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张 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必须为义务教育阶段有需求的学生提供“5+2”模式的课后服务,并对课后服务时长、质效、方式均有明确要求。课后服务的定位不再是“看护”或“托管”,更要为学生提供课后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南京市汉口路小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以“丰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课后服务创新研究”为突破口,遵循儿童个性化学习需求,借助多彩学习活动,努力在提升儿童综合素养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多彩学习生活”符合课后服务要求。它不局限于仅向书本学习,还要求学生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它不拘泥于学科知识学习,更有劳技、艺体、心理、科学等体验探究。“多彩学习生活”能使每一个儿童在丰富的学习中获取知识与经验,获得能力、提升素养,得到个性化发展。
“丰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能在课后服务目的、内容和形式三个要素上着力,坚持以儿童学习为逻辑起点,强调以贴近儿童经验为内容载体,以关注师生共同成长为价值追求。丰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就是丰富作业指导、文体活动、社团游戏、兴趣培养等服务内容,满足儿童课后学习与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让儿童在学校学足学好,学习生活更精彩。
丰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课后服务创新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后服务机制,整合师资力量,拓展多元化课后服务空间。课后服务创新研究是以丰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为目的,通过构建多彩的学习生活,更好地服务儿童课后生活。同时,课后服务创新研究又反过来不断丰盈着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学校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并分析家长、学生课后服务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状态、学生与家长对课后服务目标、内容、形式的需求等。调查结果显示,学校98.2%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有需求,期望孩子在校园内接受课后服务。同时,家长和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学习需求是多样的,期望课后服务能够丰富每一个儿童的学习生活,让每一个儿童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课后服务的目标需求趋向于素养提升。在“您期待孩子在课后服务中达成哪些目标”问答中,92%的家长期待孩子能够完成每日作业,81%的家长期待孩子在课后服务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8%的家长期待能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能力,88%的家长期待孩子能在课后服务中培养艺术、体育、科学类素养。
课后服务的内容需求趋向于丰富多样。在调查中,93.5%的家长希望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在访谈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社团活动,期望在课后服务中能够每天都有不同的社团供他们选择。
课后服务的形式需求趋向于生动自主。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特别重视,认为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是首位。在学校的调查中,比较多的学生表达了“希望自己有一定的自主权”“课后服务可以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希望在课后服务时间可以走出校园参与实践活动”等需求。
学校以“丰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课后服务创新研究”为突破口,借助灵动、适性、快乐的学习组织和多层面、多途径、多样式的学习活动,努力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提升儿童综合素养。
一是探索课后育人活动新路径。基于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学校通过红歌咏唱、金色童语、青蓝共阅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学习传统文化。教师通过个人申报、组内研讨、学校审批的方式,精心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课程。如开设“电脑小画手”“笛声悠扬”“花式足球”等课后服务社团,这些社团涉及人文素养、劳动教育、艺术审美、科学技术、体育健康等多个领域,让学生在多彩学习中成长。
二是探索立体多维的课后服务学习新空间。学校将常规教室空间有效利用和专用教室有机整合,进一步探索选择性学习、个性化展示、多样化群组的融合,让儿童自在交流、自主探索、自由分享。课后服务的空间从校园延伸到社区、大学,开发分年段、多层次、系统化、个性化的多彩课后服务课程,探索“小学+大学”的“1+X”多资源模式,“校园+场馆”的“1+X”多场所模式,“教师+志愿者”的“1+X”多师模式。
“小学+大学”的“1+X”多资源模式,即开发校园周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资源。打开学校大门,让学生带着课本进大学、带着发现的眼睛进大学。如“南大的建筑”课后服务项目式学习,学生和语文老师一起走进南京大学,通过寻访、调查、交流等形式探寻南京大学建筑中的文化之美;和美术老师一起欣赏南京大学内的雕塑之美,尝试用多种形式描绘南京大学的建筑;和数学老师一起探究建筑的对称之美,用实地研究方式绘制南京大学建筑分布图。
“校园+场馆”的“1+X”多场所模式,即开发校园周边场馆资源,拓展课后服务学习空间。如“红色印迹”社团,为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南京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走进江苏省档案馆,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珍贵影像,调阅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资料,摘录重要信息,从不同视角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教师+志愿者”的“1+X”多师模式,即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作为课后服务志愿者,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创设“大师课程”。大师课程内容涉及不同的领域,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
学校以“作业指导+社团活动”作为课后服务基本模式。其中“作业指导”时段,由班级任课教师负责,以自主完成作业、答疑解惑、阅读指导和习惯养成等内容为主,以此切实提升学业质量。学校探索“课后服务四色作业指导机制”,充分利用“四色学习单”中四种颜色分类功能,创新作业设计,增强作业辅导的层次性、选择性、自主性、针对性。“四色”寓意学生各有所长、各有个性、精彩纷呈。学生的作业设计分成“四色”,即分类或分层设计,供学生自主选择,以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从“一刀切”走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差异,支持“这一个”的儿童学习,关注选择性学习任务、个性化展示空间、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技能等。同时,在四色分层作业指导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地提升他们检索、研判和思维能力,倾听、评析和概括能力,实践、探索和运用能力,质疑、拓展和创生能力。
学校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设为儿童心理辅导的私密空间“云聊吧”,让学生利用线上系统和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师说说悄悄话。学校着力设计出彰显学科素养的“一师一品”服务名片,探索整合不同教师职业优势的多师服务体系。我们邀请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为学生录制“云微课”,定制支持“每一个”的个性化线上课程。学生通过校园微课平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微课学习,通过网络互动答疑交流。“大数据和小学生”“我从哪里来”“石墨烯与生活”“奇趣海洋游”等网络课程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放眼未来的种子。
聚焦丰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创新研究,群团项目定制,组团合力推进。研究项目有:党支部团队定制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力研究”,班主任团队定制的“影响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建构的因素研究”,四色教师成长中心定制的“构建中、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特级教师工作坊定制的“运用综合学习策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路径研究”。我们以群团定制项目,进行协同研究,丰富教师成长的路径,提升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