北京”“马亮”的名字与传统典故人物的姓名相似,“黄大宝”采用饰演者姓氏加上性格特征的取名方式,“乔树林”“范老师”则采用饰演者姓氏加上职业或者事业的取名方式。姓名的模糊化让片中的人物更具代表性,由歌颂或赞美一个人变成褒奖或赞扬一群人,使影片主旨得到自然升华而不留痕迹。其次在结构上,5个故事都采用了“瞒骗”式的手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张北京与表舅在医院上演的借用医保卡的曲折骗局;热爱发明的黄大宝意外制造了UFO事件,为了掩盖真相而不断编造谎言;范老师的儿子和学生精心打造、还原的“重回1992年”的动人场景;马亮为了瞒着妻子,让全村人都配合他假装在俄罗斯进修。这种喜剧性创作手法使“骗局”与“揭发骗局”之间形成张力,不断推动情节发展,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了对作品的解读。
影片语言遵循“从大众中来回到大众中去”的原则,以插科打诨的形式表达严肃正经的话题。不论是葛优扮演的张北京继《我和我的祖国》中“让艺谋给我扫个镜头”后再出豪言“没接艺谋的戏约”,还是黄渤饰演的黄大宝蹩脚的“UFO”英文发音,又或者是马亮对妻子说“媳妇,这是观景台,不是主席台”,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消解了作品的严肃性和说教性,让观众在笑声中领会作品传达的价值理念,这也是用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注解。
拼盘式电影也叫集锦式电影,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电影形式,就是由几位导演分头制作几个情节不同但主旨相同的故事,进一步拼接制作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这种多名导演共同制作的拼盘式电影在《我和我的祖国》首次出现,而在《我和我的家乡》里使用得炉火纯青。
《我和我的家乡》中的5个故事选自华南、华北、西南、东南和东北5个不同的地区,5个地区的环境、人文和风俗各不相同,甚至造成的贫困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展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这个主题时却高度一致,通过农村医疗、旅游、教育、环境保护和精准扶贫等不同侧面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巨大变化。与传统的一位导演创作一部电影相比,拼盘式电影的结构意味着元素更加多元,题材互为补充,内容转换灵活,多个导演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集中精力阐明一个主旨。因此,在表达宏大主题方面,这种拼盘式的结构显得非常恰当而从容。既有聚焦的小情节,又有统一的大主题,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有情有趣,让人回味无穷。
但拼盘式的电影也有被人诟病的地方。因受到每个部分的时长限制,电影难以铺叙更多的社会背景,在艺术结构上也难以翻新花样,因此每个故事的套路化和模式化都比较明显。如何让拼盘式电影有更多的可能,这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我和我的家乡》中的5个故事背后有一个相同的关键词——变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昔日歌中所唱的黄土地,如今人进沙退,沙丘变成绿洲;再如美丽的平塘天眼景区、高架桥林立的城市街景,有谁相信这还是“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的贵州?影片准确捕捉时代脉搏,展现家乡巨变、小康社会的壮丽画卷,向新时代致敬,向世界讲述了当今中国的故事,重塑了中国人民的新形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那么,影片是如何呈现“变化”的呢?即通过横向的空间对比和纵向的时间对比,运用互文、隐喻、蒙太奇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正如我们在上文分析的,此片是一部拼盘式电影,截取了5个不同地域的故事,构成了整个影片的“基本地域风貌”,展现中国的新形象、新风貌。张北京帮表舅、范老师再回乡、黄大宝穷折腾、乔树林被误解、马亮曲折扶贫,这不仅仅是影片里人物的故事,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故事。这种隐喻和互文方式让人在有限的故事里体会到更加深远的意义。
从纵向的时间上看,影片重点突出了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在《最后一课》中,将患病的范老师分不清现实和过去的情节巧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来处理,将过去简陋低矮的平房、坑坑洼洼的泥路与现在繁华热闹的街市夜景交替呈现,加之演员的精湛演技,不禁使观众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在《回乡之路》中,影片则采用蒙太奇的方式,把滚滚风沙的西北和绿洲进行时空调换,展现出抗沙治沙的成效,在突出建设家乡主题的同时,也突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同地区的横向空间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叙事使影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凸显变化,发人深思。时空的转换更传达了当下建设成果的来之不易,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想要把中国故事讲好,还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多出妙招、高招和绝招。
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让中国故事从中国走向世界,不仅需要培养更多能讲善讲中国故事的人才,而且也要创作出更多形式丰富的作品来。《我和我的家乡》成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这也给人们带来启发和信心,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出现。
【拓展·链接】
该片由4个单元组成,分别是吴京执导的《乘风》、章子怡执导的《诗》、徐峥执导的《鸭先知》和沈腾执导的《少年行》。其中,《乘风》和《诗》两个故事把军事、国防建设搬上荧幕,将感恩父辈与传承父辈精神的故事讲述得深刻动人;《鸭先知》和《少年行》则结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展现了改革开放大浪潮下的科学研究的历程。整个影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在4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几代创业拼搏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民族精神的奋斗故事。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