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 邢宗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随之增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与孩子聚少离多,孩子缺乏与家长的沟通和陪伴,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城市和农村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致使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仍处于停滞状态,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出现对社会的认知低、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等问题,同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无法及时监管,甚至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保证,因此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极具必要性的。对于社会教育来说,不只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参与,还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共同打造一个适合儿童未来发展的环境,从而让儿童健康快乐地发展。
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多层面影响个人未来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渗透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过程,对学生来说在学校以外的各种文化活动都类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机制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将影响社会中成年人的行为举止。社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深刻意义,是现代化整体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当前部分农村的教育资源依旧很匮乏,不但缺乏进行社会教育的场所,一些基础的设施都没有完善,孩子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基本限制在村镇里,同时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因为城乡教师薪资差距明显,去农村授教的教师少之又少,使得农村教育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能够拉动教育水平提升的教育资金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投入,比如一些学校提供的教学设施非常简单,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并且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等设施帮助学生扩展更多的资料,致使学生的视野变得狭窄,与城市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
虽然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因进入城市各种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都不稳定,一些设施条件比较差,所以基本上会选择将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留在村中。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类型主要有三类: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照看孩子,孩子从小就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父母都外出打工,交由爷爷奶奶照顾,缺乏父母关怀;甚至父母都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离世,在家里只有孩子一个人或者与兄弟姐妹生活,成了别人眼中所谓的“野孩子”。由于这些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参与度低或者隔代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状况,孩子在心理和学习各方面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很多问题,并且大部分父母或者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孩子与爷爷奶奶存在代沟,很少与大人进行沟通,家长无法及时察觉孩子成长的变化,无法起到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家庭状况中家庭功能是不完善的,孩子心理负担过大,逐渐变得内向,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曾召开有关留守儿童的研讨座谈会,全国妇联也曾召开过类似课题的讨论会,表明国家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度。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在陕西考察,将留守儿童问题划为重点进行专门研讨,强调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各级深入农村的基层组织、各个地方学校都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关心,解决留守儿童的各项生活、医疗、学习、安全健康等方面问题,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在各级的努力下共同保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全国妇联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影响儿童生存发展的重要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努力。中央教科所开展的研究中,分别对河北、甘肃、秦安、江苏、宿豫等各个地区进行了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主要指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父母对孩子教育介入极少,缺乏引导,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体系致使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缺少家庭引导,导致孩子出现了各种生活问题。著名教育家周林对于留守儿童现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从问题、效果以及措施各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系统的经验讨论,在部分内容上结合相关的优质经验提出了更加合理化的措施,为做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改善工作提供了优秀的经验。兰州大学对于甘肃留守儿童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小组经过调查研究第一次公布了调研的结果报告,全面分析了甘肃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当前的心理状况,发现已经有许多留守儿童变成了问题儿童。因此,做此研究的有关人员希望挽救这些留守儿童并进行一些对策处理,呼吁全体社会能够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进行解决。但对于甘肃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关注的对象基本上是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只有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对于早出晚归打工以及寄宿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问题现状没有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在各类型留守儿童问题中关注留守儿童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效解决。
当前农村经济落后,就业环境不好,就业薪资较低,留守儿童的父母无奈只能去城市里寻找工作。因此,如果想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需要改善当地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留在自己家乡发展,从而共同努力拉动农村经济水平,并且可以让父母陪在自己孩子身边,改善孩子成长缺失父爱母爱的问题。同时,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提升村镇的财政收入,去更好地建设农村各方面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资源和设施,当地应积极响应国家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号召,加快脚步建设农村,打造适合农村儿童成长的社会风貌。在教育方面积极向城市一些教育系统完整的学校借鉴学习,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革新,积极优化社会环境,建立村级图书馆、儿童关爱部门、儿童活动场所。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当地也要认识到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发达,在村子里可以建立一个通信站,让留守儿童可以有方法联系自己远在城市务工的父母,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和父母缩短沟通距离,让孩子的心理降低孤独感,也可以让父母在电话中了解孩子的最近生活情况,让远在他乡的父母放心工作。父母利用手机等设备可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发动各个乡镇的负责人对村中的留守儿童进行统计,适时利用手机为他们的父母发送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材料供他们参照,使在外务工的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一个方向感,不至于因为长时间在外地工作使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变得力不从心。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极速发展的社会,要积极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尽最大努力帮助留守儿童加强家庭教育,弥补父母久不在身边而缺失的那一部分情感。
农村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学校教学资源和环境,呼吁更多的教师来到学校授教,从而强化学校的师资力量,让教师经常与孩子们沟通,使孩子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热心公益,努力提升学校的住宿环境,让学生的日常生活得到保障。学校配备生活教师,让学生不再为基本的生活问题所困扰,逐渐完善学校硬件设施,让学校更多方面的功能得以体现,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学校环境进行学习。同时,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教育,在提升学生各项知识水平的过程中让学生内心受到感染。对于一些参与度高、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利用画板报、写校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需要学生表演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比如,甘肃某小学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各种生活问题:积极发挥班主任作用,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发挥学校的作用,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发挥少先队员作用,让学生有更优质的榜样去学习;发挥社会作用,积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民乐县通过“1141”各项公益活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解决了一些实际性困难,从各个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出了一定的剖析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在校风校纪的建设中,学校要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构建,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大家庭式的学校环境,让留守儿童不再孤独,让他们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健康成长。
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关注关爱留守儿童这项事业,对于留守儿童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仅靠学校和家庭是无法扭转的,需要来自社会力量的帮助与支持,才能更有动力地去建设更优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组织志愿者深入留守儿童家中,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积极为留守儿童普及法律知识,让他们形成保护自己的意识。社会各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格局,热心帮助留守儿童,不歧视、不冷漠,同时社会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一些娱乐场所的管理,不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感染留守儿童,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活动,构建一个积极和谐,关爱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优质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在生活中缺乏心理支持、引导与关爱,因此他们的心底有着很大的压力,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教给他们调整自己心态的方法,将父母不在身边作为锻炼自己能力的考验,从而以正确积极的方向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勇敢地克服生活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家庭、学习、生活、心理、品德各方面问题比较显著。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它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影响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影响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促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依旧是一个形势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持续地进行研究,制定更有效的方案去应对。留守儿童群体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将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认真落实,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社会人员一起努力为留守儿童构筑爱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