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芳一 译/鲍忆涵
比如,大家对于“无论何时都请称赞孩子”这样的指南应该会感到很奇怪吧。当然我也明白,比起否定孩子,自然还是肯定孩子的效果更好。但是,根据孩子的情况以及与孩子关系的不同,有时比起得到例行公事式的称赞,孩子更希望大人能够明确指出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或是能够展露出情绪化的一面。
此外,对于“与孩子说话时,请与孩子的视线高度保持一致”的说法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存在“与孩子视线高度保持一致更好”和“与孩子视线高度不保持一致更好”这两种情况。
像这样,若将大人的言行举止做成千篇一律的指南,那大人就很难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合适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诚然,若将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汇编成指南,我们可能会轻松许多,但是这也会妨碍大人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与孩子相处,更会妨碍大人帮助孩子进一步获得并提高各种非认知能力。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不是指南式的东西,而是更基础的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对与孩子相处之道的想法)。
举个例子,发呆的时间也是孩子与自己进行对话、面对自己的重要时间,请大人不要理所当然地觉得发呆只会浪费时间。这与《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权利的条约)》第31条“与休息、玩耍等相关的儿童权利”也密切相关。阻碍孩子发呆不仅侵害了孩子的权利,还会阻碍孩子获得并提高非认知能力。此外,我在讲有关内省的事情时向大家介绍的写日记等与发呆一样,都是孩子与自己进行对话的绝佳机会。这在培养孩子“自我对话能力”中是非常必要的。
不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来看待,要把孩子当成与单位同事、周围的大人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与孩子进行有逻辑的对话。此外,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尽量鼓励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另外,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孩子说“不”。无论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对大人来说,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明确地说“不”都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也与孩子的思考和想法密切相关,因此是培养“自我对话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不去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是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发现其自身发生的改变。希望大人可以发现孩子不断努力这一过程的价值,并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与孩子的自制力密切相关,因此也是培养“自我对话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外,这还与孩子的自信、进取心相关,因此也是培养“自我启发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曾有段时间我们常能听到“独一无二便是第一”这样的说法,对此我深有同感。但是,我希望大人可以在孩子身上发现更多的第一(独一无二),而不是仅把目光局限于某特定领域的第一。若大人对孩子能够做成某特定的事情抱有过高的期望,就会仅用这一标准来评价孩子是否是第一(独一无二),那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幸的。这是因为有时大人会被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所束缚,从而发现不了孩子在别的方面的第一(独一无二)。要是大人能够先转变观念,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标准评价孩子,那就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第一(独一无二),同时,孩子的“自我启发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仅用语言告诉孩子“再开心点!”“再温柔体贴些!”是没用的。正如“学习,从模仿开始”这句话所说的那样,对于孩子来说,身边的大人快乐、温柔体贴是最重要的现实体验。另外,我觉得除了向孩子展示自己积极的一面外,或许也能与孩子分享烦恼(当然,这也依内容而异)。比如,不以“注意……”的方式提醒孩子,而是用“我现在很烦恼,所以希望你……”的方式向孩子传达同样的意思,这两种传达方式就大不相同。这与乐观等“自我启发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也有助于孩子“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孩子和大人往往是垂直关系——养育者和被养育者。我希望大人在把孩子当成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与之相处的过程中,能够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当然,大人站在大人的立场,称赞孩子、提醒孩子也是有必要的,但与此同时,站在与孩子平等的立场,同孩子说“谢谢”“对不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与年龄、立场无关……与孩子建立这种关系也是培养其“与他人协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