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洑旭姣
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曾经提出过,每个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向往。诗歌就寄托了古人看到的社会现实及他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学生学习诗歌,可以基于自己的社会现实得到美的熏陶。基于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是指在尊重儿童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应用了这样的理念,小学诗歌教育才能够真正的适合学生,有效推动学生的成长。
儿童的视角和成年人的视角存在差异,教育学者李镇西曾阐述过这种差异。他提出,在儿童的视角中,这个世界是新奇的、充满未知的、值得他们探索的。儿童的朝气就来源于他们对于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就要基于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对诗歌的内容产生好奇心[1]。
以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为例,对于学生而言,这首诗歌的内容过于抽象,他们难以理解诗歌的意思,于是在抽象化的世界里,学生不知道该去学习什么、探索什么。此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视音频,学生听到优美的音乐声传出来了,播音员的悠悠朗读声读出来了,一幅一幅情境画面出现在儿童的面前了。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环境,令学生能够在具象化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优势就能够呈现出来。在良好的环境中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就集中了。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他们不懂得结合画面提出问题,此时他们只是会对画面上呈现的内容产生好奇心。此时教师可起到启发的作用:“画面上现在有哪些人呢?”学生发现,画面上有男人、女人;有成年人、老年人、小孩。师:“你觉得画面上描述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呢?”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经历,他们会发现这是古代的、农村的生活。在引导下,学生会去思考:“这些人在做什么事呢?”画面上描述的世界虽然和学生的生活存在差异,但是他们还是能够从人物的肢体语言、动作中猜测现在这些人在干什么。孩子本身的想像力十分丰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己去发散思维:“画面上人和人之间在交流什么呢?”“他们似乎有表情呢,他们可能是什么表情呢?”当学生自己开始发散联想,在诗歌中去找知识时,他们便能开展自主的学习。
基于儿童视角开展教学活动,就是指要尊重学生当下的发育阶段特征,挖掘出他们对生活、对知识的渴望,为他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他人的好奇心,令他们去自发探索。
儿童学习虽然具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优势,却也有着学习的局限。例如,他们思维水平不足、知识积累不足、学习情绪很不稳定等。传统的诗歌课堂教学往往无视学生的学习局限,而强行要求学生突破自身局限,高效学习知识。而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觉得学习诗歌很吃力,并且他们的收获还不多。当他们觉得达不到老师提出的要求时,他们的内心便饱受挫折。慢慢他们觉得学习诗歌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基于儿童的视角,是指要正视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局限性,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习惯,能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和激励,让学生在现有的学习基础上不断成长[2]。
对于一到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引导学生理解画面是让学生学习古诗歌的关键。这是由于这个学龄段的学生还不能把抽象化的文字和具象化的画面结合起来,于是在阅读诗歌时,学生难以对文字有体验。此时教师需要从强化学生的体验出发,让学生从理解动词、名词、形容词中理解作者的诗歌到底说了什么。
以学习《春晓》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手拿一支笔,一边读诗,一边画简笔画:现在诗歌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呢?学生需要捕捉诗歌中的字句,用简单的画面描述出来。学生表示该事件发生在春天的一个早上,而且是清晨。诗歌是以作者的视角来描述的。作者刚刚醒过来,他听见窗外鸟儿在叽叽喳喳叫。作者眼睛看到的是现在是清晨了,听到的是鸟儿叫了。他的所思所想是昨天晚上模模糊糊好像听到了风雨的声音,不知道现在一场大雨下来是不是有很多花朵凋谢了。学生结合自己用笔描绘的图画,发现了一首诗歌能够呈现出一个情境,它诉说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汉语语言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词汇的用法,学生一边朗读诗歌,一边品味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名词?学生捕捉到了春、鸟、夜、风雨、花。作者正是应用了这些名词来描绘出画面里的素材。动词,则把画面串联起来,即让静态的画面变成“连环画”,学生看到眠、闻、来、落,它们让画面素材动起来。形容词,则让画面变得更生动,例如不觉、处处等。一方面,让学生读诗,学生能够了解汉语语言应用的艺术;另一方面,学生积累了词汇的用法,可以让他们应用这些语言进行表达,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中学年龄段,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描述了一种怎样的画面情境,还需要了解诗歌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一方面,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理解作者描述的情境,与诗歌的内容产生共情;另一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作者应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传递这种情感。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在独自学习中会感受到学习的挫折,教师可应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共同学习诗歌,彼此取长补短。
以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学生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内容是作者在九九重阳节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然而在中学年龄段,学生不仅要从画面的层面来理解诗歌呈现的画面,还要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来分析画面和画面的关联。为了让小学生体验虚写和实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已经发生的事儿?哪些诗句描写了没发生的事儿?学生发现前两句没有描述一件具体的事情,它只是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后两句写了登高以后,发现身边没有亲人。这是一件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情,它似乎也有表达作者的情感,然而此时学生受到思维的限制,不能理解作者怎么表达出情感及自己为何觉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看到了实写和虚写的差别。
如果虚写的内容是作者正在直接抒情,那么实写如何间接抒情?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去理解作者描绘的情境:“为什么春节期间会出现春运的现象?明明在春节期间,人流特别多,大家却抢着去买票,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春节期间,是大家默认回家团圆的日子呀。”“在春节期间,子女都会回来过年这是习俗,没有亲人在身边,这年都过得冷冷清清呢!”“我有个表姐,他家里有一年过年,连一个来上门拜年的都没有,表姐说他的父亲整个人都沮丧了,觉得亲戚家的人都不惦记着自己,亲情都没有了。后来他听说亲戚还是要来拜年的,于是可高兴了,他头一天就在准备饭菜,准备着十五个亲人一起过年的,谁知道春节期间,那些人是陆陆续续来的,不是一块儿来的,而且小一辈的也就跟着父母来拜个年后,找个借口就走了,真正到中午饭的时间,只有五个年老的长辈在一起吃了个饭。这件事让表姐的爸爸好一阵伤心呢”。通过交流,学生发现中国就是有过年过节期间亲人一起聚聚的习惯。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在重阳节这一天,想到自己的身边没有亲人,亲人肯定很思念他。
教师设问“遍插茱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突然作者提到这一件事呢?通过学习学生发现古人有重阳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现在“遍插茱萸”就是指代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它没有直接说明作者描写的是哪一天,但是提到这件事情,读者都会知识这是九月九重阳节发生的事情。在特殊的情境下,作者就会有着格外的感触。
低年级学龄段的学生,一方面要受到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能够应用分类思维来说明作者从哪些方面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情和共鸣,理解作者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及为什么要抒发这种感情;另一方面,要掌握应用修辞手法来刻画自己感情的方法。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是这一阶段学生鉴赏诗歌的关键。
到了高年级学龄段,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发展,用现代教育心理学来描述,就是学生已经意识到他的世界不再只有自己,他们关注的也不再只是自我,在这一阶段,他们已经开始融入社会,了解社会规则。学生可以从作者写诗的环境来理解作者可能会有的心境,然后从作者的言行及选择中看到作者想要传递的态度和价值观。当学生理解了诗歌传递出来的环境和作者的想法时,他们便能感受到诗歌中想要传递的意境。
以学习《七步诗》为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知人论事的方式来理解这首诗歌。这首诗作于黄初元年,从以往听过的《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学生理解,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孩子,他们当时都有继承魏王的资格。相对而言,曹植的文采更好,才思敏捷,曹操很喜欢他。而曹丕就不太受到曹操的疼爱,曹丕一直对得不到父亲疼爱这一点不高兴。但是,为了讨好父亲他也不敢说。后来曹操发现曹植虽然文章写得好,却没有政治才干,他不适合当诸君,于是最终还是立了曹丕当下一任的魏王。当上了王以后,曹丕就开始清算这个看不顺眼的弟弟,他要求自己的弟弟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假如作不出来,就说明曹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杀了他。了解了这段历史背景,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曹植要写这样一首诗,结合环境的迫害,及自身的感受,曹植写了这样一首诗。豆,是指现在正意气风发的曹丕,而萁是豆荚,指曹植。现在人们只要豆子,不要豆荚,豆荚就变成了可以当燃料的废料,把它烧了。通过类比和对比,曹植是向曹丕哀求,到底他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曹丕就非要杀了它,就像是要烧了一个没有用的豆荚呢?
在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以后,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破”和“立”。学生需要掌握质疑的方法,即要让自己的质疑有理有据。结合因果逻辑,学生提出:“你曹植虽然和曹丕是兄弟,但是,你有和他好好的培养感情吗?如果你们感情很好,曹丕为什么就没想过对你手下留情呢?总不能平时兄弟不培养感情,到了关键的时候却要兄弟有兄弟情,这似乎不合常理。”学生提出了建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和兄弟,还是和朋友,平时就要多沟通,多联系。临时需要别人了再叫‘哥哥’,有时不顶用。”学生需要从整个事件的逻辑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学龄段的学生,需要得到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应用知人论事的方法抒理诗歌中表达的事件和作者的感情。然而,学生需要从质疑出发,对作者的感情和价值观进行批判,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完成诗歌的鉴赏以后,学生需要形成鉴赏的成果。学生在交流鉴赏的成果,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的过程中,一方面能让学生个体得到学习成就感,他人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会成为学生鉴赏诗歌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给予彼此启发,无论是正面的意见,或是负面的意见都能成为促使学生成长的土壤[3]。
例如,学生应用一则MV 展现出自己对《七步诗》的理解,他应用的视频材料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剪辑,而音频则是自己对这首诗歌的评论。当学生提出了曹植平时就应该和曹丕培养感情时,另一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提出意见:“这两人合不来的,曹植自己本身就很有野心,他要是很早就发现自己不适合当诸君,然后对曹操和其他兄弟说明自己的志向,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一名学生的意见引发了大家的探讨,大家开始思考“人要如何有自知之明”这个主题。
学生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得到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帮助,在探讨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延伸出其他值得探讨的切入点。展现个性成果,结合需求深入学习是学生课后鉴赏学习的方向。
诗歌这种体裁,承载了汉语语言应用的精华,学会鉴赏诗歌,能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向往之情,他们也能在鉴赏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大量的语文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并产生热爱学习诗歌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