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

2022-11-20 10:31俞永军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灯笼高质量意识

■俞永军

当下,手机、iPad、电子阅读器盛行一时,不少学生陷入一种碎片化、走花观花的浅阅读状态,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更不要说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了。而问题意识的养成是高质量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使学生学会高质量地阅读一篇文章?如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准确回答命题者提出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依循原文,运用适切的阅读方法

文本的阅读和题目的解答,必须依据原文,从文章整体性出发去思考和探究。一般而言,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无论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还是考查学生对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都紧紧围绕写作者的写作意图出题,因而,回答问题的关键就是严格遵照原文,有的放矢。温儒敏教授提出的“三步阅读法”[1]颇为可行:第一步是“直观感受”,先不要受到理论干扰,直接用自己的感觉体验去触摸作品,获得最初的整体印象;第二步是“设身处地”,尽可能与你所想象和理解的“历史现场”融合起来;第三步是“名理分析”,比较理性地思考原先阅读中直接获得的“第一印象”。

此外,梁漱溟先生在《认真读书的三层境界》中亦谈及阅读的要义和方法。他强调:“书上的文字符号代表着人类的语言。人们用文字进行交流不是平白无故的,总在解决什么问题,叫人明白一件事物或者一个道理。既然书上所写,亦即所说,都是在解答问题,解决从知到不知的矛盾,所以,我们的阅读就应该依循作者的思路提出一些问题。”[2]三层境界,简要叙述如下:(一)带着问题学,不要泛泛地读书,要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读书。这样读书就读得进去,读得深入,就不会书是书、你是你,就会对你的世界观起到一定影响和作用。(二)做还原功夫,回到原来那种事实上去。书上所记的都是前人认识出来告诉你的知识,我们不必从头再来。读书的必要在此,进学校的必要也在此。但是利用前人经验,须多少实践一下,把书本所说的还原到事实上去。没有抓到事实,那不过是一句空话,一种猜想。(三)领会书中意思,且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毛主席在仔细阅读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指出“农村包围城市”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主席没有一味地从教条、公式出发,而是活学活用,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这才是真正善于读书的伟人。

这两种方法都值得我们在平时阅读中多加使用,也只有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获取来的知识才不会是空穴来风、不切实际的。

二、把握问题,着眼文章的深层内涵

我特别欣赏梁漱溟先生的阅读方法,尤其是欣赏他的问题意识,当然这种问题意识必须着眼于文章的深层次内涵,不能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否则得出的答案极有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学生七年级入学开始,我就尝试着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文本。首先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文章内部结构的相互关系;其次侧重于文章内容的局部分析、语言品味,着眼于文章的细节,注重赏析文章语言的特有魅力;再次侧重于结构的合理设计、艺术手法鉴赏,着眼于材料的巧妙安排、内容的独特呈现方式。这既是对当下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只重细节不顾整体的教学倾向的否定,也是对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深入领悟作者写作意图、细致品味文章语言的肯定。

程红兵老师在《好教师就是好教育》一文中写道:“语言学习的媒介是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具有整体性、意合性的特点,它与西方文字不同,汉语确定的语义理解依存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一些有歧义的话语进入上下文,歧义就消除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获得截然相反的意义,句子和篇章的关系亦是如此。”[3]比如,鲁迅在《秋夜》一文开篇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单看这一句话,我们的确很难揣度它的深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如果从全篇着眼,就会发现:它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生活环境——窗外只有两株枣树,别无他物,仅此而已;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作者的生存状态及创作背景——孤独、寂寞、凄凉、焦灼,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孤军奋战,上下求索。

三、借助名篇,强化阅读的首要问题

阅读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从中获取应该获得的知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写道:“认真选择每一本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真挚地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中学到知识。”[4]怎样与之对话?如何从中学到知识?我认为真实有效的问题意识,才是高质量阅读的首要问题。我以教授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为例来说明。当时教学之时,我就引导学生侧重于三个方面问题:(一)作者回忆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情?(二)作者为什么会想起这些事情?(或者说,作者回忆这些事情出于什么目的?)(三)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究竟有何意图?三个问题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理解,着眼于所选材料的相互关系,以及具体语言环境中一些话语的重要内涵。

挑灯笼迎祖父,接纱灯上下灯学,挂红灯照路人,元宵节猜灯谜,官衔灯照朱门,纱灯上描红字,由宫灯想帝王,由灯笼想战事……诸多往事,皆由灯笼串联起来,寄托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深切思念与牵挂,也寄托着他对他们的感动与感激。灯笼既给作者留下诸多美好的回忆,也为夜行人指明道路,温暖他人。灯笼记录、传承着历史,更让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兵的悲壮场景,浓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自然溢于言表。结尾一段,作者说“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无疑就在振臂一呼,号召所有中国人冲向前线,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灯笼之所以能使作者想起沙场征战、奋勇杀敌的情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战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墨客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郭沫若等人。然而,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味妥协,贸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作者忧心如焚,怒火中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这一时期他创作的许多散文,常常激荡着爱国主义主旋律。“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即便是以回忆童年生活为主的《灯笼》,依旧折射出作者爱国主义的光芒。

正是这样的阅读与分析,才能让学生的思考贴地而行、有案可依,才能让学生的回答始终契合作者的写作意图。高质量阅读的前提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再加上持之以恒的练习,就能切中要害,娓娓道来;高质量阅读必须融入文本,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且问且思,且思且答,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灯笼高质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古贤们的环保意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糊灯笼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鸟与灯笼
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