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雁鸣文学社 李亦楠
世界文化遗产古运河的下游段,缀着两座具有2500 年历史的古城:姑苏和毗陵。
在枫叶染红秋色的日子里,我登临姑苏的天平山。清泉潺潺,石阶斑驳,拾级而上,一座高大的雕像矗立在面前。抬头仰望,只见旁边赫然刻着“范仲淹”三个大字。古朴的牌坊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特别醒目。我不觉停住了脚步,思绪穿越千年,飘然于岳阳楼上。
我看见,神色凝重的范仲淹正在提笔勾勒洞庭湖的空蒙景色。我又看见那些被贬离京、心中愁绪万千的文人墨客触景生情,感慨人生的不幸。我听到范仲淹在和滕子京对语:景色的美与萧条,个人的荣耀和屈辱,一时的快意和失意,哪里能左右一朝忠臣呢?新政未成,社稷未定,百姓未安,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冬风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千年之问回荡在天平山……
冬去春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我登临毗陵古运河畔的舣舟亭,运河汩汩流淌,几艘木船停泊在岸边。两岸,黛瓦白墙静默着。宁静的舣舟亭,曾是与范仲淹同代的苏轼停船上岸的地方。在舣舟亭的仰苏阁,我聆听风穿过竹林的声音,不禁联想到苏轼被贬黄州,不畏打击而依然潇洒的行举和旷达的胸襟。三月阳春,冰雪消融,春风却依然料峭,沙湖道归途中卒逢暴雨,同行之人因畏惧阴冷的风雨而狼狈不堪。唯有东坡居士毫不在意穿林打叶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胜骏马,吟咏着潇洒的词句悠然前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屡遭挫折的苏轼,在清风明月中,心灵的尘埃早已被洗得干干净净。他愿意以一布衣的身份,从古运河泛舟而来,闲步于毗陵小城的小巷中,定居在苔痕上阶绿的藤花旧馆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千古悠悠此登临,看两座古城,读北宋两位大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面对逝者如斯夫的古运河,一丝忧乐渐渐地爬上了心头……
点评
全文构思巧妙,用“千古悠悠此登临”勾连起了两位古代名人和两个地方,又结合自己的游历生活,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学习教材文本后的独特感悟,小作者的情感也在登临中得到升华。
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描写自己的游历,艺术地穿插了古人的事迹,意境丰富,富有魅力。