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践探索

2022-11-20 22:19李金华
江苏教育 2022年48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心理学毕业生

李金华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其择业观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消极就业的现象日益凸显,如何调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心理学主张挖掘个体的正向品质和潜力,使人获得热情、乐观、勇气等积极力量,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就业意识和就业热情。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并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呈大幅增长趋势。2021 年12 月28 日,教育部在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同时,就业市场上还有未落实工作的2021 届毕业生,待就业人数增加。在当前形势下,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严峻,就业压力较大。

2.企业岗位要求较高,毕业生求职易受挫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就业大军不断壮大,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导致部分校招岗位严重缩减,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由于岗位供应量与就业需求不对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以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2 届毕业生为例,部分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较强的毕业生对个人的就业期望较高,一心想进互联网大企业,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就业频繁受挫,学生就业信心下降;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未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践经历较少,其专业基础和个人能力较弱,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应届生的要求较高,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易受打击,对于个人的就业前景较为悲观。

3.毕业生择业观转变,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

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是“00”后,他们是思想独立、开放的一代,这一代的家庭经济压力普遍较小,这给他们个人未来的规划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有些学生在毕业时不着急就业,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毕业后先给自己一段空窗期去思考未来的规划等,“慢就业”“懒就业”现象频发。

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人们对于职业发展的规划。近年来,考研、考公的队伍不断壮大,其中不乏对当前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的学生选择二战考研、考公等来获得短暂的就业缓冲期;部分家长也存在就业焦虑,他们非常支持孩子毕业后不就业、在家里安心复习备考,更有家长阻止孩子就业,鼓励孩子通过考公、考编进入体制内,获得“铁饭碗”……这些情况都为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综上所述,就业人数激增、市场岗位变少,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对就业环境和个人的就业前景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挖掘高校毕业生的潜力、调动其就业积极性是高校就业工作的突破口。

二、积极心理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积极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职业理想树立的关键时期。只有树立了积极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学生才能在求职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上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一方面,高校应将职业理想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通过专业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增强职业认同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职业理想的树立应当贯穿学生大学全过程。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设立职业规划必修课程并与时俱进地丰富课程内容,让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对职业规划有一定的了解,并借助职业性格测试工具帮助学生了解个人性格特点,初步确定职业方向;通过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让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了解本专业当前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和环境,对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有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学生才能在就业前做好心理准备,减少“慢就业”“懒就业”等现象的发生。

2.理论联系实践,挖掘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的建立基础是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智慧、努力、自尊、坚强、热情等,同时还包括积极的动机和自我决定性。自我决定性指个体对自身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因此,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对其清晰地认知自我、挖掘自身潜力等有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品质,有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有些学生沟通组织能力较强,他们的个人特质决定了各自擅长的职业领域。高校应当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个人特质,不断挖掘个人潜力,拓宽职业发展方向,避免出现盲目选择考研或考公的情况。同时,学校应当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营造积极氛围,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充分锻炼自我并唤醒自身积极的人格特质,变得更加乐观、坚强、勤奋、向上,提高个人的抗挫折能力。

3.创设环境机会,增强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永恒主题为提升幸福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积极情绪扩大了个体的注意范围以及思考和行为的空间,使个体具有更多此类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当高校毕业生在准备求职和求职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积极体验时,他们会迸发出更多类似想法,并做出更多相关行为。

因此,高校在就业工作推进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与求职相关的资源,并开展线下求职训练营、简历问诊、模拟演练等活动,在求职准备阶段给予学生更多的模拟机会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提高个人求职能力的同时对求职有更多的积极想法,进而更加主动地走进人才市场。同时,高校可通过开展校园招聘会、宣讲会等引进更多对本校毕业生意向和需求较高的企业,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优秀校友、专家教授等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岗位,从而使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更高的成功率,获得较好的求职体验,进而建立求职信心,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4.构建组织系统,营造积极就业环境

现如今,“躺平”“摆烂”等成了网络热词。在此环境下,部分学生易被这种消极言论影响,从而意志消沉、放弃努力。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可以为高校毕业生营造积极的环境,并为其人格发展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社会层面,政府一方面要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大力宣传就业创业先进典型事迹,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出台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高校毕业生营造相对宽松的就业环境。学校层面,高校应当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有力的帮扶,同时开发和拓展求职应聘渠道,打造云招聘、云面试、云签约等一系列线上平台,加快就业工作向智慧化方向转变。家庭层面,班主任、辅导员等可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形成有效的家校合力,帮助家长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自身能力水平,引导家长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就业期待,从源头上给予学生积极就业的动力。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心理学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没有用”的心理学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