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方法

2022-11-20 09:05:00☉徐
小学生 2022年19期
关键词:思维语文能力

☉徐 静

思辨能力指的是通过对事物的综合判断,进行理智的思考,能够准确了解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的能力。单就语文学习而言,思辨能力体现在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思考,体现在写作运用时的应用与表达。就学习的过程来说,思辨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1]。教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拥有更优秀的思辨能力,以适应之后更复杂的学习内容及更高的学习强度。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

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能力和辩证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于某一客观事物展开分析与思考的能力;辨析能力是指学生对于外界客观事物和道理明辨是非的能力。思辨能力指的是通过对事物的综合判断,进行理智的思考,能够准确了解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的能力。思辨能力,顾名思义是指思考能力与辨析能力的综合。总之,思辨能力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思考辨析的能力,培养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事物发展方向的同时,辨别思考和分析的方向。思辨能力的发展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

二、小学语文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

首先,思辨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表达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思考能力有待提高,思考能力无法达到能够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水平。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将思路梳理清晰完整,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能够锻炼学生敢于表达、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后,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完整,进而语文表达能力也更加顺畅[3]。

其次,思辨能力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跨度。在提问式课堂教学下,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树立起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学们能够轻松开拓自己的思维,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加上教师的启发教学,很容易达到教学效果。思辨教学是一种辩证法教学,辩证法教学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通过辩证的思维看问题的水平,并且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素养,让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一个方面,能够更加发散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一个具有威严的职业,学生比较惧怕老师,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不敢向老师主动提出问题,学习上的疑问也会越来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得到限制,通过辩证法的思辨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在提出问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一)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建立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分辨,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问题设置的难度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分析学生学习现状。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在目前阶段还无法透彻理解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课堂冷场;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会让学生疲于回答问题而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得不到想要的效果,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出现无效化的情况,无法通过课堂上的互动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水平。例如,在学习诗歌《山行》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而不是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教师就可以抓住诗中的“晚”字,提出让学生产生思考的问题:文章时怎样通过一个“晚”字来表达自己对枫林的喜爱的?“晚”一字有几种含义呢?这些问题和文章主题息息相关,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同时,增加对古诗的思考,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学生在思考与深入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小学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培养,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对课堂提问和师生互动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的问题既能达到课堂教学需求,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水平。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与课文重难点完全重合,采用互动法教学的方式,通过向学生抛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思维深度。学生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对知识进行思考和体系式整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来提高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去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很有效的,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日积月累的行为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纠正学生的思考方向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有些小学教师急于达到课堂效果,提出问题后直接抛给学生答案,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干涉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考过程就完全被老师的思路取代,无法提高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虽然教师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应尽到引导学生思路的职责。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文《草船借箭》中,首先启发学生思路,引发思考。《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针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提出问题,掌握学生课前对课文的了解有多少,在学生读完课文对课文有初步了解后,提出问题:“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诸葛亮在明知周瑜要加害他,为何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后交十万支箭呢?”学生通过反复通读课文来回答问题,教师先保留答案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一些语句,思考并分析得到答案。在教师的提问下,同学回答:“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让他3 天造10 万枝箭这一件他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周瑜是想要刁难诸葛亮借此机会杀掉他。”在教师的指引之下,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分析出课文中表达了周瑜嫉妒诸葛亮才华的而用的计谋,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及形象,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激发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分析总结问题,提高思考能力。

(三)提升学生想像力,增强写作能力

留白是文学创作中很重要的写作手法,能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课堂特意留给学生想象空间,可以丰富学生的思路。在语文课文中也有很多具有想象空间的例子。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我变成了一棵树》,英英为了逃避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一棵长满鸟窝的树,树上住满了小动物,机智的妈妈用美味的食物引诱英英回家吃饭。教师可以提出:“如果我变成一棵树,我会是怎样的心情,做怎样的事?”再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你们想变成什么?”让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拓展学生的思路,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上适当的留白,可以让学生打破思维的界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文本进行拓展,找出较为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思考,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记录灵感,没有记录在阅读中难以理解、困惑的地方,这些问题可能就转瞬即逝,无法再重复思考困惑的问题,这相当于之前的阅读过程是无效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强化写作的重要性,阅读和写作是不能分开的。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复盘自己的阅读历程。每个人在阅读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记录下自己的读后感可以和别人进行思维的碰撞,多思考也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四)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快速锻炼学生思辨能力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也是拓展思维、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方式。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将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身边积极的故事、社会热点话题融入语文课堂,开展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就能使学生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进行各种社交活动,充分将课堂上学到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实践中进一步体会课堂教师所讲,通过课堂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如果学习掌握的知识不经过实践,再好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都会是飘在云端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将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连接起来,学习到的知识才能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来,在课堂中培养的习惯才能真正发挥到实处,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空谈。正如前文所说,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培养的思辨能力,归根到底都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冷静自若地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让语文学习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运用,学生真正使用自己学习的技能和知识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与引导才能体现其真实价值。语文教学最终培养的是能够将课堂知识生动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发展型人才。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要经过不断反复巩固和运用才能掌握得更加熟练。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真正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自己掌握的思辨能力。教学的实际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抑或社会热点,让学生具有辩证型思维。利用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认识一定社会的发展,使得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想通过实际行为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小学这个基础阶段尤显重要。教师可以先从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为出发点,利用课堂提问式教学方法,培养同学的思辨能力,再从课程的实际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最终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思维语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抄能力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