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时代意义

2022-11-20 13:30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强国大学生

吴 颖

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全球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为更好地适应国际局势发展需要,我国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开放发展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加速了世界一体化文化格局的形成,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丰富人类精神世界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一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大学生价值认知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大学生群体作为成长中的一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是中国走向崛起之路的中流砥柱,作为国家“软实力”存在,更是“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面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群体要从个人社会职责、社会使命出发,除借助专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之外,还需要在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读书学习等过程中不断凝练自身精神品质,以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更好地参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在彰显个人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一、相关内容概述

(一)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承载着人类厚重的发展历史,孕育了磅礴的精神内涵,在绵延不息的流传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文化强国”作为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举措。事实上,唯有文化领域的大繁荣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高速发展,并因共情将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为民族振兴灌入持久力量,继而促进和谐、美丽、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成,这也是全国人民共有的愿景。动态视角下,“文化强国”战略实施,必然以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高度的民族自觉为基底,依托高度发达的文化产业,仰仗一支高素质的发展团队,在不断创新淬炼中升华其内涵,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势在必行。

(二)文化认同

字面意义上,“认同”包含承认、认可、赞同等意,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人采纳他人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并趋于一致的体验过程。关于“文化认同”,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并从不同视角发表了对其含义的见解。例如,陈明认为“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同某一文化系统内在于自身的心理和人格结构,并自觉循之意评价事物,规范行为。”学者郭芳指出,“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选择的过程。”笔者认为,除了心理学层面的释义外,从对象主体来看,文化认同亦应当是每个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认同,以中华历史文化为魂,在实际生活中淬炼升华,通过文化振兴的道路驱动民族振兴。在当前的多元文化生态下,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内容不断延展,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其相互间紧密关联,共同丰富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驱动着其主动奉献于中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

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时代意义

(一)提升责任意识

中国文化有着十分强劲的民族基因,是我国最具标志性的特征,并且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大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其深层基底是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对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唯有依托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文化强国”战略才能顺利推进。某种维度上,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亦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璀璨革命文化以及延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帮助其建立清晰的责任定位,继而鼓励他们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懈努力,面对种种诱惑或熏染能够始终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指引下,积极献力“文化强国”,并驱动各个领域的腾飞。

(二)助力个体成材

如上分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支撑在于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全球化趋势下,国际交互日益频繁,进一步扩大合作边界的同时,亦造成了严峻的竞争生态,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事实上,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强,“人才强国”战略已然成为现实语境下的必然之选,亦是推动“文化强国”的基础保障。在此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使之从心理上欣然接受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架构起他们强大的精神世界,指导其系列行为实践,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品质,如此才能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进而实现个体价值追求,同步反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

英国学者厄内斯特·盖尔纳指出,“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洗礼和沉淀,是五十六个民族不懈追求与创新的结果,现已融于每个国人的血液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亦是一个多元文化内化的过程,使之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并为其智慧的创造所折服,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在多民族的协同努力下,相同的向往与信念,厚实了“文化强国”的战略实践基础,迸发出璀璨的光芒。共同的文化倡导,一致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平衡社会大众的利益关系,朝着“文化强国”的方向不断努力。

(四)迎合时代潮流

21 世纪以来,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世界文化格局也迈入了重塑时期,尤其是“互联网+”视角下,各类文化之间的碰撞交互不断,极大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但同时亦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发起了严峻挑战。现阶段来讲,“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世界文化、国际娱乐的重心偏向西方,中国面临着强势文化的压制。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扭转西方的强势局面至关重要,这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现实需求。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共情心理,将中国文化放在优先的位置,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地看待各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抵御不良文化侵袭的有力手段,使之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生态发展潮流,始终坚定自己的本心。

三、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

从微观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之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各具差异。结合对近年来各高校育人工作以及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娱乐行为表征的分析,以事例的形式对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展开研究。

受传统文化复苏的影响,“复古文化”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具体表现为因汉服文化的日渐流行而逐渐出现的汉服文化街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之自媒体“晒文化”的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媒体这一媒介,将自己对汉服的喜爱分享给网络上的其他人,如流行于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汉服换装视频、汉服唯美视频等。这些视频的拍摄者、制作者及视频的主要观看群体主要以青年大学生为主,这不仅说明了大学生群体对汉服的喜爱,更深层次彰显了大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与之相似的还包括以传统文化历史为背景创作的各种桌游、国潮用品等,这些事物的出现流行,均是市场为迎合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而作出的市场化选择,反映了大学生群体逐渐开始从对外国文化的追求转移到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上,并逐渐将这一探索进行了日常化表达。

此外,从全国各地的育人工作来看,近年来各地高校在致力于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外,也开始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导下关注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引导与培育,并通过融入专业教学、组织社会实践、构建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文化认同的培育,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早在2014 年8 月宁波市台办、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宁波市台胞台属联谊会联合举办了甬台两地青年大学生夏令营,邀请了来自台湾地区的12 所高校的青年师生与大陆大学生一同到杭州西湖、跨海大桥、河姆渡遗址、庆安会馆等多个杭州人文自然景观进行游览,极大地促进了两岸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陕西省也在2016年以两岸大学生交流体验的形式组织了“2016两岸大学生汉字书法艺术交流夏令营”活动,组织两岸大学生以书法教学、观摩碑林、艺术讲座、书法创作展示等多种体验式交流活动来增强两岸语言文字、文化的“同根同源”。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为代表的高校,更是直接将文化认同纳入到了育人工作当中,从本校育人特色出发,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制定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的育人工作计划,极大地促进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四、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

(一)政府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增强和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精准把握“文化强国”战略的内核及意义,以“文化振兴”为着力点,大力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挖掘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唯有文化自身持续强大,紧密贴合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才能迸发出强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这是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高举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方针,通过系列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充实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保障,并将之有机地植入到国民教育体制中去,基于家庭、学校、企业等多方联动,形成一种泛在的民族意识。另外,政府相关责任部门,亦需主动肩负起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艰巨任务,深入教学一线,关注大学生群体发展现实,了解系列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优化顶层设计,保证制度、政策供给的可行性。

(二)高校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主阵地,这也是其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应然之选。具体而言,高校全体教职工应深刻领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意义,精准定位自身岗位职能,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思想指引,协同关注大学生成长动态,以身作则、身先示范,积极影响大学生的德行追求。尤其是素质教育改革生态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要摆正其战略价值定位,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强化教师参与“文化强国”建设意识,明确和细化其岗位责任要求,及时更新其思想理念,不断充实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之文化素养凝练升华,通过增添教师的个人魅力牵动学生的文化认同情感。同时,牢牢抓住思想政治课堂这个主渠道,明确培育学生文化认同的目标,有的放矢地付诸实践,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并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之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加强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继而转化为强烈的文化认同。另外,其他各学科亦需立足“课程思政”,协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三)社会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意义,对驱动社会各领域发展作用显著。同时,大学生作为自然人,亦深受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多元文化生态冲击下,西方资本主义渗透的裂缝扩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侵害了大学生心灵,加大了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难度。对此,一方面要深刻意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在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优势的同时,严把准入关、质量关,加强相关方面的立法建设,升级监管等级,及时屏蔽不当言论或不良文化,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文化自信教育的辐射范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指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看待多元文化,使之为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所吸引,进而自觉产生认同;另一方面,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立足于新时代视角,深刻解读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本真内涵,彰显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特色,为之附着上明显的中国色彩,从而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四)个体

作为文化认同的主体,大学生要不断淬炼自身,努力担负起中国文化传承者和华夏民族继承人的身份和责任,善用唯物主义辩证观看待这个客观世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视角,主动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四个现代化”思想,从民族历史中汲取经验,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迎接多元文化生态冲击,严于律己、规范言行,彰显新生代应有的精神面貌。即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仍需深谙历史文化,“温故而知新”,了然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将之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需认真学习革命文化,了解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在不断实践中锤炼自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自力更生等优良品格,找准人生的航向,实现自己的价值。“互联网+”战略时局下,自由、开放的信息化平台,集载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着十分广泛的时代意义,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实践中应当从政府、高校、社会以及个体四个视角发力,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思想为指引,营造良好的环境,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强国大学生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秦晋争霸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