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王尹希
(左毓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统编教材对想象类习作十分重视,共编排了十二次相关习作,超越了其他题材习作,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与以往大不相同。想象习作看似简单,但其实是最难的。从内容上看,随着教材中内容和形式的不断革新,学生像以前单一地想象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想象需要更广阔的视野。从表达上看,因为想象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师在教学和批改时发现想象类习作不好把控,在想象类习作中既要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保护个性,又要有丰富的表达,在学生自悟自构的同时让想象有思维、有审美。依据这样的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想象也在不断发展,教师要融入时代的气息,调整想象的角度。本文就以“在想象习作教学中融入新技术”为例,讨论让想象有新意,表达有内涵的方法。
想象是诗意化的语言,有一定的逻辑在其中,是学生在遇到相关习作时,根据自己的素材库,从中提取相关库存,与相关生活经验相连接,利用文字将头脑中的想象进行表达,自我构建新世界的过程。为了丰富学生日常的想象素材积累,阅读必不可少,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汲取更多常识,成为想象的源泉,也可以在欣赏他人的展示中习得模板,获得灵感。
阅读是激发学生想象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学生自我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走出平时想象的惯性,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钉钉的线上直播课功能为课外阅读提供了新路径,其中的连麦、白板、屏幕共享等功能,使课外阅读变得有氛围,让想象变得及时可感。
选择一本想象类的课外书进行阅读,可以串联起学生的想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实现两者之间的过渡。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设置多个环节,搭建支架,创设一个借力平台,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提高想象的能力。《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部对激发学生想象,驱动学生想象能力良好的攀缘支架。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想象兴趣的角度出发,设置多个阅读环节,激活学生的想象。如开设“魔法道具”环节,带领学生了解魔法道具里的秘密,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事物出发,创新出更多的魔法道具;在“魔法描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描写片段,和学生一起看看,走近了解魔法人物,探寻其中写人的奥秘;设立“魔法讲堂”,专为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让学生为大家带来读后感介绍,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书中的任何事物来介绍;运用“魔法创作”,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打开自己的思路,创编“哈利的探险之旅”或者创设“魔法学院”。经过这一系列的阅读环节激活,学生创编了许多魔法咒语,并将咒语运用到和伙伴们一起开发的探险故事绘本中,还可以创编自己在霍格沃茨的探险经历,教师进行整理收集,可以编成一本《霍格沃茨探险集》。
这场课外阅读并不是脱离教材凭空选择的,哈利·波特课外阅读中的相关想象为学生在后面的想象作文打下了基础。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我和____过一天”,学生已经阅读了哈利·波特小说,对想象类故事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其中人物有较深入的了解,这样一下就激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降低了习作难度,提高了想象的效度和习作效率,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习作起来也就文思泉涌了。又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一场神奇的探险之旅”,正好与阅读中“魔法创作”环节的设置不谋而合,学生在过程中有了阅读经验,创作体验,感受到位,想象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去哪里探险?和谁探险?会经历什么?如何解决?”有了相关阅读的加持,《霍格沃茨探险集》的创作经验,学生想象的思路和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不会局限于沙漠、荒岛、雨林等地,对探险有了一定了解,自我创作起来会更符合“探险”的内涵,探险经历不会只局限于遇到猛兽、受伤无助等简单情节,想象描写源源不断,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使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探险经历,贴上独有的个性标签,实现了一场真正的自悟自构的想象循环。
想象类习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还要关注他们的文字输出,以及对其中情节和情感的把握、立意的设定,这就需要评价方式的渗透。
教师可以在钉钉班级圈中设置习作专栏,并将评价表单放入其中,引导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进行留言评价时有法可依。例如,四年级下册“故事新编”中,学生的想象聚焦在故事人物的新挑战。教师可以设计相关评价表,让学生从新鲜有趣、合乎情理两方面进行星级评价,重点关注情节的设置是否合理,人物的挑战是否有迹可循,这个故事新编最后是否有价值。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发布在班级圈,学生之间根据评价表单进行星级评价留言。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让所有人的作文可视化,评价公开透明,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生自己也收获感悟到了相应的习作方法,学到了优秀案例。同时,运用钉钉的“番茄表单”功能进行投票选择,票选出班级前5 篇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进行整理出刊。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合理利用评价表单,使评价有法可依,利用“番茄表单”投票,使评价可视化、可追踪,还要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效引领和把控,引导学生以向阳、向上、向善的姿态进行积极的想象。
习作接龙作为一个平时的群内小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想象兴趣,也可以活跃群内气氛,从而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出学生的价值观。教师的相关引导必不可少,想象类习作虽说有广阔的空间进行想象,但是价值观的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宇宙的另一边”中,学生接触了“镜面想象”,教材要求学生从现实的相反方向进行想象,感受想象的神奇。在钉钉群内设置相关习作的接龙,教师在看到学生接龙过程中不能放任接龙,而要适当地参与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通过及时回复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镜面想象”,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整体留言发布信息,引导学生在接龙时要关注如何呈现在另一边的生活。比如,有学生写到在宇宙另一边的学生不需要学习也可以掌握相关知识,这有些过于架空,脱离了相关的正能量价值体系,没有聚焦到核心情感和价值,教师要给予正向的引导,促使学生对接龙习作有立意和价值观的思考,这样才能使接龙习作有意义。
接龙习作让想象不断延展,在过程中学生感受想象的乐趣,在他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激发自己的想象,将想象写清楚、写具体,更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价值观和想象的品质产生影响。
想象作文看似有广阔的空间,但在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想象类习作的“度”是一个难点。如果完全开放,学生会陷入漫无边际的局面,甚至进行胡编乱造,还会趋于雷同,但是如果指导过多,会变成千篇一律,没有个性。那么,如何让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自由有度?我们可以借助“学习通”APP 进行相关指导,使想象张弛有度。
学生不会想象,或想象过度,主要还是因为缺乏相关素材。“学习通”APP 里有“国家宝藏”“金色名片”和“展览推荐”栏目,这里面汇聚了全国天南地北各处的各类型宝藏,而且配有语音、视频和图文并茂的介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云博物馆”。借助这样一个足不出户可以在教室里“云”游五湖四海的博物馆的机会,可以见识到许多有趣的国宝。我们提出问题:“越王剑和勾践剑都在一个展厅,而且是邻居,你们说,闭馆后,没有人流的时候,它们两个会不会发生点什么呢?”学生根据史料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创编,就可以出炉一本《奇妙博物馆之夜》探险集了。利用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想象,开阔学生想象的视野和空间,学生的想象在这样发散性的问题中大胆地丰富起来,如果仔细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三年级下册“这样想象真有趣”,四年级下册“我的奇思妙想”,六年级上册的“变形记”等都要学生大胆想象,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或是写一个自己想发明的东西,这些都要学生有丰富的素材积累。
根据课程标准指出,在高段的习作中还需要进行合理想象。很多教师以为合理想象是搭建框架,进行千篇一律的统一指导,实则不然。合理想象是学生能结合相关材料,将头脑中的想象与真实世界接轨,实现虚实的统一,这便是在合理范围内想象。结合学习通APP 中的“云博物馆”,我们可以这样培养合理想象的思维习惯。
首先,引导学生选择一件博物馆馆藏,在“学习通”相关栏目中进行了解,学生在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的结合中很快会收集好相关资料;其次,观看《国家宝藏》中关于国宝前世故事的演绎,引导学生了解前世故事的改编正是结合史料进行的,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故事创编和大胆想象是结合相关资料的,要有真实作为依据;最后,结合五年级下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文物进行说明文写作,学生立马可以进行生动的说明文写作,这样一篇说明文也变得栩栩如生。由此可见,兴趣和素材积累缺一不可,学生觉得难写,无从下手,很多时候真是因为缺乏素材,素材应该先于写作技巧知识,写作技巧的相关知识是用来丰富素材的,而不是写作的中心。同时,想象的思维习惯也并不只局限于想象类习作,拥有了合理的想象思维习惯,其他题材的习作也可以一脉相承,习作表达也会变得生动形象,可感可触。
一个好的想象应该是根植于现实,又能服务于现实,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的思维,这需要我们对想象有具体化的表述。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类习作,教材着眼于“大胆想象”,但我们不能忽略“家乡”二字。关注“家乡”,我们不难发现,这不是一篇仅仅只需要大胆想象的习作,是一篇要“基于现实的大胆想象”,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这篇想象习作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所以想象类习作也不能一概而论,这篇习作需要有一定的家乡情怀和立意。在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根据年段特点和习作要求要有相应的变化。在教学“二十年后的家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认真观察家乡的街道,借助“学习通”APP 中关于家乡博物馆功能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发源以及它的一些重大事件,对家乡有更深入的认识,在调查过程中记录家乡现在的模样,想一想二十年后的家乡在哪些地方会有哪些变化,并为学生提供路线的变化,可以从家乡的街道、家、学校等几方面来写。在批改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想象不再是幻想,而是有了抓手,他们会从现在家乡街道上的垃圾堆放不整齐出发,想象二十年后的垃圾机器人如何工作整理垃圾;有的从教师每次擦黑板粉尘乱飞的现象出发,想象二十年后的黑板可以自动吸收粉尘;还有的看见小区没有门禁系统,想象二十年后的人脸识别门禁的普及……当想象与生活联结,学生开始观察生活,关爱家乡的种子开始萌芽,想象不再是无根飘飞的蒲公英种子,是落入泥土中生根的蒲公英花朵,立于肥沃的家乡土壤,长大后飘飞的想象便汲取了家乡的养分,家乡成为它们心中的美好世界。
想象类习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最能体现学生言语的创造力和言语思维力,教师要灵活合理地运用学习资源,搭建多元化的思维培养平台,打通学生无意性想象与有意性想象之间的转换通道,充实学生的习作表达。
新技术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予他们想象相关的依据,还为他们及时记录灵感提供了便捷。“讯飞语记”是一个可以及时记录灵感的APP,它记录及时有效,平日里散步时对着它说一通就可以记录保存。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特点说明了它需要不断被运用才会有进步,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引导学生每天记录,自由选择事物进行想象言说,APP 会自动将语文转换成文字,将记录的文字发布到班级圈,大家进行评价和赏析,走进课堂。“讯飞语记”也大大提高了日常课文中读写结合点落实的效率,学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写作,说起来也更加流畅自然。日积月累,学生开始养成随时观察事物的习惯,渐渐打通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壁垒,找到虚实之间的融合点,表达自然越发充实丰盈。
总之,当代教师在进行想象类习作教学时,不仅要研究教材,把握课程标准,更要把握时代脉搏,用新技术、新思想打通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通道,连接课堂内外,养成相应的思维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想象有迹可循,想象思维与创作性表达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想象类习作中“如鱼得水”,自悟自构,张弛有度,让现实世界与自己创造的新世界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