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22-11-20 16:51福建省建瓯市迪口老区中学聂华富
亚太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情境游戏数学

福建省建瓯市迪口老区中学 聂华富

在小升初阶段,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过渡和适应期,对于适应能力强、思维较活跃的学生来说,他们实现知识的迁移相对比较容易;而对于基础较薄弱、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难免会存在暂时的落后现象。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两极分化的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学生对数学缺乏信心和兴趣

面对社会各界的压力,教师和家长越来越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当他们的数学成绩出现问题时,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都会予以批评和质问,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难免会受到挫伤并不断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进而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个别学生会对数学的学习丧失信心。此外,部分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现状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无法提起兴趣。如在七年级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标准进行学生情况的分析,忽略了造成数学成绩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导致无法有效培养学优生的优势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况只会造成学生无法尽快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无法有效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这也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学习意志力较差

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课堂开始前的几分钟,学生难免会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等现象。即便学生在课堂初始时对学习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一些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和掌握程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数学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总是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有效发挥自主能动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善于积极思考和挑战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也会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意志力,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比较容易放弃,所以积累的困难和问题就逐渐增多;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跟不上,成绩和水平差距就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现象就更加严重。

(三)学生存在逆反心理

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不是很成熟,再加上处于青春期阶段,部分学生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在教师不断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学生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逆反行为,在学习上也无法有效端正学习态度,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这也是造成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因素之一。例如,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父母的足够关注和重视,便会在学习中吸引父母的注意,以在课堂上睡觉、考试中作弊,甚至以极低的成绩获取与父母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这样的行为也会导致初中数学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此外,社会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品行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在接触多元化资源的同时也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的自制力较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的状况。

(四)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总是过于高估或者贬低学生的能力,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突出重难点内容,甚至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没有针对性,尤其是在课后习题的讲解和理论知识的拓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只关注学优生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节奏。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困生更加无法有效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从而在心理上排斥数学。倘若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那么深度学习便是空谈。如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总是无法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只针对学优生进行探索性和挑战性问题的创设,忽略了基础性问题对于学困生的鼓励和促进作用,从而导致班级中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较低。与此同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之下,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观念还比较落后,学生的成绩仍然是评价和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品行、心理以及个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会导致后进生的综合素养无法提升。

二、初中数学改善两极分化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兴趣

要想有效改善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探索兴趣,使他们从中找到乐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以“填鸭式”的教学策略给学生灌输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这种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开始朝着高效性、多样性、实用性等方面构建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欲望,并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复杂、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采用合理多样的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为例,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翻牌游戏教会学生“负因数”的个数影响积的符号的道理。教师可以通过这样有趣味的翻牌游戏,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七年级的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也具备着初步的归纳、类比、推理的数学经验和数学思想。教师需要首先让学生了解游戏的规则,如“桌面上有三张正面向上的扑克牌,每次翻动其中两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他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能否使所有的牌都反面向上?”通过规则的讲述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参与兴趣,从而在兴趣的推动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扑克牌游戏中,领会到分类讨论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设数学情境

1.生活情境

对于复杂的数学知识,学生单纯地参考理论知识和书面案例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两极分化的现象。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数学知识,而一旦在课后就无法独立有效地完成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数学思维。

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为例,学生需要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参与统计调查,使全体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养成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学思维。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进行调查,使学生在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中激发对数学的探索兴趣,从而主动理解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学优生来说,他们能够更快地运用条形图、扇形图以及折线图,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也能根据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描绘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和思想,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精心设计数据表格,从而进一步了解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感知数据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中学生通常会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沉浸于动手实践,但由于其发散思维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很成熟的阶段,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忽略问题本质或偏离问题主旨等情况。因此,强化问题情境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情境中如何提出问题,也可以理解为问题在解决过程中该如何有效利用情境中提供的素材。

以“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为例,为了使学生有效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教师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全等物体的图片,并根据所展示的素材进行提问:“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通过问题情境导入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提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之后,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个三角形,并以此做出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化,然后进行提问:“比较操作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促进发散思维。此外,在进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的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思考一下,在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是什么关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或动手操作得出问题的结论,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由此可见,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调整授课思路与节奏,从而减少班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3.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教学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丰富有趣的数学游戏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创建的游戏情境不仅要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还要具有挑战性,目的是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理论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变得通俗易懂,使学优生和学困生都能主动参与其中。在游戏中,教师需要不断将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之间不断缩小差距,最终得到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游戏的创设一般包括动手型游戏、角色扮演型游戏和竞赛型游戏。

以“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学习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体验随机事件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些小游戏,如“掷骰子”或者“抛硬币”等,使学生在参与游戏情境的过程中理解随机事件的含义,并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探究。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摸球”的游戏,引导学生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分析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因素,使学生能够成为游戏情境的主体,并在游戏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并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对表现好的学生,尤其是表现好的学困生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独立完成游戏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邀请学生将自己的结果和发现进行展示交流,使学生通过倾听同学们的思路和观点,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细心倾听和相互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融入数学文化

对数学文化理解的偏差也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因素之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数学内容及知识框架都是建立在数学文化的基础之上,使得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数学文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导致学生之间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逐渐产生差距。为了有效削减两极分化现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优生和学困生对事物的本质展开探索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例如,当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圆周率进行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在激发数学探究兴趣的同时,对古人的数学成就产生自豪感与认同感。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圆周率的发展背景:“从测量时代到推理时代再到算式时代,人类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圆周率的研究,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的计算过程中也取得了非凡成果,并享有世界声誉……”当学生对圆周率的背景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便能够体会转化、逼近、极限、数学建模、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运用,也能够加深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将感性材料提高到理性认知的程度。

此外,数学文化教学的开展也能够促进德育教育,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费马大定理”的过程中,教材内容主要以费马大定理为载体。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一代代数学家的艰苦探索、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在探索过程中的聪明智慧。在文化知识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并为此刻苦学习、不断探索,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养成勇于探索、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科学献身的精神。

(四)采用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将学生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开展梯度化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就是说,分层教学能够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学习的变化情况并给予更加有效的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测验结果、课堂表现、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并给予鼓励和赞赏,激发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进行努力。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不断跟踪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发展情况。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三个等级,分别为拔尖层、中等层以及基础层。在分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采取隐性分层的策略。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倘若教师对学生具有明显的分层意识或行为,势必会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对其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坚持动态性分层的原则。也就是说,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具体表现,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或者退步,对学生所处的层次进行适当调整,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分层。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要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不同的题目。以“一元二次方程式”的根与系数为例,在进行习题练习时,教师可以让中等层的学生练习一些复杂的方程解答题;让拔尖层的学生对一些实际应用题加以练习,从而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一些基础练习,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除此之外,在作业练习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要遵循学生的学情及个体性差异,针对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进行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两极分化是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化而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两极分化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总体的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情境游戏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疯狂的游戏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爆笑游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