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

2022-11-20 05:07/方
名师在线 2022年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文 /方 丹

引 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将其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用正确方式去指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使其提升思想道德认识,并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规范自身言谈举止,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从容应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普及,不仅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做好该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同时,学校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概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是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但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果也是难以量化的。如果教师仅通过卷面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衡量,那么课程就会失去部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该门课程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将其作为一门传输相关知识的课程,还要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1]。

(二)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且不断发展,历久弥新。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即我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能够做到将中国传统文化吐故纳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个体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具备服务社会大众、为国家做贡献的条件。当下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期,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理论型及技术型人才,更加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也是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及法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目标、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作风,真正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二)增强文化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大融合的发展态势。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已经出现被世界多元文化干扰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非常有必要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影响下,理性鉴别和取舍,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道德与法治水平,树立文化自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多媒体技术都已经在社会各个行业中得到普及。同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然而,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沿袭了过去的讲授法,学生很难被这种方法所吸引,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尤其是对于课本中一些纯文字的内容,如一些法律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困难。久而久之,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也难以依托这个课程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课堂延伸、融合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浩瀚星空,璀璨群星闪耀夺目,吸引着人们前仆后继对其进行钻研。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融合与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学生的优良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做好课堂的延伸与融合,拓宽课堂教学视野,向学生讲述时代模范人物事例,使他们在时代楷模高尚道德素养的感染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部分教师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时,并不能充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门课程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时难以被课程内容所吸引,因而难以提升文化素养。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重视把一些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希望学生通过掌握各种知识点来培养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会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故事。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但是,学生毕竟是从书本上得到知识,缺乏亲身感受,难以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从而难以形成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重视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题内容,开展恰当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师培养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传统教学模式,应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当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意识明显不足。教师的授课重点还在于让学生掌握法治知识,对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意识严重不足。这就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思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宝藏。优良的传统美德、浓厚的历史文化、精湛的文化艺术及社会风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不应该被尘封在历史的卷轴中。教师应将这些元素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并融合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用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学生树立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创新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以往部分教师更多地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但是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基于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全新的课程体验。

以“师长情谊”这一单元主题为例,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优秀品质“尊师重道”的影片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并加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举一些典型的案例,例如,“程门立雪”所说的是宋朝大学问家杨时在拜访老师时,看到老师程颐正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就一直在门外等候。当程颐醒来时,发现门外的雪已经深有一尺,而杨时仍然站在雪中,因而深受感动。这个故事也成为中国尊师重道的范例。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影像、展示图片,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体会故事,并感受杨时的尊师之情,引导学生对师长情谊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趣味教学手段。以“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例,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就可以设置抢答活动。具体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对未成年人构筑起‘四位一体’的保护防线包括哪四个?我国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是什么?法律的特征包括哪几个?”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抢答,对回答正确的小组和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就在活动中提升了法律知识素养,进一步规范了言行,也为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在教学活动中持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如同一座宝藏,其中丰富的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并恰当地将其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无形中逐渐形成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结合单元主要内容搜索相关资料,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成长的节拍”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第二个主题为“少年有梦”。处于青春时期的少年要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远大宏伟的梦想,并为之努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教师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丰富的素材,鼓舞学生正视自己的梦想,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此时,教师就可以用“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来激励学生:李白在小时候,有一次看到了老奶奶在磨铁杵,经过持续的努力,终于将铁杵磨成了针。李白感触颇深,并坚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也能够成功,他的学习欲望也就被激发出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用其他经典故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主题进行融合,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更多为了梦想、事业而努力的故事与课程主题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传统文化来激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还要重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感性认识,而是能够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去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这对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走进社会生学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感受社会生活,引导学生遵守社会秩序,倡导学生践行文明行为。随着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伸,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对社会的认识也逐渐深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尊老、爱老、敬老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本区敬老院,关爱老人,为老人提供必要的服务,使学生在整个社会活动中深刻感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国传统美德,促使学生树立尊敬长辈、爱护晚辈的价值观念。

(四)树立正确的培养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传统文化中筛选适合课程的内容,在全面搜索资料的基础上,恰当地引经据典。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使其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反观当前社会道德现状及法治水平,并端正自身行为。教师在授课中,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转变以往的学科培养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去培养学生,为顺利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和传统文化素养涉及的相关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现状,及如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还不是非常完善。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并逐渐形成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最终形成自身前行、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