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群像之“继任者”继任者们的“刻板印象”

2022-11-20 12:16李梓林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十几岁 2022年15期
关键词:阿斗继任者刘禅

文/李梓林(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创业难,守业更难。《三国演义》刻画的魏蜀吴三家政权的继任者们各有特色,但为了小说叙述的需要,作者对这些继任者的生平经历进行了增删润色。而《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使继任者们的群像逐渐形成了“刻板印象”。从这些刻板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读到本书的理念及文化。

曹丕:并未逼过曹植赋《七步诗》

小说第七十九回中,曹植于绝境中口占《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部分读者据此将曹丕视为一个狠毒、虚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但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注和《曹植集》中都不见该诗。郭沫若也说:“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

其实,“七步成诗”的故事是符合《三国演义》“尊刘抑曹”价值观的。作者为表达刘备的正统色彩、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一直对曹氏带有浓厚的贬低意味。

小说第三十二回末尾写到,“丕初生时,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以及“丕八岁能属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骑射,好击剑”。此处对曹丕的描写,看似褒扬,其实目的在于先扬后抑,且此扬为简单略过,颇有深味。

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在世时,刘禅几乎没有发言权。刘禅即位后,作者又将刘禅塑造成昏庸无能的君主形象,后期写他宠幸宦官,无视诸葛亮的建议,在诸葛亮四出祁山、连战连胜时,听信谗言将其召回,造成诸葛亮一生的遗憾。没有治国才能就罢了,刘禅最后还举国投降、乐不思蜀。正因如此,“扶不起的阿斗”便成了刘禅的标签。

在腥风血雨的三国乱世,刘禅稳坐皇位四十余年,在位时间是三国所有国君中最长的,定有过人之处。刘禅少时继位,外部有魏国虎视眈眈,内部的人才却所剩无几,还要面临孟获、高定等的叛乱,政权摇摇欲坠。诸葛亮多年的北伐更是将蜀国本就不强的国力消耗得所剩无几。因此,诸葛亮逝世后,刘禅只能休养生息,而非穷兵黩武。也正是这种相对温和的治国方式与此时蜀国岌岌可危的统治现状,坐实了刘禅在百姓眼中“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殊不知,在当时的情况下,刘禅的无所作为也是另一种作为。

而《三国演义》只有将刘禅塑造成“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才能使代表仁义和正统的蜀汉政权的覆灭合情合理。否则,以小说塑造的诸葛亮之智、姜维等将领之忠,蜀汉政权应当一统天下才是。可历史并不能改写,所以,作者只能改写刘禅的性格,从而影响国家命运。

孙权:被忽视的决策失误

小说第八十二回中,东吴使臣赵咨向曹丕描述孙权时说:吴侯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懂得策略。这话有外交辞令的虚夸成分,但基本可看作是作者对孙权的评价。孙权作为一方霸主,具有出色的领袖才能和可贵的英雄品格,这是他不仅能继承父兄之志,且将东吴霸业发展到最辉煌阶段的重要原因。

可是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孙权性格多猜忌,杀戮轻率,晚年在继承者的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党争,是其政治生涯的一大败笔。小说仅用一百余字概括了孙权晚年继任者决策失误之事,实际情况远比这段叙述复杂。

这场长达多年的争斗令吴国政权混乱不堪。所以,孙权虽是孙吴政权的奠基人,但也为孙吴政权最终被颠覆埋下了巨大的隐忧。

《三国演义》将孙权塑造成有缺点的一方雄主,贬少褒多,当他联刘反曹时就赞扬,当他附曹反刘时就抨击。这其实是小说家的笔法,既能更好地为贯彻全书“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服务,又使孙权的人物形象复杂丰满、生动传神。

猜你喜欢
阿斗继任者刘禅
新经济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继者胜任能力探讨
游白帝城有感
热水里的石头
阿斗“乐不思蜀”?原来心中自有计量
刘禅北伐
刘禅北伐
我心中的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三国最优秀的皇帝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阿斗”刘禅
你所不知道的新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