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华 王 利
在心理学中,“适应”表示对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大学新生适应指初上大学的学生在新环境中面对生活、学习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新旧模式的冲突时,主动进行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调整。大学新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转型,常常存在诸多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难以适应新环境的焦虑心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形成的失落心理;学习适应不良引起的困惑心理;人际交往问题带来的孤独心理;自我评价失调导致的自卑心理;失去奋斗目标产生的迷茫心理等。
从纵向角度来看,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学生初高中的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开始形成自我同一性,需要被认可、被尊重、被支持和被欣赏。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但由于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压抑。到了大学阶段,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分离与出发,他们需要告别过去,与原生家庭分离,开启新的大学人生。在这几个阶段的成长历程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不断发展、形成。同时,学生也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学习内容、学习风格、学习压力在不断变化,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动。在这复杂的变化过程中,适应不良者可能产生自卑、迷茫等心理,甚至渐渐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从横向角度来看,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经过新一轮筛选来到同一个校园、同一个班级,不同人群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情况会更加复杂。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类型来划分,如优等生问题与贫困生问题等。优等生问题可能鲜少受到关注,但其实“好”学生也存在适应性问题。并且,通常情况下,优等生的焦虑可能更多,荣誉、面子、学业等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们身上,他们的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容易形成巨大冲突,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再者就是贫困生问题,他们通常学习基础一般,但是仍艰苦奋斗,并且目标远大。与此同时,他们容易心理失衡,患得患失,产生自卑心理。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涉及考试压力、人际交往、升学及就业压力等方面,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解决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防止适应性问题发展为更严重的危机事件。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源于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之间的差异。对此,大学生需要在不同方面进行补足。学习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大学新生入学指导系列课程、分配指导教师、组织各类入学讲座等,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为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增设专业课的导入性指导课程和课后补习课程、增加项目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不同方式,更好地引导大学生适应独立探索和主动学习的大学学习风格,激发其学习动机。
人际方面,首先,大学的师生关系与高中相比有很大变化,教师不会时刻紧盯学生的学习,除了上课时间,与学生的接触也较少。对此,大学生可以利用机会主动与教师交往,主动询问,寻求指导,从而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其次,大学的同学关系也不似以往亲密。学校应重视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相关课程的开设,利用课程思政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归属感。另外,学校还可以以社团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团队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他们扩大关系网,体验良好的人际互动。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之所以需要引起重视,是因为适应不良会诱发各种危机。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应提早关注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防止适应性问题发展为更严重的危机事件。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预防方法可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即在学生问题出现之前进行有效的检测、评估和处理,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大学新生入学心理普测和心理访谈就是其形式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也能很好地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自我觉察、调节不良情绪以及应对各类压力问题。另外,一级预防不能仅依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一独立的职能部门,还应该建立从宿舍到班级,到学院,再到学校的系统性危机预防机制。二级预防,即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类适应性问题。二级预防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求助意识。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实践证明,能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他们的问题一般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学校应积极向大学生普及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消除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误解,提升其求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