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 杨丽红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努力理解和掌握的重点之一。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较高的教学难度越来越突出,主要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大部分古诗都需要学生进行背诵,首先给学生带来了记忆上的压力;二是每首古诗都存在许多需要理解的地方,其本身的表达方式给小学生带来了理解的困难,因此悟诗之美更是遥不可及。通过对古诗本身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理解能力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采取将“诗”“画”结合的方式来组织古诗教学,将每首诗用画具象,通过唯美的画面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促进学生沉浸在“诗”“画”意境中,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几千年来广为流传。但是在当今的小学语文学习中,却给学生造成了困难,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古诗内涵并体会作者之感,致使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陷入困境。
现阶段,许多教师忽略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古诗难度差异性。一般来说,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所学的古诗,难度是依次上升的。根据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学的古诗主要是以童谣、儿歌为主,这些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从多媒体画面或者课本插图中明晰古诗含义,逐渐培养自身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目标;对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古诗学习难度略有提升,在此学段,古诗大多以概括自然景物和反映社会生活为题材,大多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刻画来抒发作者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借景寓情,通过观察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景物,学生可以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学的难度进一步提升,通过体验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读懂古诗,体会作者之感,同时说理诗还占有一定的比重。
然而,实际教学情况稍为严峻,一般是从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出发,然后逐字逐句地进行理解,整体概括,最后理解古诗主题,总结写作特点。这种固定的古诗学习流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其缺乏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欣赏和理解古诗的能力。因此,从不同年级需要学习的古诗来看,教学内容呈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古诗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形式、遣词造句与现代的语言习惯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容易将教学目标细化,将自身对古诗的理解一股脑儿地全部教授给学生,过于注重古诗中字、词、句的理解,而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无法达到“尝试理解”学习的层次。就古诗来说,除了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较为重要之外,古诗所能呈现的画面、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创设的阅读意境,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该转移教学重点,更加注重意境教学,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朗读优秀的古诗、背诵优秀的诗文。诵读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诵读,学生可以识字、锻炼语感,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创作之感。在目前的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已经完全忽略了古诗诵读的必要性,由于考试压力的客观存在,对古诗的背诵和默写被反复强化。但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够立体全面的,会降低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有悖于新课改精神,也无法有效发挥古诗的教学价值。
目前来说,“诗”“画”结合是小学古诗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正所谓“诗堪入画才称妙”,即好的古诗一定是可以采用唯美的画来表达其意境的,诗与画相辅相成,画是诗的形象,诗是画的升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画引入诗,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具体的场景,加快学生理解古诗内涵。“诗”“画”将古诗转变得更为直接性和具象性。通过图画,学生能直接了解和体会古诗内容,降低对古诗词的理解难度。
将“画”引入“诗”,有利于改变枯燥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立体丰富的氛围。一幅唯美的画可以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古诗不再抽象,变得鲜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空间。
互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学习时,图画和文字的互补能有效降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准确理解文字的表达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能双管齐下,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并记忆古诗内容,这对学生最终完全掌握这首诗是非常有利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将“诗”“画”结合法运用到具体教学中。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关于“诗”“画”结合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层次以及教学方法。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教师要重点把控教学方向,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设计能平稳、持续地进行;其次,由于古诗教学的内容性质及特点,教师要设置不同的教学层次来引导学生,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最后,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密切结合古诗特点进行方法教学,这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教学执行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执行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影响最终教学效果好坏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枯燥无味的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动立体的形式更能有效促进学生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兴趣对整个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时,应将学生兴趣作为出发点,以使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二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浓郁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三是保持良好的教学互动,教学互动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是维持课堂活跃度和学习积极性的良好策略之一。因此,教师可以积极拓展教学互动的范围和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教学总结方面,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单独总结方式,扩大总结行为的主体面,将学生纳入自主总结范畴,以此达到自我反思和纠正的学习目标,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考核方面,传统教学中的成绩考核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考方式进行考核,促使考核多元化。如此一来,从教学总结和考核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具体教学的实践效果,这对古诗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执行时,主体均是教师,同时教师还在教学总结和考核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现阶段,主要强调教师要重点关注高效教学和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如此一来,便能及时观察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展状况,为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准备。
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古诗层次不同,教学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来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学目标主要以识字认字、初步感受古诗形式和特点为主;对中年级学生,要求则需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围绕理解字词句、感受古诗意境和体会作者之感设定教学目标;高年级学生需要在二者的基础上熟读熟记优美古诗,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高自主理解部分古诗的能力,逐步接触说理诗等难度较高的古诗。如此一来,教学目标层次分明,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古诗学习的环境中。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认识“楼”“依”“尽”等生字词,结合书中的瀑布插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壮阔画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初步感受古诗的平仄规律和创作特点。又如,在四年级的《出塞》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理解“但使”“教”等生词的意思,紧接着结合插图去理解当时幅员辽阔所引起的土地争端,歌颂“飞将”李广捍卫土地的英勇精神。再如,在六年级的《竹石》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查询竹子生长的相关资料,借助注释,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更深层次地理解诗词意境,带领学生体会通过对竹子的描写,作者想要说明的人生哲理。如此一来,通过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设计,结合书中插画和相关资料,促进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学习。
教材中每首诗旁边都配有插画,多以水墨丹青为主。水墨丹青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意境深远、安静优美的画面,学生在此感染下,可以由画入诗、画中悟诗,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个环境中。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水墨丹青作为课堂导入内容,从欣赏插画的风景之美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整首诗的创作氛围,以此更快地促进学生对该首诗的理解。以二年级的《村居》为例,书中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活泼生动的春色景象,全诗语言优美而富有意境,突出了小儿戏耍的开心与惬意。诗中“草长”“莺飞”“杨柳”“春烟”都是对二月春色的描写,突出了万物复苏的春天特点。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首先欣赏这一副水墨丹青,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所描写的春天,体会春天的活力和儿童放纸鸢的快乐。继而,教师可以这样解析:“同学们,画中一片绿色,代表了春天万物复苏的场景,孩子们在很开心地放风筝,放风筝也确实是春天的特有活动之一,诗人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春色画卷,让我们读一读诗中的具体描写是怎样的。”之后让学生进行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圈画出诗中和画中共有的意象。在学生圈出“草”“莺”“杨柳”“儿童”“纸鸢”之后,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和你在图中所观察到的景象是一样的吗?大家可以尝试描绘一下。”学生紧接着回答“一样,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中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感觉一切都有希望。在图中我们所观察的场景一片绿色,也能将活力跃然纸上。”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继续剖析解情,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画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是我国丰富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再现诗中场景,向学生展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促进学生读诗赏画,看画赏诗。教师可以利用画笔为学生勾勒出虚虚实实的简单意境,抑或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诗中画面,让学生在感受人文的同时激荡诗情,揣摩诗意。以六年级的《马诗》为例,诗中描绘了一匹马的形象,初读时,学生可能会不理解,此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首先,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作者李贺的形象,通过他瘦削、苍凉的外表形象来引导学生判断古诗基调。除此之外,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通过背景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看似写马,实说自身,学生可以学习借物寓情的表达手法,结合诗人形象来揣摩创作意图,是极佳的学习方法。
每首诗背后都蕴藏着一幅优美的画卷,教师可以借用书画来激发学生的诗境。因此,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勾勒出独特的书中画卷,融入自身的感情色彩,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在四年级的《凉州词》中,诗中描绘了从军出征的场景,学生依据诗意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沙场上的琵琶声”等意象,体会到诗人征战途中片刻歇息的悠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与前两句所描写的场景并不相违背,宴席上的畅饮画面与后续“醉卧”前后相接,将一幅生动的征战场景呈现出来。由此看来,学生既可以认为作者抒发的是反战情结,也可以对诗人视死如归、豪放阔达的情感持赞同态度。
综上所述,“诗”“画”结合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一项高效策略,具有很强的执行性,能够提高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高效进行。教师要适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意境,领悟作者之感,不断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构建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