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颖
科学教育的主旨在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1]。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农村学校,乡土自然资源如果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则就变成了实施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2]。通过合理的开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探究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STEM 理念下的项目式教育就是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甚至艺术融合在同一个主题性的项目活动里。例如,我们要造一座可以在足球场供教练、观察指导、球员练球的活动塔台。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些工程的任务和要求;然后,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设计方案。在这个设计方案中,我们会用到很多的科学原理。例如,框架结构风阻小,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结构更稳固,三角形斜杆的插入可以大大增加其框架的稳定性。而这些原理的获得,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在设计过程中要引导项目组成员通过资料的查询,或者在现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设计实验不断地检验假说,推翻错误,从而得到结论,这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完成这个项目还需要很多的技术,例如,塔台的防震技术等。然后,对照设计图先建造一个模型,并测试这个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等。在这个工程模型的建立中,还要对项目工程的安全性、实用性、成本进行计算,了解这个工程所用到的相关设备以及对设备的研发和使用。技术是项目核心,数学则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之中。因为,对数据的分析是上述所有内容的基础。
乡土STEM,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组合,让很多老师惊奇,我们将怎样结合在一起呢?我是这样理解的,无论STEM 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探究是专题性的项目,还是别的活动,其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工程思维、技术能力,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开发过程中,结合学校的现状,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问题情境出发,才能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完成各个学科的大融合。两年来,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现将成功的课程案例和活动策略总结如下:
第一个活动:我是小小设计师。种植园造型是什么,建构的材料有哪些,需要的工具及其作用,哪些工具会用,哪些工具不会用,哪些技术要请教别人……
画出设计图后,先在设计小组里推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案,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最后定出一份最合理的设计。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了大胆表达和安静倾听,学会了理性质疑和虚心完善,学会了比较和分析,懂得了取舍和决断。
最后胜出的设计图的设计师便是本次活动的小小工程师。工程师要负责小组分工,哪一组准备哪些材料,哪一组准备工具,哪一组建造技术,哪一组负责质量检验等等。项目完成,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评价内容:工程师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出现了窝工现象;各组成员在活动中是否做到团结协作,遇事冷静解决问题;种植园的建造是否符合要求;任务完成的效率怎样等等。在“施工过程中”很多同学才发现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道理,发现哪怕是把绳子系一个结都不容易,各组从最初的推卸、争吵、互相埋怨,变成了最后的努力配合。在评价中,学生的思想好像都慢慢开始成熟了,在反思中变得冷静,展示了心灵的成长。
为使班级基地更有使命感,班级之间彼此督促,每班自主地取上有个性的园地名并设计出园徽。例如,诺贝尔号、七彩乐园等。取名环节也是各抒己见,表达了各种美好期望。最终个性又统一。授牌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有自主性和凝聚力。
基地建好了,种植什么呢?一部分预留给学生统一种植科学课需要观察的植物。例如,验证“茎的作用”实验中的芹菜,需要观察植物的一生及各部分形成。“凤仙花”“小油菜”,用来区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的各种作物。我们还专门规划了一块地种植桑树,让学生养蚕不再因为寻找桑叶而东奔西跑。每班的另一块土地则用于自主探究。原则是: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实际探究,重在过程。例如,神奇的砍瓜,玩具小葫芦等等,主要是想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力量,更好地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有一个同学,听说宿迁有个小朋友发现了“大头菜掐了心可以高产”的信息,就跑过来问:“可以验证一下吗?”。然后,他们小组就种植了两块大头菜,一块掐心,一块不掐心,每天观察记录,可是到了收获的时候,两块地收到的大头菜个头有少许差异,但不是很普遍,我们一起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原因:土壤太贫瘠,养分太少,种植的区域在大树底下,光照不足。找出原因以后,形成了好几组对比实验的因素,我们的种植区又细分了好几个小区,搞起了多因素的对比实验。这次,学生的兴趣更大了。
三年级的同学,种植桑树,完成养蚕活动。为此,我们开发了相关的《STEM 项目化活动——探秘蚕宝宝》,共分九个环节:一是走访养蚕专业户,学习栽桑养蚕小知识;二是准备工具和“蚕室”;三是孵化蚕宝宝;四是喂养蚕宝宝;五是设计制作“蚕山”;六是观察蚕蛹和蚕蛾;七是抽丝剥茧,测量一根丝有多长;八是尝美食,油炸蚕蛹营养高;九是养蚕成果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认识了扦插的技术,认识桑树花的不同,品尝了桑葚的汁甜味美,体验了昆虫的完全变异过程。
在种植工作中,很多项目式小课题就应运而生了。《快来搭建黄瓜架》一课,聚焦环节:黄瓜秧苗是攀缘茎,要顺着一个架子爬上去才能更好地生长,然后开花结果。怎样搭建搭架子才能达到既稳定又省材料,而且要透风透光,不影响结果数量呢?
首先给学生思考方向:你觉得这个架子要受到哪些力的影响?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使用黄瓜架子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
探索环节:很多学生设计了架子的结构,并用身边的材料做成模型,检测了稳定性并计算了用材用料。
探究结果:
1.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形状架子最不容易变形,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框架结构最稳定;
2.每行黄瓜上空先横着悬挂一根铁丝,然后只在黄瓜的根部拴一条小绳子上面系在铁丝上,黄瓜也可以攀爬上去,这样做最省材料,而且种植数量会增加,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也有了空间。
哪种更好呢?经过同学们提议,我们对两种方案都制作出了模型,并用塑料藤蔓模拟黄瓜藤蔓。开始了测试环节,例如用钩码数量测试承重能力,用风扇测试其抗风能力,用单位面积能缠绕的藤蔓条数比较其种植密度等等,结果发现,第二种方法是省钱省力,但是在室外种植遇到风雨天气时,植株容易受到破坏。所以,这种模式适合在室内种植,主要是框架结构稳固。
例如,科学学科中《植物的一生》单元的“播种”,“交流前三周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等内容时,我们就把课堂设在种植园,让同学们把每日观察到的情况用照片墙、观察日记等方式展现出来。很多小朋友写出来从种植到观察中的点点滴滴,文笔细腻,生动有趣。带着浓浓生活气息和科学味的作文,得到语文老师赞赏后,学生每周都会主动问科学老师,这周又有什么主题活动。
相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难忘,这样的成就感也让学生终生难忘,也间接为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开垦了“土壤”,为他们观察和研究兴趣的持续性注入了超级强心剂。同时,联合美术老师画一画,摄影兴趣组拍一拍等,都可以让成果变得亮晶晶,让学生乐此不疲。活动的成果,更要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无论创意写作、科学绘画、主题成果展、科学小论文竞赛,还是美食展,都要在各个阶段让学生有成就感。
我们种植青菜,却意外发现菜叶背面的菜青虫,我们把被虫子吃的那颗悄悄用网罩起来,每天观察,然后便惊奇地发现:“看看,虫子变成了蛹!”“看看,蛹被要开了一个小孔,哇,一只可爱的菜粉蝶钻出来啦!”“你有没有发现菜粉蝶的翅膀刚开始是软软的,皱皱的,哇,撑开了就平滑了呢!”“为啥我的这个钻出来的是个蛾子呢,还那么丑?”(好嫌弃的小眼神哦!)“老师,您说的天牛是这个吗?果然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呢!老师,这是我昨天从菜地里请回来的,想问问您是什么虫子的,现在知道了,放学后我就把它放回自己的家。”“我们发现了两只螳螂,为什么上面那一只没有头颅呢?”“嘘——,你小声点,别说话,别把它惊跑了。”
整个过程,这样的激动场面很多,每一次意外发现,都会使学生眼中放射出很多新奇又满足的光芒。把这些写进科学日记,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眼中的惊奇变成妙趣横生的文字,通过细致观察,才能胸有成竹,妙笔生花。
利用成果自制美食,也是很好的课程拓展。例如,学生利用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如馒头、小饼、包子、还有比萨;造型上有可爱的小猪,有骄傲的鸭子。黄瓜可以做蔬果沙拉、凉拌黄瓜、炒黄瓜,也可以拼接成有创意的食物造型。怎样给你的作品起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美食?厨房变课堂,成果摆在手上,幸福写在脸上,双重收获,每一份食品都是特别的香甜。在项目活动中学习,强调“主体性学习”让学生选择需要研究的项目主题,尊重他的选择,他们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家校合作,只有在家长面前展示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才能获得家长支持。要真正做到STEM 科技活动的普及,要面向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所以,我们在每个兴趣小组展开活动之前,都要先召开相关的家长座谈会,从活动的接送,到家庭的经济支持,技术支持,在陪伴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最高的是家长。特别是每次带领学生比赛回来,家长们亲临比赛现场都会有自豪感,他们会告诉身边的人要重视孩子参加科技活动,从而更好地支持了科普教育的展开。在一次科学嘉年华体验活动中,我们联合了近300 个家长与老师一起开展了整整两天。从前一天对家长各种实验操作的培训,到第二天家长对同学们一遍一遍的耐心指导和讲解,让全校的学生体验了一场完整的科学盛宴。
举办科技节,全体学生和所有的老师都投入其中,大大提高了STEM 科技活动的普及率。特别是现场STEM 活动的竞赛,更是吸引了学生的互动。学生通过操作简易的器材,在最短的时间内,脑洞打开,化腐朽为神奇。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对学生的最大挑战,然后让其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