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望军(长沙市怡雅中学教师)
一个人不自律,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危险。
不自律,难成才。
说起最自律的人,德国哲学家康德大概算一个。在《康德传》里,海涅说:
我(指海涅)想,当地大教堂的巨钟也不比居民伊曼纽尔·康德更兴味索然地重复一日的工作。起床、喝咖啡、写作、授课、吃饭、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时刻,而邻居也都知道,穿着灰袍的伊曼纽尔·康德手上拿着西班牙的拐杖走出家门时,时间准是下午三点半整……在这条菩提树道上他总是来回八遍,不管季节如何,不管天色是否多云或多云预示了即将下雨……
康德自律到了什么程度?邻居看见他出门散步,就会去核准家里的钟表。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律“天花板”了。然而,并非人人都是康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欣赏孔夫子式的自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的天性,都是希望能够“从心所欲”的,所以,不自律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后天的修为,可以让我们在“从心所欲”的同时“不逾矩”。这样,内心的“所欲”和外界的“矩”,便是统一的和谐的,不分裂,不对抗。
这样,自律就走向自在和自由,并最终带来心境的平和与从容。
我姑且把这样的自律,名之为“弹性自律”。
弹性自律,不是道家的逍遥游,那种任性自然的生活,是一种审美状态,而不是生活常态;弹性自律,也不是佛家的苦行僧,那种刻苦自修的生活,是一种道德洁癖,是绝大多数人达不到的境界。弹性自律,就是在重要的原则上寸步不让,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顺其自然。
弹性自律是一种可生长的自律。而有些自律,却不可生长。
比如,为自律而自律。自律是手段、是途径,并不是目的,成长才是。因此,自律并不表现为对某种形式的遵循,比如做什么不做什么,而表现为为了成为更好的自我,积极主动地创造的过程。
村上春树说,跑步多年,他收获的不只是身材。那还有什么呢?首先是强健的体魄;然后是独处的时间;跑步还能治愈生活中的失意。村上春树说,写作和长跑有相通之处,比如都需要专注,都需要忍耐。他的跑步,是丰盈生命体验的创造,由一个原点,生发出无数意义。我也坚持跑步,我和村上春树有同样的感受。对于我而言,跑步是摁下暂停键,与日常隔绝;也是摁下启动键,与万物联结。跑步半小时,我就差不多构思了一篇文章,或者想清楚了一件事情。当我跑步时,我并不觉得我是在自律,而是在创造思想。
还有人是假装很自律。假装的自律和真正的自律,有什么不一样呢?假装的自律是做给别人看的,因此更表现为对某种形式的严格遵守;真正的自律是追求自我认同、自我超越,因此一切都有自己的轨道和节奏。我们的周围,其实不乏这样一些同学:看上去在努力学习,但是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没有很明显的提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忽略了学习最重要的一环:思考。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温故不一定能知新,要经历比较、探究、质疑、整合等思考的过程,才能在“故”中发现“新”。假装自律,以自我的心安理得为目的;真正自律,最终导向生命的自立、自强、自由。
我们当然要追求真自律,但自律是不是越较真越好?一项针对学习计划的研究表明,制订学习计划并非越详细越好,网上流传的精确到每一分钟的所谓学霸作息时间表,其实并不适合大多数人。过于自律、严格遵守每一项原定计划,因为没有完成计划而懊悔自责,将会耗费大量时间和心力,最终又会滑向为了自律而自律的泥沼。
生活并非一个提前设定好的程序,严丝合缝。如果说,成长是一场漫长的行走,弹性自律,就是在方向不错的前提下,偶尔绕路看看草闻闻花,或者抄抄近路省略一段乏味的旅程。
对了,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有一回,康德的时间表打乱了几天,那是他在读卢梭《爱弥儿》的时候。
我们为一些美好的事物,何妨让自律偶尔开一次“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