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8)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回归育人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本文将立足于教育的育人本质,分析家校合作现状,探讨家校合作的路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人在幼儿时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这个阶段的幼儿心无杂念、精神专一,父母应该趁其“心未滥而先谕教”,为幼儿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家庭教育中家长养育婴幼儿的行为方式会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研究发现,婴幼儿对抚育者的依恋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非安全型依恋的婴幼儿相比,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婴幼儿更能从抚育者那里获得温暖、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具有更强的社会技能、更良好的同伴关系等。[1]因此,抚育者应尽可能地与婴幼儿建立安全型依恋。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良的亲子互动、任意的约束方式(时而放任、时而专制)、父母关系不和、不当监管等行为,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分析孩子的反社会行为发现:六岁以前是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孩子如果在六岁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今后更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这种反社会人格一旦形成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教育成本,并且极有可能收效甚微。[2]由此可见,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应重点关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将影响教师的教育方式。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应关注人全面而个性地发展,而不单是知识的获得。在信息化时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具备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应成为教育的目的。另外,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正当需求,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人文关怀。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曾论述了学校中的“关怀危机”,他指出,如果学校关注学生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可能我们现在苦心追逐的那些认知目标便会自然而然地达成。
“双减”政策中强调,应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之间的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这充分说明了家校是紧密相连的教育主体,任何一方都无法避免另一方的影响。家校合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双方的共同目标,将两股力量凝聚在一起,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充分协调,以促进孩子优秀人格的建立、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质量。
长期以来,家校合作中家长大多侧重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要求学校教育将学生的分数放在首位。一方面,家庭教育本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上,有些家长不仅不配合学校,还“倒逼”学校,向学校要“分数”,成为应试教育的强化者。学生的生活只有学习,他们的全面发展、休闲娱乐、正常交往等都被严重影响,更甚者连穿衣、吃饭等日常行为都无法亲力亲为,唯一任务就是读书、考试。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人格的萎缩、道德品性的缺失也就在所难免了。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由于立场不同、观念的差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存在着矛盾。教师由于面临教育教学和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家长面临高压生活与育儿压力,家校之间缺乏沟通,常因相互不理解而导致家校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紊乱,教师公信力受损,家校责任界限模糊,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育人”才是家校合作的初衷。家校通力合作,培养德行兼备、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适应并能促进时代发展的人才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
“未来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识分子,而是大量受过教育的人——会感觉、会行动也会思考的人。”作为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人物,家长和教师应将孩子作为关爱的对象,为其成人做出努力。要教育孩子成人,就不应该只是强调分数,不要试图将他们倒进打好的模具里,也不要期望他们去完成家长的愿望和梦想。家长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孩子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成就孩子自己的梦想。古代的艺术品之所以为世人所追捧,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魅力,古代的艺术品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独特风格,而现代工艺品大多按照精确的尺寸设计、制造,少了一些韵味……同样,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沟通是家校双方达成共识,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完善家校沟通机制,保障家校沟通的顺畅,有助于家校分歧的尽早凸显,便于及时妥善处理,防止矛盾升级。学校可以主动采取必要的校务公开,让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措施、教育方法和教学进度等。比如,可以开放校长信箱、校长热线等,随时听取家长的建议和反馈,让家长随时咨询和参与学校相关事务,减少分歧;可以经常开办“家长开放日”,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谈,以便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针对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缺乏、教育方法不当、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还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的培训,缩小家校中育儿理念的差异,达成育人观念的共识。另外,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素养,强化沟通的艺术,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为家庭教育献计献策,营造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
学校需强化自身的职责。比如,建立安全监督机制,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营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氛围和民主班级氛围,充分利用集体优势,强化孩子对学校的归属感。教师应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孩子能在学校得到优质的培养。教师应内化育人本质,加强对孩子的关怀,充分尊重、热爱、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勇于表达、发挥特长、展现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满足孩子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真正促进孩子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家长需忠己之事,加强陪伴质量。家长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家中的大小事务,让孩子拥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孩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鼓励孩子运动并与孩子一同运动,增强孩子的体质,增进亲子关系;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孩子的劳动意识,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多掌握生活技巧;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拓宽孩子的眼界,开阔孩子胸襟等。家长通过多样的生活体验增加孩子人生的厚度,让孩子更有底气去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愿望。
总之,家校合作在于双方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和谐的家校氛围,落实育人理念,从而助力孩子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