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地理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11-20 02:26:27倪晓侠
读与写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教师

倪晓侠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玉泉山路初级中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往往侧重于让学生学习地理而不是理解地理的概念,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记忆。而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运用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吸收水平。生活化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学习工作的地理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地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这对提初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1.概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的学习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出现的一种课堂学习,以便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在初中做地理作业时,学生往往会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如果学生在原则上不理解这些知识,仅仅依靠死记硬背记住知识内容,就无法掌握地理理论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将这种地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件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和吸收这些抽象而复杂的地理知识,随着学生的成长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营造活泼的环境,学生可以专注于学习地理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2.1 有利于突出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地理知识博大精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地理学生可以使用相关的科学知识来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并通过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实现他们的目标。比如天气预报、空气污染、身体健康、度假旅游等都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同时,人口增长和人类社会发展加剧了环境和资源问题,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生活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直接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离,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将生活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以确保学生的学习不是抽象和无聊的。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积极意义,不断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2.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技能的能力。将生活教育理念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技能教学中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相结合,自主应用概念。作为地理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将应用技能和实践结合能力提高,教师需要将课本上的概念、定理等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3.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3.1 初中地理教学不受重视。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当前我国部分学校以及教师仍然看重升学率,因此中学教育活动的开展集中在“中考”这根“指挥棒”打转。但是,由于地理不包括在中考科目中,一些学校、老师甚至学生会忽视地理课程,而是将它们归类为所谓的“无用”。虽然地理在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可能没有得到学校或老师的充分认可,有些学校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教学用具。

3.2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模式陈旧。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表明,初中地理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包容性发展为目标。在有效的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以营造良好的氛围。然而现实中,初中地理教学大多不满足这一需求,重在讲解知识,刻意压制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发展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

3.3 初中地理教学缺乏课外实践活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发展应包括课堂和课外活动。在课堂上,这是吸收理论知识的主要领域,而课外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通过使用比例尺等其他工具来帮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完成课外学习活动。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指导。然而,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课堂教育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活动。一些学校和老师认为,课外实践活动是额外的负担,学校不购买相关教学工具,老师懒得组织进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当中。

4.初中地理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科学策略

4.1 以生活化为教学原则。所谓生活化教学指的是生活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按照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授课,提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学,进一步构建生活气息浓厚的教学氛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的多个角度实施地理教学,遵循因材施教,重点分析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学生的发光点,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学习自然灾害这个内容时,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地震、泥石流、台风等,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种类。

4.2 设计生活化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教学资源为主要依据,虽然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地理内容,但对于初中生而言过于抽象化,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等机械的方式学士地理知识,因此无法加深学生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回归生活,充分开拓生活中的资源,借助生活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带领学生分析、探究各种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季风气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季风气候的起因及特点,教师可以事先收集各种关于季风气候的知识,南方的洪涝,北方及西南地区的干旱少雨等,使用多媒体将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鼓励学生做出对比分析,讨论南北方夏季气候的不同,降水量的差异等,再对其做出总结。如此不仅展现了生活资源,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更深刻的掌握地理知识。

4.3 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地理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与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发现地理的乐趣,使其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很多地理问题都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可将问题巧妙的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学习降水这一知识点时,降水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地理现象之一,但是降水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呢?教师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个问题,可以举办依据模拟实验,拿出三个杯子,一个杯子倒入半杯冷水,另外两个杯子倒入半杯热水,盖上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盖子观察上面的水滴形成情况,适当的进行提问,三个水杯形成水滴情况有什么不同?此时学生们便可以畅所欲言,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为什么三个杯子形成的水滴情况不同?让学生在一起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4.4 深挖生活化的素材,加强理论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地理资源。因此,教师在教授地理课时,要从具有足够灵活性的教材入手,深化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达到教育导向的目标。比如,在“季风、降水”有关知识的讲授中,老师不仅给初中生传授了纯理论的地理知识,而且还和他们生活中会接触到的旱涝灾害连接上关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不利影响。再比如,在讲解交通网络知识时,老师可能会从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的交通方式开始,通过交通促进理解,使生活化学习有效地唤醒了中小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更积极、更独立地学习地理。

4.5 融合时事热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教育模式方面,要进一步推动生活化教育的发展,对时事热点的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常规教学比较枯燥,即使教师言语在新奇,也无法挽救课本的单调。兴趣和阅读的有机融合,只有将时事引入教学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这让学生参与学习,参与问题讨论,产生情感共鸣。以开展八年级上《自然灾害》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谈论时事和热点,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校层面,老师首先总结自然灾害的类型,然后让学生思考我国最近发生的自然灾害。然后老师通过PPT,学生可以看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的泥石流,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各种洪水和风暴的影像。最后结合具体的自然灾害提出问题: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创造视觉和心理效果,通过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以提高学习效率。

4.6 生活化的编制习题,促进理解运用。20世纪之初,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败笔就是学生知识与生活分开……”今天,我国开始了新的学校改革阶段。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几种“生活技能”,将时事和社会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实用的信息和知识,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解释了学习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对其应用的理解。

4.7 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把学生联系生活的主动性激发出来。在平常的学习中,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通过适当地进行某些活动来表达自己,例如“大家讲”栏目。学生的地理知识不是很丰富,所以需要依靠课本的知识,然后加上真题,让学生在问题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参考他们的日常生活,将过程和原理整理出来,并在讲台上以讲课的形式讲给同学听。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但是要实行小组推荐、轮流坐庄、教师点将等方式的逐步过渡,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让学生不仅能获得地理知识,还能丰富其他学生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解释的过程不断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随着学生地理知识的累积,学习困难可能会增加。例如,鼓励学生探索自然地理学的范畴,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内容,如近世发生的奇怪地理现象、尚未解答的神秘地区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或分享新发现来讨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地理问题。虽然他们的演讲有很多的不足,但对他来说,这种地理知识是鲜活的,对生活有用,这样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习和观察的习惯。

4.8 布置生活化作业。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地理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地理作业的生活化、实践性。例如: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后,可以让学生回到家装观察浴缸里水流旋转的方向,绿藤植物的缠绕方向等,学生很乐于观察此类事物,从而掌握了更多的地理知识。又或者学习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后,联系实际让学生测量并体验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将测量结果绘制成气温曲线图,再通过生活中的信息源收集天气信息。也可以让学生记录当地的天气情况并写下自己的参与经历。这样贴近生活的作业让学生更愿意去完成,对教学内容记忆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4.9 合理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地理知识相关,例如:中东地区人们多穿白色的大袍子,教师可为学生讲解,这是由于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地理知识,夏季太阳高度大,能量集中,因此气温较高,而白色等浅色衣服的反射率更高,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回去,是人体吸收太阳的辐射变少,不会觉得太热;冬季气温低,穿深色的衣服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使人体感到温暖,这样再结合热带沙漠气候,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中东地区的人们喜爱穿白色的衣袍。

另外,在学习黄土高原一课时,会学到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黄土具有直立性高、保暖性好等特点,同时为了适应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窑洞多建造在背风地区,呈东北、西南方向,驱寒保暖,防风避沙效果良好。

结束语

通过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中学到了地理知识,又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身临其境促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具有抽象性的地理知识。地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地理变得生动活泼,也同时能够让学生专注于研究和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地理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让学生找到生活中感兴趣的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地理思维看世界、认识世界。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并加以应用,还需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地理的应用价值,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这应该是对地理学习生活化最好的诠释和重要意义之所在。

猜你喜欢
生活化生活教师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