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艳 戴玥 崔燕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几年自闭症学生也能够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院校深造。目前高等院校对自闭症大学生主要以融合教育的方式开展教学。“发展融合教育是残障人士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普遍存在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临床表现。笔者通过对两名自闭症大学生M和N在电子技术类课程课堂学习状况的分析,提出提高自闭症大学生融合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1.课堂纪律良好
与健全大学生一样,自闭症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观察,这两名自闭症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自觉约束,无破坏教学秩序现象,按时上课,备齐教材等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坐姿尤为端正。从中能反映出这两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养成较好的课堂行为规范。
2.课堂参与度较低
自闭症学生在课堂中严重缺乏主动性,几乎没有主动回答过老师的提问,课上或课间也不会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通常表现出漠然的态度、注意力分散等问题。这些行为表现与自闭症学生在认知及语言理解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着密切关系,每次课达成教学目标难度比较大。
3.缺乏主动交流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患者的核心障碍,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明显存在很大缺陷,其社交认知缺陷主要体现在:缺乏共同注意能力、目光注视差,很难进行换位思考,难以判断他人的表情和行为动机。这两名自闭症学生也不例外,在课堂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例如,在实验课上进行小组实验时,自闭症学生往往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操作,遇到问题时,很难接受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仍会坚持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实验。
4.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较差
课堂上偶尔会自言自语,且通常是固定式的话语,或者专注于老师或同学的衣着。如学生M经常会自言自语重复某一句话或某一短语;老师询问学生N相关问题时,他的回答几乎每次都是相同的内容。
通过上述课堂表现可以看出,自闭症患者的言语障碍、社交障碍、行为刻板等症状在这两名自闭症大学生身上均有体现,这些症状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对于健全学生来说,个体之间在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自闭症学生更是如此,因其症状、生活环境等方面不同,他们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1.完成作业方面,两名学生的表现差距很大
学生M能够按时独立完成每次作业、撰写实验报告,而且实验报告撰写得非常详细,甚至优于健全生。然而学生N从未按时完成过作业,老师找他谈话交流时,表现为沉默不语,沟通困难。
2.师生交流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尽管学生M时常出现固定的话语,但学生M与教师之间会有一定的交流和沟通,如对于“这部分内容理解了吗?”“作业完成了吗?”“有不清楚的内容吗?”等老师比较直接的问话,他都能应答,对于教师提出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一些问题,他也能够做出相应的思考与回答。相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与学生N进行正常的交流,对于教师的问话,学生N通常避而不答。
以上仅仅是自闭症大学生在课堂中外显的最直接的行为表现,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针对各自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做到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自闭症大学生因障碍程度、成长环境、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认知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个性化的特点和个别化的需求。事实上,自闭症患者属于精神残疾,相比于听障、视障、残障等其他障碍类型的大学生来说,自闭症大学生融合课堂教学难度更大,对融合高等教育院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教师融合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任”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相信而敢于托付。人际信任是个体将他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认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3]信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具有心理、社会和行为等层面的内容。师生信任关系是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教育成功的关键。[4]
面向自闭症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尤为重要。根据自闭症诊断标准,典型的自闭症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兴趣与行为异常,其中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被认为是最核心的症状(Geschwind, 2009)。[5]自闭症患者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很难能融入课堂教学环境中,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融合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是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有助于促进师生双方文化的共享,此外,师生互信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4][6]因此,我们需设法打破这种隔阂,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将是打破这种隔阂的前提之一。教师应主动接近、熟悉、亲近自闭症大学生,学会倾听,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创设让其自主决策的环境,努力获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从心理上逐渐接受老师,敞开心扉与教师交往。“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自闭症大学生接受任课老师,融入课堂教学的环境中来,他们才能持良好的心态学习。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概念早在1990年由时任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王义澄首次提出,1995年教职[1995]15号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7]“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其中的一师),同时要么具有行业技术职称(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要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者有成果为企业所用(其中的另一师)。[8]“双师型”教师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规律、特点、培养目标而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所在,[9]不仅要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要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近30年的时间,教育工作者们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之后,针对专业教学与职业指导严重分离的现象,有人提出了“三师型”师资的概念,[10]但目前尚处于概念的提出阶段,且每个人对“三师型”师资的理解不同,对其定义也不相同。对于开设残疾大学生融合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笔者认为,仅仅加强教师的“双师型”建设还不够,尚不能保证融合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环节,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通过中小学阶段学习,尽管自闭症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但由于生理障碍,要让其像普通大学生一样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的有效引导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融合教育专业的教师起初面向的教学对象为普通大学生,他们在首次面向融合教育专业教学时往往缺乏对残疾大学生融合教学的经验。教师只有充分了解自闭症大学生的障碍表现和特征,在课堂上才能应付他们的问题行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还应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并根据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的目标。以上都要求融合教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融合教育素养。本文对“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解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含有残疾人的融合教育,其教师除需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外,还要具有残疾人融合教育素养。
在融合教育视域下,融合教育素养是融合教育教师的必备特质,也是融合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融合教育教师需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融合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融合教育素养。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如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残疾学生的障碍表现等等;二是具有差异教学的能力;三是尊重与理解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面向自闭症大学生时,教师需重点加强自闭症相关知识与教育技能的学习。
自闭症大学生融合教育的进步不是单单靠任课教师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等多方面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是自闭症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要保证融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与较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辅导员、班主任等的教育教学管理。此外,家长应向校方提供该生最真实的情况,如障碍程度、症状表现、学习和生活习惯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与学校沟通。相应地,学校也要及时地将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地反馈于家长,家校合力促进自闭症大学生的教育康复,提高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1+N”形式中,“1”指发挥主导作用的融合教育教师,“N”指在融合教育中,促进自闭症大学生成长的家长、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相关的行政人员。自闭症大学生融合课堂各课程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育教学人员相互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促进自闭症大学生融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特殊学生因其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比普通学生大,因而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特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是残疾人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延续,其本质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逐步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在高等教育阶段,对于自闭症大学生而言,比知识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让其能够融入集体,学会与人交流,提高社会适应力,以实现真正地回归主流社会,因而在学业上不能照搬健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培养自闭症大学生。教育教学人员应充分发掘自闭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擅长的学习方式,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为自闭症大学生按其个人的特点设置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且根据自闭症大学生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即要尊重其个体特点,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应有专业负责人、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及学生本人参加。
教师还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尝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所有教学模式的选取都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便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关爱学生则是师德的灵魂,自闭症大学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爱。但需注意的是,在高等院校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自闭症大学生的关爱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让自闭症大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关注和鼓励,又要让其感觉自己和同学一样是班级普通一员;既要关注到自闭症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着眼于班级整体的教学进度,不能过于考虑自闭症大学生的个人特殊情况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自闭症大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此,融合教育教师要培养自己巨大的耐心、爱心,学会倾听,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自闭症大学生融合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家长、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课堂教学是自闭症融合教育的重要环节,融合课堂教学质量是自闭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